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6期:
甲午海战前期,日本在勒紧裤腰带买军舰,而清朝各位大臣,包括光绪帝在内,还在为修颐和园的银子发愁。
其实我们看历史剧,不管是《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还是这部《走向共和》,它都有一条暗线,在支撑着剧情发展,而这条暗线就是银子不足。
因为银子不足,老四胤禛才会去赈灾,才会追缴户部欠款,才会推行新政;因为银子不足,朝廷才制定了改稻为桑国策,才导致了严党倒台,海瑞上谏;同样因为银子不足,才会在修颐和园和北洋军费上,互相博弈,最终酿成甲午海战的失败。
而他们的不同点也存在,雍正朝是有钱收不上来,嘉靖朝是真没钱,而光绪朝则是人心出了问题……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系列6:户部尚书不肯拨款修颐和园,慈禧大怒让他快滚,他:“我不滚!”
一、
袁世凯去见李鸿章,剧中首先就提到了翁同龢与李鸿章不合,李鸿章先说了:
“在朝鲜你是立了功的,后来朝廷派吴大澂去杀你,那都是翁同龢他们捣的鬼。”
这件事是发生在甲申政变(1884年朝鲜)之后,袁世凯再次回朝鲜(1885年)之前,可见剧中俩人的谈话时间应该是1885年。袁世凯之所以赋闲在家,有机会跟红颜知己鬼混,主要原因也是为了躲祸。
在甲申政变中,就是袁世凯率领清军击退了日本护卫队,维系了清朝在朝鲜的宗主权地位。有个人确实嫉妒袁世凯,他在朝鲜是袁世凯的上司,说袁世凯是“妄开边衅”、“擅挪军款”。
而剧中这个吴大澂是朝廷的人,在见到袁世凯之后,瞬间被袁的气质所折服,上赶着袁世凯要做亲家。但他并不是翁同龢的人,李鸿章这句话是冤枉了人家。
倒是日本人对袁世凯是:
“憾之刺骨,百计排陷之。”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跟日本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主导者就是李鸿章。也因为李鸿章赏识袁世凯,条约中并没有提袁世凯的事,但最后袁世凯还是被免职回了国。
回国后不久,李鸿章再次出手,半年后又把袁世凯派回了朝鲜,使得袁能左右朝鲜局势,类似于朝鲜的太上皇:
“明尊亲之义,定摇惑之志,内修政治,外联邦交。”
二、
不过剧中这段历史有点问题,慈禧皇太后六十岁寿辰是1894年(甲午年),颐和园重修是在1888年开始。剧中提到的张之洞汉阳铁厂,是1890年开建,1893年投产,剧中为了照顾第三男主袁世凯,刻意把他回国时间给延后了。
在剧中,翁同龢为什么要给袁世凯捣鬼呢?
主要还是因为李鸿章跟翁同龢不合,至于他们为什么不合,因为篇幅关系,我们后面一期会重点讲的,这里先略过,剧中李鸿章是这样说的:
“他们看你嗣父袁保庆是我的人,也就把你当成了我的人!”
他们俩的关系其实应该从淮军名将吴长庆这里论,袁保庆和吴长庆是患难兄弟。后来袁保庆得了霍乱去世,吴长庆前来吊丧,拍了袁世凯的肩膀,并在后来成为了袁世凯的上司。
可以说,袁世凯的第一个贵人就是吴长庆,没有他,就没有袁世凯的后来。
而吴长庆,则是李鸿章创建的淮军手下的一员大将,战功卓越,也是他把袁世凯带到的朝鲜,后来在1884年因病去世,袁世凯在朝鲜就成了老大了。
所以在剧中袁世凯回答:
“我当然是中堂您的人,过去是,将来也是,一辈子惟中堂马首是瞻。”
后来有人讲甲午海战后,袁世凯改投翁同龢去了,还曾经替翁同龢做说客,劝李鸿章放掉权力。实际上,这件事应该是捏造的,袁世凯对李鸿章还是相当尊敬的。
扯远了,我们回到题目,把视角转移到宫内。
三、
宫里的慈禧也很委屈,作为大清朝的实际掌权者,连过个六十大寿,都过得不够体面。其实猛一听,她说的话还挺有道理的,一个大清国,给个老太太过生日都过不起了,不是被洋人瞧不起吗?同治中兴又去哪了?
“寻常老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个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这一带就做得起人。百姓如此,国家更是如此。”
同时也撂下了狠话:
“今儿个我把话也撂这儿了,谁要是让我这个生日不舒坦,我就让他一辈子不舒坦。”
之所以她要这样说,还是因为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醇亲王进谏,本意是想让慈禧太后停止修园子,没等话说出来,就吓哭了;第二件事则是光绪帝带着帝师翁同龢前来进谏,嘴上说着很多大臣上书建议停止修园,自己给驳回去了,但被慈禧一句“为什么要告诉我?”给戳破了内心小九九;再就是户部尚书阎敬铭一心要上谏,让太后停止修园子,最后太后也怒了,直接喊:
“你给我滚!”
阎敬铭也很有骨气,如果臣有罪,你可以问罪啊,让我滚是什么意思?
“臣不滚,臣自会走!”
慈禧皇太后的逻辑也很有意思,修不好颐和园,自己过生日就没面子。自己没面子,洋人就会瞧不起,洋人瞧不起,就会欺负大清,欺负大清,大清朝的祖宗基业就会毁于一旦。
实际上,后来慈禧是有面子了,先是被日本人欺负了一顿,又被八国联军揍了一顿,活要面子死受罪。
四、
阎敬铭也成为了剧中第一个不怕慈禧的人,勇气可嘉:
“臣有罪,太后可将臣罢黜问刑,不可叫滚,辱及朝廷制度。”
实际上,真正顶撞过慈禧皇太后的人是恭亲王奕䜣,不过那也是二十多年前了,那时候的慈禧威望还达不到现在的水平。而恭亲王奕䜣依仗自己的身份,以及辛酉政变中自己有功在身,多次违背两宫皇太后的意思办事:
“不商之于太后……皆由己意……独断而行。”
慈禧太后恼了,说他:
“汝事事与我为难,我革汝职!”
奕䜣也不怕她:
“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职,不能革我皇子!”
这句话严重刺激了慈禧皇太后,得罪了慈禧,哪里有好下场,没多久奕䜣的议政王身份就丢了,虽还有实权,但已经无法跟慈禧抗衡。
阎敬铭在历史上也是一个硬汉子,剧中慈禧称呼他是理财专家,实际上确实有一手。为官清廉,户部上任后,力图改革,查清账目,还不畏强权,法办了“四大金刚”!
后来更是因为云南军费报销案,处理了一大批官员,包括原户部尚书景廉和王文韶。这期间也牵连到了工部侍郎翁同龢,所以这次朝堂对话,翁同龢没说一句好说。
五、
由于阎敬铭的能力超群,理财得力,被世人称为“救时宰相”。
他跟慈禧的一次较量有记载是发生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前,不过他在甲午海战之前就死了,事情应该是杜撰的,但不妨一听。
讲得是,慈禧准备逃跑西安,派内务府去买皮箱,毕竟要带的东西比较多嘛,但是内务府报价是60两银子一个皮箱。结果被阎敬铭知道了,他惊讶于价格,于是跟慈禧皇太后讲,市场价6两就能买一个,慈禧就让他去花6两买一个来。
结果他跑遍了京城,没有一家敢卖给他皮箱,有一个商户偷偷告诉他,上面发话了,谁敢卖,就办谁。
最后阎敬铭没办法了,派人去给天津道台送信,让他帮忙买皮箱送过来。结果等了半个月音信全无,后来一打听,派去送信的人收了内务府的银子,跑了。
不过,这次较量也不能算是阎敬铭跟慈禧的较量,顶多算是跟内务府的较量罢了,不过宫里腐败成这个样子,想必也不是慈禧太后所希望看到的。
阎敬铭掌管户部,户部确实没银子,这一点慈禧太后也清楚,其实她恼火的是阎敬铭不该当众顶撞她,她把面子看得极其重,即使这样,她也没有杀阎敬铭:
“我就不信,死了张屠夫,要吃连毛猪!”
这句台词,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罢免年羹尧之前,也说过类似的话,罢免归罢免,并没有想过要他命,毕竟没有违反律法。
倒是急忙宣李鸿章进来议事,李鸿章也很聪明,阎敬铭如果被罢免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就更没着落了,这哪行?
所以,他为了安抚慈禧太后,替阎敬铭说了几句话,当然这话不能明着说,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听懂了,关于这段对话,因篇幅原因,我们下回再讲!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走向共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