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治国理政新方略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乡村振兴沛县有规划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乡村振兴沛县有规划吗(沛县打造全国生态修复治理和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区)

乡村振兴沛县有规划吗

落实治国理政新方略

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

踏青时节,沛县安国镇一片占地9000亩的湿地公园成为“驴友”野营的绝佳去处。这里,拥有十里芦苇荡、百果花园岛、千亩荷花塘、万鸟栖候区等多处景观,常年生活着100多种野鸟,水下鱼群密集。安国湿地,已成沛县旅游的一张新名片,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采煤塌陷地。

沛县素有煤城之称,境内探明煤炭储量15.47亿吨,年产煤炭1460万吨,占全省近七成。上世纪70年代以来,煤矿开采在当地累计造成8.27万亩土地不同程度的塌陷。

“沉重的负担,也可变资源。”沛县县委书记李淑侠说,通过在采煤塌陷区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同时推动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将“地球伤疤”打造成耕地、鱼塘、湿地、景观和产业基地,发展起一个个绿色新城。近些年,沛县已完成2.57万亩塌陷地治理,决心打造全国生态修复治理和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区。

记者来到张双楼煤矿,矿区旁边一片150多亩的麦地里,青青麦苗长势喜人。该矿征迁科科长袁新业告诉记者,这里塌陷后,在地下回填20万立方米煤矸石。通过表土剥离,剥出一米深的熟土,填入两米深的煤矸石,让废弃物有了去处,也让塌陷地恢复成耕地。正在田里耕作的农户赵凤英说:“在这里种粮3年,一亩地能收千把斤粮食,不孬!”

回填,只是沛县治理塌陷地的手段之一。当地还把整治工作与尾水导流、黄河故道开发、湿地建设相结合,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与此同时,塌陷地形成的水面和废弃地上,光伏产业正在兴起。

在焦刘庄村,一排排光伏电板架设在700多亩塌陷地上,场面壮观。这里土壤碱性大,不宜复垦搞种植,塌陷地闲置浪费,而发展光伏发电项目缺少空地,两者就这样巧妙结合。目前,沛县依托塌陷地土地资源,已引进多家光伏发电企业,光伏电站装机总规模达100万千瓦,正在推进国家“光伏发电前沿技术依托基地”建设。协和新能源公司区域总经理赵宇告诉记者,他们在沛县的项目每亩地租金600元,年平均发电量1900万千瓦时,利用小时数在1240小时以上,平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95万吨,相当于节约7600吨标准煤。

曾经的煤城变了模样,生活在矿区的百姓也有了绿色新家园。杨屯镇主任科员蔡建超说,当地塌陷了9000多亩,是村庄搬迁的重地,按照有关办法,搬迁村民每人可以分到30平方米的房子。两年前,西仲山村农户杜宗川一家四口,搬进镇上120平方米新房。“以前住的土房子塌了,瓦房上到处是裂纹,和现在住的没法比。”64岁的老杜在村子塌陷后形成的水塘里承包20亩鱼塘,从种地农民转型为渔民。

在沛县,塌陷地搬迁村民已有11万多人,涉及32个村,这项工作还在不断推进。沛县在塌陷地集中的北部地区进行一体化打造,推进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各类规划的“多规融合”。在杨屯镇,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新镇区,目前已建成安置房100万平方米,文体中心、中小学、医院等配套一应俱全。沛县国土局副局长刘新敦说,县里还联手中国矿业大学,正在编制未来15年采煤塌陷地统筹利用规划,全面推进综合整治,建设新矿城、新矿区、新农村。

整治塌陷地,是沛县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沛县突出以水润城、以文化人的生态追求,推动老城区文脉相传、功能完善,新城区水景一色、品质高端,小城镇特色鲜明、乡情浓郁的发展格局,打造“一城好水、两汉源头”的城市品牌。当地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228天,绿化覆盖率45.19%,在苏北率先通过国家级生态县验收。(刘宏奇 刘刚 王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