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万春正在长影为新片《山雀儿》作曲。"1987年初冬的一天,当一位热心的朋友把这信息透露给我时,说来荒唐,我竟然想到了舞剧《丝路花雨》中的英娘!其实,我做这样的联想也并非没有一点儿道理。施万春是以创作电影音乐而著名于影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标新立异,常常绕开画面,每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此而言,不是与那英娘的"反弹琵琶"颇为相似吗?
1936年6月14日,施万春出生于河北青县。1961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他留校任教。1965年他开始从事电影音乐创作。我见到他那年,这位51岁的作曲家已创作了20多部电影音乐与10多部电视剧音乐。其中最早给人们留下印象的大概要算《青松岭》的音乐了。这部影片先后在1965年与1973年拍过两版,作曲都是施万春。那具有浓郁特色的旋律,那欢快优美的插曲,那令人心弦绷紧的音响效果,我是至今记忆犹新的。80年代中期,他为《如意》、《26个姑娘》、《良家妇女》、《孙中山》等影视片的配曲,也都各有千秋,表现出一个有见地的音乐家在艺术上多方面的追求。与施万春见面后,谈到这些,他淡然一笑道:"我搞电影音乐,其实是业余的。 1984年从中央乐团调到中国音乐学院后,我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最近几年,我忙里偷闲,为几部影片作曲,甘苦自知啊!"
不愧为著名高等学府中国音乐学院的教师,施万春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深入浅出。他说,电影音乐包括主题歌、插曲及效果音乐等,甚至包括自然音响在内,需要调动全部音乐表现手段。其劳动量与难度不亚于创作一部交响乐。真正写好一部电影音乐,要求作曲家功力全面,掌握独唱合唱、重唱、独奏、重奏、室内乐、交响乐等声、器乐的各自特点,需要随时取来为创作意图服务。他认为,音乐不是对画面的说明,而是独立于画面之外,又积极参与剧本主题与人物内心创造。他认为,音乐是独立于画面之外的,又积极参与剧本主题与人物内心的塑造。因此,作曲家与导演的合作十分重要。与他合作过的北影导演黄建中曾对人说,施万春的音乐较重视哲理性,常借助音乐反衬手法来增加影片内涵,能使影片格调提高。
的确如此。仅就其创作的《山雀儿》音乐而论,便可清楚看出这些特点。影片中山雀儿进城本来欢欢喜喜,但音乐却是冷色调的,预示她的悲剧结局,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在80年代,歌曲作品的稿酬相对低,甚至还不如抄谱高。谈到这不正常的现象,施万春说:"作曲付出多少汗水,我并不以为苦;获得多少报酬,我也不在乎。苦就苦在碰到非写不可,但剧本获导演又不理想。为这样的影片作曲,太痛苦了!而与此相反,碰到好剧本与好导演,在艺术上能沟通,配合默契,很快就进入良好的创作状态,是一种艺术享受,有一种幸福感。进入创作后期,我常常高兴得手舞足蹈,像小孩子一样。可以说,是甘苦各半啊!"
1987年施万春为影片《孙中山》所作的音乐获得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之后,他先后创作了《阴阳界》(1988)、《欢乐英雄》(1988)、《秘密采访》(1989)、《开国大典》(1989)、《剑吼长城东》(1990)、《世界屋脊的太阳》(1991)、《大决战·淮海战役》(1991)、《决战之后》(上、下集,1992)、《重庆谈判》(1993)、《冲出死亡营》(1993)、《七·七事变》(1995)等影片音乐。2005年他荣获中国电影百年电影音乐创作特殊成就奖。
施万春的曲子很注意揭示人物心灵,揭示人的内在东西,他勇于创新,在每一部影片中,他都有新的想法,新的创意。 在近50年的教学生涯中,施万春教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他的学生大多成为了音乐战线上的骨干,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