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 著

由前面文章的论述我们知道,虽然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揭秘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具有一个整体的, 统一的共同本质和共同规律,在其中宇宙一切现象最终都可以得到解释。但周敦颐的《太极图》亦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不尽完善性,比如在讲完水火木金土的“五行生克”模型体系后,并没有沿着“五行生克”的体系和思想向下层“人道”继续衍生和扩展,而是提出了“坤道成女,乾道成男”,并再次基础上“化生万物”的综合体系,这明显有点“画蛇添足”的嫌疑。

故建议把其中关于“坤道成女,乾道成男”和“化生万物”的部分,改成“人道”的“六亲生克”整体替代,如此,就能更具有整体的系统性和系统的继承性。因为,改成“六亲生克”之后,则整个《太极图》更符合宇宙演化的过程和规律。一则遵循了《尚书·周书·泰书》中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的精神,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统万物以法道,以人的“六亲生克”模型来代表“万物”的表象。图形以 “六亲生克”作为“万物”的表象,实是受“书不尽言,图不尽意”的局限”。二则因为,六亲生克是万物繁衍生息过程中最全面、最先进的共生模型,能全面涵盖并代表万物的繁衍生息。三则因为。六亲生克是五行生克最典型的案例,体现了“人道六亲”法“地道五行”的整体路线(后文会有关于“六亲生克”的哲理性的专题性阐述,此处暂不展开论述)。

周敦颐与于都的渊源(周敦颐的太极图)(1)

周敦颐改良版《太极图》

因此此文中所讲的《太极图》,均有别于周敦颐当年所独创的《太极图》,是在其流传下来的《太极图》基础上改进完善而来,若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留言提出并进行专业性的建议和讨论。

言归正传,那我们到底该如何从《易经》综卦的思维模型,揭秘周敦颐《太极图》的宇宙演化奥秘呢?首先我们先来普及一下什么是《易经》综卦的思维模型。

演习过《易经》基本概念的人都知道,所谓“综卦”,又称“反卦”、“覆卦”,是指将一个“六爻卦”反覆(颠倒)过来所得到的卦。综卦是“六爻卦”旋转180°所得到的卦。综卦是角度转换,换一个方向来看“六爻卦”,就得到该“六爻卦”的综卦。“六十四卦”中有八个卦没有综卦,剩余的五十六卦都有综卦;这八个没有综卦的“卦”,旋转180°所得到的“卦”,还是此“卦”,则这个卦称为“正卦”。“六十四卦”中的八个“正卦”为 乾、坤、离、坎、大过、小过、颐、中孚。

乾为天、坤为地、离为日、坎为月;“天地日月”是宇宙现象,从任何角度看,天就是天,地就是地,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故 乾、坤、离、坎 四卦为“正卦”,无“综卦”。大过、小过、颐、中孚是属于人事的;“大过、小过”是指人的过错,“颐”是指人的颐养、养育,“中孚”是指人的诚信。故“大过、小过、颐、中孚”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其性质都不会改变,都不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立场差异性,故大过、小过、颐、中孚四卦为“正卦”,无“综卦”。

周敦颐与于都的渊源(周敦颐的太极图)(2)

《易经》“综卦”的模型原理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从《易经》综卦的思维模型,揭秘周敦颐《太极图》的宇宙演化奥秘呢?首先,需要把改良后的周敦颐 《太极图》及其关于宇宙演化的核心思想和具体步骤作为一个整体事件来看待,然后把这个“太极图”套入到《易经》综卦的辩证思维模型中,我们就可以从“道”和“万物”两个方向和角度推演老子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具体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综合”看事物的过程,简化起来看就是下面这张图所标示的过程。

周敦颐与于都的渊源(周敦颐的太极图)(3)

从道和万物的角度,综合看待《太极图》

当然这对于普通的人来说,只有右边那一个进阶的方向和路线,那就是现代人常说的,站在万物自身的立场,自下而上的方向,因为这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是后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过程中“无为而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面“人法道”的终极突破,以及那个“明心见性”的顿悟,是不可能站在“道”的终极层面和维度,再从“道”的终极层面和维度自上而下,践行“无为而治”的终极智慧的,其“人法道”的过程就像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过程和作用一样,都是后面“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础和前提,不可或缺。

因此,后人通常按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进行解读,唯有如此,才是最切实可行,又简单易懂的方式。如此按照这个自下而上的方式,我们就可以推演出关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具体过程和示意图例,但也会因各人的悟性和层次不同,而出现如老子所言的三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具体过程如下图:

周敦颐与于都的渊源(周敦颐的太极图)(4)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此图既说明了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真相,也符合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bai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因此,佛教说众生根性不同,是一直存在现实性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因此,佛教才有了小乘和大乘之分,中国禅宗才有了“南顿北渐”之别。

比如小乘佛教讲求即生断除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希望了生死、离贪爱、灭尽身智,是完全出世的,所以被大乘佛教讥讽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认为单求自我解脱是不够的,在除断自己一切烦恼外,还应该修持成佛,建立佛国净土,让更多的人脱离苦海。因此,大乘佛教既是出世的,又强调适应世间、引渡众生。

在教理义学方面,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不否定法的实在性。大乘佛教则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另外,大乘佛教认为,人先天的“心性”是清净的,只是后来遭到情欲的污染才变得不净。因此,其修行理论中已经包含有“顿悟”的成分。小乘佛教则对修行的阶段、解脱的果位等有细致具体的划分。总体说来,相对于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比较保守,教义和修行比较复杂,过多地纠缠于那些枝枝蔓蔓的“虚妄之相”。

佛教讲究“明心见性”,要修持成佛,建立佛国净土,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明心见性”了呢?怎样是修持成佛,建立佛国净土了呢?答案就如上图中“上士闻道,明心见性”的结果一样,拨开六亲生克、五行生克和阴阳太极这一切的“虚妄之相”,直抵中间那个“其小无内”的“混沌无极”,因此佛教说见“性”以前: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而见“性”以后:凡所有相皆为实相。这就是他们所有建立建立的佛国净土,因为这里无私无我,混沌无极,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执有现空,执空现有,色空不二,性相一如。因此才能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这就是佛家圆融万法以后的结果。这和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的初衷和道理是一样。

周敦颐与于都的渊源(周敦颐的太极图)(5)

心即“无极”之理,明心见“无极”之性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圣人”和“佛祖”的那个“心”呢?说白了就是图中间那个“其小无内”的“混沌无极”。这个“其小无内”的“混沌无极”,就是阳明心学中所讲“心即理”的那个“理”,亦是儒家历来所讲的那个“中”。什么是儒家所讲的“中”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这个“中”,就是就是中国人的中和,所以儒家叫中庸,道家叫中道“天道”,佛家叫中观,都崇尚“中”,而且在“中”的基础上又都崇尚“和”,儒家叫仁和,道家叫柔和,佛家叫圆和。所以“中和”就是中华文化最基本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大家常常说中华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三教合流,怎么合一,怎么河流的呢?其实就是合流到了中国人常讲的那个“中”,即图中间那个“其小无内”的“混沌无极”,老子称它为“道”,称它为“无”,佛教称它为“空”。

因此,我们学习哲学,最最重要的是要把原理搞清楚,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和整套体系框架,而不单单是记住某个人说了某句话。甚至总是纠缠在某些句子某些词上边,或者某名人说了某句话,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只有透过这些蒙蔽在万物之上的“虚妄之相”,才能像老子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那样,像王阳明说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那样,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中,更进一步践行“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否则,他们看到的凡世间所有相,仍旧皆为虚妄,因此,这个“明心见性”的过程,才是众生最终能否“超凡入圣”的最基本前提和保障。

所以我们真正致力于学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人,没必要在细枝末节上费太多功夫,而应该致力于建立起一套看待世界的整体框架。有了这套框架,我们就有了一座看待世事人生的坐标系,遇事就不至于迷茫失措,也不那么轻易就被人忽悠了。

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哲学思维,从本质看问题,多思考多实践,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所谓的圣贤大哲,学问大多是其次的,其思想境界和格局才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而这些境界,又必必须须是其亲身经历和深切感悟换来的,你没有他这种经历和悟性,是怎么怎么都参不透的。所以,过多纠缠于他们曾经过往的那些细枝末节和音容笑貌,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浪费时间的,甚至会让你误入歧途,南辕北辙。

正如我们从一开始上学,老师就循循善诱地教导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透过了万物皆有的“虚妄之相”,看到了这个恒久不变的本质,我们才能更进一步,达到“知行合一”,达到“无为而治”。因此,如果我们再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最佳途径和结果,整体上代表“中士闻道”和“下士闻道”的差异性,则上图又可以简化为下图的方式。

周敦颐与于都的渊源(周敦颐的太极图)(6)

以上士闻道,统领世间诸般修行

说完了人类站在万物自身的立场和角度,参悟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就紧接着说人类站在“道”的立场和角度,参悟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了, 当然到了后面这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知行合一”、“无为而治”过程,就很简单明了了,单纯而单一了,就只剩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一条路径和结果了,因为其他所谓的“中士”和“下士”,是无法达到“道”的终极层面和维度的。

周敦颐与于都的渊源(周敦颐的太极图)(7)

惟上士闻道,可勤而行之,无为而治

此图的重大发现终于让我们对《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终于让我们知道了人类实现“无为而治”、“道人合一”的具体路径和方式。比如禅宗说:人人尽可成佛。有文化的、没文化的,有钱的、没钱的,高贵的、低贱的,都可以修佛、成佛。阳明在悟得心学的真谛后也不无感叹地说到:人人皆有良知,人人均可成圣,关键是到底该如何成佛?如何成圣呢?怎么样才能算是已经成佛?已经成圣了呢?其实答案都在这个图中,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的具体构成。

周敦颐与于都的渊源(周敦颐的太极图)(8)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底无私天地宽

看到这副图,首先就让人不免想起了我们所生活的宇宙,图中这个“其大无外”的“混沌无极”,正如我们的宇宙苍穹,无边无际,浩瀚无垠,而蕴含其中的“天道阴阳太极”、“地道五行生克”、“人道六亲生克”,正如那漂浮在宇宙苍穹的天体星系和万事万物,应运而生,又随风而逝,无中生有,又有中化无,有限而短暂,甚至是转瞬即逝,但又都无法跳出这个“其大无外”的“混沌无极”之界限,因此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真正理解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

众所周知,“无为而治”是老子一再阐述的思想核心,所谓“无为”并非是指任何事情都不做,而是指在对待任何事情时,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内,也就是所说的不妄为,顺其自然所为,才能让人生有所大为。如何做到在对待任何事情时,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内呢?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公约数,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初心和使命。所谓“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底无私天地宽”就是这个道理,眼内如果只关注了“天道阴阳太极”、“地道五行生克”、“人道六亲生克”的三界之“尘”,那自然就无法达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至境。

那心底无私,天地到底可以有多宽?可以宽到“其大无外”的“道”境,因此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如何“得道多助”?如何“多助之至”呢?对待任何事情时,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内,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公约数,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初心和使命。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什么是“中”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说白了,“混沌无极,无我无私”即是老子所说的“中”。

如此,我们就很好回答人类如何才能“超凡入圣”、“成圣成佛”的问题了。还是那句老话,对待任何事情时,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内,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公约数,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初心和使命,就能“超凡入圣”、“成圣成佛”。因此佛教说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这就是佛家圆融万法以后的结果,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是“混沌无极,道人合一”的结果,王阳明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是“上士闻道,明心见性,勤而行之”的结果,亦是三教合一,大道同源的结果。

人类只有到了这个“道”的终极层面和维度,我们才能最终理解老子所言“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道理,才能明了庄子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的全部内涵。才能明白老子和王弼关于“无为本,有为末”的真谛,才能明白“无我无私,混沌无极,以物观物,以天量人”的精髓所在,才能明白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和《吕氏春秋》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意义。

佛教说“人人尽可成佛”。有文化的、没文化的,有钱的、没钱的,高贵的、低贱的,都可以修佛、成佛。阳明在悟得心学的真谛后也不无感叹地说到:人人皆有良知,人人均可成圣,如何成佛?如何成圣?怎么样才算已经成佛?已经成圣?其实都可以在这个图中找到那个关于“无我”的答案。因为唯有以“无我”之境,方能树无私之风;唯有以“无我”之境,方能养无畏之心;唯有以“无我”之境,方能行有为之道。

因此,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历来具有整体的生命观和哲学观,不论是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是庄子的“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还是儒家历来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或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莫不是如此。

周敦颐与于都的渊源(周敦颐的太极图)(9)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即谓“道”

因此,何谓老子所言的那个“道”呢?

庄子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即谓“道”;

《吕氏春秋》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即谓“道”;

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即谓“道”;

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即谓“道”;

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即谓“道”。

未完待续…………

本文为《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原创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章内容链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及其整体思想解读 ,敬请品鉴。

其他合作事宜,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顿悟,由“易”及“老”,以“老”解“百家”,

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研究架构新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