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丝绸之路上,曾经活跃着一个高度文明的古代王国楼兰。作为西汉三十六国之一,它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元4世纪以后,这个王国突然神秘地消失,成为“城廓巍然,人物断绝”的不毛之地。昔日名城陆沉于流沙之下,通往楼兰的古道也被沙漠淹没、留给人们的只是无限的悲凉与悬念。围绕楼兰古城兴衰的一系列问题遂成千古之谜。楼兰绿洲是怎样消失的?楼兰古城是如何兴衰的?楼兰人又是如何生产生活的?这些问题千余年来,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心扉。

丝绸之路以北最完整的一座古城(丝绸之路上的神秘古城)(1)

楼兰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部边缘。这里地势险要、沙丘纵横,风蚀而成的“雅丹”地形如同此起彼伏的波涛。四周没有任何植物,全然一片浅黄和浅灰,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荒凉寂寞的世界。古往今来,不计其数的商贩、香客、僧人、盗墓贼、探险家在此迷路丧生,楼兰因而有了沙漠“百慕大”之称。

丝绸之路以北最完整的一座古城(丝绸之路上的神秘古城)(2)

东晋僧人法显赴印度取经曾途经此地,他在游记中形容这里的自然景观:“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识。”13世纪初,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欧洲到中国,他途经楼兰,他形容说:“这片沙漠是许多罪恶与幽灵出没的场所它戏弄往来的旅客,使他们产生一种幻觉,陷入毁灭的深湖。19世纪以前,人们对塔克拉玛于沙漠地带的古代文明几乎无所知,这里只有极少数来自邻近地方的盗墓贼问津。他们把多漠古城中发现的文物带到和田及喀什集市上叫卖,这引起了欧洲旅行家的注意。1895年2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首先闯入罗布地区、钉破了罗布沙漠的沉寂。在考察过程中,由于突遇风暴,斯文·熊定险些丧命。亏得一只水鸟将他引至一小水潭边,才使他幸免于难。 斯文·赫定的第二次塔克拉玛干之行则充满了戏剧性。1899年9月,斯文·赫定在瑞典国王奥斯卡和百万富翁贝尔的资助下,开始了对塔克拉玛的第二次探险。斯文·赫定一行驾小舟沿叶尔羌河进入塔里木河,抵达若羌绿洲。1900年2月,他又组织一班人马向罗布泊荒原进发,3月29日深入到罗布泊西北岸。在准备宿营时,他发现铁铲不慎遗失在昨天停留的地方。茫茫沙漠,水是性命攸关的东西,而铲又是他们唯一的挖水工具。斯文·赫定不得不命令向导艾尔德克回去寻找。艾尔德克强忍饥渴立即出发,幸运地找到了这把铁铲。就在他返回途中,突然狂风大作,飞沙打在脸上使他无法睁眼,他迷失了方向。风暴停息后,艾尔德克面前出现了一些高大的泥塔和房址,起初他以为这是千年难遇的“海市蜃楼”,但走进一看才发现这是一座被风沙淹没的古城。当艾尔德克带着古城中的人雕,并将所遇的一切告诉斯文·赫定时,斯文·赫定欣喜万分他的工作日记记录了这位探险家当时激动的心情:"这些精巧的蜗卷文和草叶文雕刻使我眼花缭乱了,我打算再回去,但是这想法太恐套!我们只有两天的用水,于是我决定明年冬天做好准备,无论如何也要回到那座古城去。"

丝绸之路以北最完整的一座古城(丝绸之路上的神秘古城)(3)

由于斯文·赫定预感到艾尔德克的发现极为重要,将会“使亚洲中部古代史上得到不曾料到的新光明”。所以他迫不及待的。于是第二年初春,就重返沙漠中那座神秘的古城。“在泥塔底下支搭帐篷”,大肆盗挖了乙个多星期,共掘获了一百五十件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残纸、少量怯卢文书和大批汉、唐古币及各类精美的丝织品和雕刻品。回国以后,斯文·赫定根据古城出土的住户文简牍上的“Kroraina”一词。认定这座古城正是我国古代史籍所记载的楼兰城。消息一经传出,立即轰动世界。此后,楼兰便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著名的考古圣地之一,楼兰古物也成为各国冒险家激烈争夺的对象。

继斯文·赫定之后,更多的西方“探险”者纷至沓来。1906年和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先后两次对楼兰及周围遗址进行盗掘,出土的各类古物包括汉代丝织品、建筑构件以及大批汉文、怯卢文、粟特文的木简残纸,皆被他席卷而去,其中有不少珍品至今还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接踵而来的是日本人桔瑞超,他在楼兰掘获了大批魏晋时期的汉文、怯卢文木简残纸。著名的“李柏文书记”就是他这次发现的。李柏其人见于《晋书·张骏传》,前凉时期任西域长史。这件文书的发现为了解前凉如何经营西域,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但桔瑞超未能准确记录文书的出土地点,以至关于这批文书发现地点之争至今仍在继续。1910年桔瑞超经俄国进入新疆,重访罗布泊西岸,再次获得大批楼兰古物。与此同时,俄国人也加入争夺楼兰古物的行列。1909年,俄国人奥登堡来中亚考察,1910年2月下旬抵达罗布泊地区。据说,奥登堡在楼兰曾与德国考察队的格伦威尔相遇,但是,至今没有见到他们在楼兰考察的报道,无人知晓他们究竟掠走了多少楼兰古物。

丝绸之路以北最完整的一座古城(丝绸之路上的神秘古城)(4)

1927年春,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计划开辟柏林一北平一上海的航线,委托斯文·赫定再次对楼兰地区进行考察,遭到中国学术界的强烈反对,德国人的计划一度搁浅。后经刘复等人以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的名义出面交涉,于同年4月26日中德双方联合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合作双方协定,各项经费由斯文·赫定负担考察标本须交中国方面保存,考察报告也要在中国出版,后来虽未完全执行这些规定,但中国学者抵制外来文化侵略的爱国精神值得后人称道。实地考察从1927年5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33年。这次考古的主要收获是在楼兰东郊发掘了一批汉代墓葬。除此之外,中国学者黄文弼还在罗布泊北岸发现了“土垠”遗址,该遗址后被认定为汉代居仓故址。

新中国成立后,楼兰曾一度被列为考古禁区。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开拍“丝绸之路”电视系列片,为楼兰考古带来了契机。随着中国学者对楼兰古国研究的日益深入,楼兰古城逐渐露出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1979年,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新疆考古研究所组织了楼兰考古队,开始对楼兰古城古道进行调查、考察。在通向楼兰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队发现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几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是一层套一层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型像一个大太阳,不由得让人产生种种神秘的联想。它的含义究竟如何,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丝绸之路以北最完整的一座古城(丝绸之路上的神秘古城)(5)

木棺中还保存丁几具较为完好的楼兰女尸。这些“楼兰美女”脸庞不大,下颏尖圆、鼻梁高、眼睛大,双眸微闭,体态安洋。她们的头发浓密微卷,披肩后,充满了青春气息。头上戴有素色小毡帽,帽缘缀红色毛线,帽边插几支色彩斑斓的雉翎。女尸裸体,周身裹着毛织布毯,以骨针或木针连缀为扣,双脚着短统皮靴。墓中出土木器、骨器、角器、石器、草编器等器物。木器有盆、碗、杯和锯齿形的刻木。有五件木雕半身人像,其中四件具有明显的女性形象,双乳丰隆,臀部肥大。这批墓葬标本,经14C测定其年代距今约四千年,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楼兰人墓地。

1980年3月,楼兰考古队再次进军楼兰,对楼兰古城又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考察与发掘,这是一场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沙漠考古。考古队从马兰出发,汽车沿库鲁克塔山脉行驶,穿行在山间的盆地中。起初,路边还能见到一些掉了叶的胡杨红柳,偶尔还有一些野兔和黄羊从车前奔驰而过。当队伍折向东南逐渐靠近孔雀河北岸时,地面已变成戈壁滩,满眼全是毫无生机的砾石。队伍在戈壁滩东行七十多公里来到前进桥。这里与楼兰古城的直线距离约有十八公里,但这段路是汽车无法通行的“雅丹地形”行装和给养只能靠骆驼运送。驼队从马兰到前进桥,冒着风沙寒冻,行进在水草缺乏的三百多公里的艰苦路程中,最快也得一个星期。利用等待驼队的时间,考古队以前进桥为中心,沿孔雀河展开了考察活动。考古大军进驻楼兰,打破了古城禁锢于沙漠、隔世千年的宁静。面对扑面而来的黄沙,大家首当其冲的任务是搞清楼兰古城的全貌,工作人员决定从寻找古城墙展开工作,但楼兰的城墙在哪儿呢?极目四望,人们只看到顺东北风势侵蚀的条条凹地和一个个孤岛似的台地。为了寻找城墙遗迹,大家多次在古城穿行。经过多天艰苦细致的工作,他们发现这是一座大致呈方形的古城:东西长约三百三十五米,总面积约十余万平方米。根据古城所在的实际位置,工作人员核定:它位于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再次纠正了斯文·赫定和斯坦因测定的错误。城墙采用夯筑法建造,在厚度八十厘米的夯土中夹压芦苇和红柳枝。这是一种典型的汉代筑墙方式,敦煌附近的汉长城亦如此。在南北城墙的中段各有一个缺口,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城门的位置;在西城墙的中部也有一个缺口,缺口两侧还有两个突出的土台,可能是城门及附属建筑,但因风蚀严重,已无法判定其本来面目。

丝绸之路以北最完整的一座古城(丝绸之路上的神秘古城)(6)

在楼兰城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石砌渠道遗迹,与城外的河道相连。渠道上残留有许多水螺壳,这表明古渠道曾是淡水通道。以古渠为中轴线,古城被分割成东北和西南两大部分。东北部以佛塔为标志,西南部以土块垒砌的三间房为重点,散布着一些大小宅院。佛塔残高十点四米,是城中最高的建筑物它的塔基为方形。每边长约十九点五米,塔身为八角形,用土坯夹木料垒砌而成,中间填上充实。塔顶为圆形,直径约六点三米。塔身的木方外缘残留雕刻纹饰。在塔基与塔身之间,南侧有供攀登的土坯阶梯,宽约零点三米。整个外形如同覆钵,与古代印度的佛塔相似。

在附近,人们还发现了木雕坐佛像和饰有莲花的铜长柄香炉等物品。佛塔南面有一片大型建筑遗址,地面上有许多错乱放置的粗大木材。这些木材都经过加工,或有整齐的榫孔,或有流畅的旋形纹样。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等人都曾在此发现各种精致花纹的装饰木板和木雕佛像。工作人员还在这里采集到许多精美的丝毛织品、两汉五铢钱、各色饰珠、还有来自异域海岸的贝壳和珊瑚。这些物品表明楼兰古城曾是早期“丝绸之路”上贸易的中心城市。

楼兰城中最显眼的建筑遗迹,是西南部的“三间房”遗迹这是楼兰城中用土垒砌的唯一现存的建筑踪迹。它位于城中稍偏西南,东北紧靠古渠。现存布局看似门形,东西两墙尚存红柳夹芦苇的墙壁和房基木。考古人员在三间房最东间清理出织锦、丝绢、棉布和小陶灯等物,并且还发现一件比较完整的汉代文书从文书的内容来判断,这里应是官署遗迹,在三间房西三十五米处,有一大片“垃圾物”。当年斯坦田曾在此大肆挖掘饱掠而归。工作人员在清理这个“垃圾堆时、意外地获得木简六十枚。这些木简文书中有绝对年号的是有魏景元四年(263年)至西晋永嘉六年(312年)、文书内容大致与三间房出土物不同。

丝绸之路以北最完整的一座古城(丝绸之路上的神秘古城)(7)

一个楼兰人世代眷恋的家园,却在公元4世纪以后,突然人去“楼”空,成了一个黄沙覆埋的废墟。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昔日盛极一时的古国突然如梦幻一般消失了呢?从楼兰古城遗址得到的汉文简牍中可知,楼兰士兵的口粮呈渐次减少的趋势,甚至有"宜渐节省使相周济”之语导致粮食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水源日益不足在出土文书中还有不少关于用水紧张、不能下种,要求配水和水源严格控制的记录。这些都表明4世纪罗布地区的自然环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楼兰人曾经顾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过斗争,但最终仍不得不放弃他们心爱的家园漫漫黄沙遮盖了昔日绿洲上的城市,一个辉煌了很久的文明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