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得花”量化管理前,为了保证该项班级管理制度实效能够体现出来,在开学之初班主任便需要把握各种机会对学生展开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小学生明白量化管理的好处与意义所在,从而打消部分孩子片面认为量化管理就是老师用来约束自己的手段的念头,正确认识到量化管理更能保证他们自主管理的权力,使量化管理的意识能够深入其内容,同时调动他们尝试的欲望,不断在量化管理中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如此一来,做好“得花”量化管理前的准备工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也能打消学生的顾虑,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为后续“得花”量化班级管理方案的制定与执行奠定基础。

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措施(巧用得花手段)(1)


制定“得花”量化管理实践方案

为了提高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实效,量化管理需要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具体实践方案,其中要包含量化的考核指标。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及特点,本着简明、可行的原则以及基于校规校纪,列出学生更为关心的方面,从而制定具体量化考核项目、要求及标准。具体来讲,我认为应当集中于出勤、纪律、学习、卫生等主要方面去制定标准,以“得花”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每位学生每学期有20颗基础星,结合他们在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加减星,最终“得花”数量将记录在期末考核当中。


具体来讲,如下各方面需要重视相应内容的加减星标准的制定:1.出勤。主要对无故迟到、早退、旷课以及缺席早操、升旗仪式等行为减星,对一周内在出勤上无减星者予以加星;2.纪律。对课堂或早读中交头接耳、打闹以及损坏学校公物、顶撞教师等行为予以减星;3.学习。对学习成绩达到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相应数量的加星,而对不交作业、抄作业、抄袭等行为予以减星;4.卫生。对未做好值日卫生、随地乱丢垃圾、在学校吃零食等行为予以减星。


当然,具体行为对应加减星的数量要酌情而定,一旦制定好“得花”量化管理制度,就需要保证学生人手一册,让他们利用班会或课外时间认真学习,让学生明白在学校的出勤、纪律、学习、卫生等方面都要按照“规矩”办事,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对于“得花”的考核需要每周、每月进行小结,学期结束时要做好总结,每次的评定结果要进行公布且做好存档。此外,“得花”量化管理手段还要重视其执行监督工作,所以班主任还要成立相应的班干部小组,小组成员轮流对班级同学的表现进行登记,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也要定期进行以抽查。


完善优化“得花”量化管理制度

“得花”量化管理实践方案的制定与实行,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需要结合实际效果去进行完善优化。因此,班主任需要与各科任课教师加强沟通,让所有教师都能参与到量化管理中来,共同献计献策,保证方案的高效运行,各科任课教师也应反馈在实施中学生的具体表现,从而更好地管理学生。同时,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也应加强,通过每月量化考核结果的传达以及每学期“得花”情况的整理,让家长对孩子的在校表现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进而把握好今后在管教孩子方面需要加强哪些方面。在实际“得花”量化手段实践中,我们还需要多制定加星项目而适当减少减星项目,因为具体管理中发现,减星项目过多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部分减星太多的学生会出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也为了发挥“得花”量化手段的激励作用,需要和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讨论,将其中无必要的减星项目删除或是调整减少的星值。


“得花”量化手段的班级管理效果

自从我在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执行“得花”量化手段以来,学生的自我管理情绪大为高涨,大部分学生在行为规范、学习态度及成绩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尤其是过去屡禁不止的违反纪律的行为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如迟到、早退、喧哗打闹、乱丢垃圾、吃零食等行为已经很少出现,帮助同学、认真学习、踊跃参加活动等行为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学期结束后去查看各个学生的星值,便能知晓其哪方面做得不足,学生也心服口服。当然,“得花”量化手段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积极效应,在具体操作中也显露出一定弊端,如会对学生个性发展形成一定制约,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有一定程度影响,甚至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瑕不掩瑜,“得花”量化的班级管理整体是非常成功的,其中存在的不足则需要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进而通过优化、不断提高该项管理制度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管理工作不仅工作量大,同时难度较高,而采取更为民主的“得花”量化手段能够明显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同时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助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量化管理并非万能的,班主任需要极力避免对量化管理的过度依赖,否则可能导致管理僵硬化、机械化,所以需要在定性评价基础上展开量化管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目标。


作者:王徐(江苏省新沂市桥口小学)

采编自《家长》杂志,略有删减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