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杨慎甚至认为,辛词当以此词为第一。但是词中的”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句,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还颇值得研究。下面先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宋词选》说:”写敌占区的庙宇里香火很旺盛,表示土地人民已非我有。”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唐宋词欣赏》说:”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说:“’可堪回首‘三句,更由此而惊心。盖江北各地沦陷已久,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故于’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如此热闹。此稼轩远闻鼓声不觉惊起之故也。”

持此说者还有很多。我以为这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佛狸祠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上,宋金以淮河为界,而不是以长江为界,所以瓜步山当时应属南宋辖区,而不是”敌占区”“沦陷区“。虽然宋高宗绍兴32年(1161)金主完颜亮曾发动了侵宋战争,采石之战失败后,又转至扬州准备渡江,但由于内变,完颜亮被杀,金军遂

林深藏古寺下一句对联(永遇乐中佛狸祠下)(1)

林深藏古寺下一句对联(永遇乐中佛狸祠下)(2)

林深藏古寺下一句对联(永遇乐中佛狸祠下)(3)

北返,所以不能说瓜步山为”敌战区“,更不能说“沦陷已久”。

陆游赴任夔州通判,在宋孝宗乾道6年(1171 )7月4日曾过瓜步山,他记载说:”过瓜步山,山蜿蜒蟠伏,临江起小峰,颇巉峻。绝顶有元魏太武庙(按,即佛狸祠),庙前大木可三百年。一井已眢,传以为太武所凿,不可知也。太武以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南侵至瓜步,建康戒严。……自江淮兵火,官寺民庐,莫不残坏,独此寺之盛,不减承平,至今常数百众。江面渺弥无际,殊可畏。〞(《入蜀记》)南宋官员上任,怎么会经过敌占区呢?由此可以证明,瓜步山是在南宋的统治之下的。

那么,辛弃疾这三句词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呢?我以为是在喟叹南宋的现实。这可以由这三句词在全词中所处的位置得到说明。词的下片集中抒发作者对韩佗胄北伐的意见和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作者首先引用元嘉之败的历史教训,提醒南宋统治集团:不能轻举妄动,自取失败,重蹈刘义隆的覆辙;进而又用43年前亲见的事实,向南宋统治者指出草率出兵可能带来的引起金人烧杀的严重后果;至此,诗人用”可堪回首”四字承上启下,结束了对历史的回顾,把思路转向现实。通过眼前的现实说明,必须经过充分准备才能开始北伐,否则是不可能取胜的。由于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们斗志松懈。在异族皇帝庙前(佛狸祠下),鸦飞鼓响,祭神活动正进行得热闹,看不到一点抗战的气氛。前线地区如此,大后方更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做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怎么能与强大的金兵对敌呢?表现了对草率北伐的担忧,张孝祥在《六州歌头》词里也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两位爱国词人使用的语言虽然不同,但所反映的南宋王朝无意恢复、放松边备的现实却是一样的。诗人通过南归40多年来的经验,意识到了自己的意见不会引起腐朽朝廷的重视,于是最后又借用古人廉颇,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如果把”佛狸祠下”解释成敌占区,认为这三句是在表达作者”迅速恢复“的愿望,与词的意境也就不甚相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