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7年,正值腊月,在四川眉山,没有七彩祥云,没有太白金星降临,也没有惊涛骇浪,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有一个婴儿出生了。但是在64年后,有人说,他出生的那一天,是天上文曲星降临的日子。他,就是被国人美谈了千年的苏轼。

打开百度词条,苏轼的头衔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但除此之外,从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哲学家。苏轼64年的生命,被人赞颂最多的是他豁达的心境、坦荡的胸怀、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而这一切,都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受到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01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四川眉山,风景优美,有奇山秀水,这是给予苏轼最早的熏陶和启迪的地方。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记忆最深处的是故乡。多年后,苏轼也写道:“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童年的苏轼,在蜀地奔放自如,他与同伴一起漫山遍野地疯跑,摘野果,在牛背上读书,这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行为,塑造了苏轼健康快乐有活力的身心,而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也造就了苏轼在文学上面的创造性。

四川,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大唐诗歌繁盛的朝代,几乎我们数得出来的知名诗人都在四川工作或者生活过。李白,五岁迁居四川,在此地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杜甫,在四川生活八年之久,留下无数辉煌的诗篇;还有白居易,刘禹锡等,均在四川留下不朽的诗篇。

这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在这个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受到了诗文的熏陶。考虑到古人喜欢在墙上题诗,可以想像苏轼可能随便出个门都能看到前人留下的诗句。

少年时代的苏轼,天天与弟弟苏辙在一起。相传有一天,他们俩经过一个乡村院落,看到墙壁上题着两行诗句: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

少年的苏轼与弟弟虽然似懂非懂这诗中的意味,但是多年后,在荒芜的黄州,一处破落无人的庙宇中,听着窗外的雨声,苏轼不自然地想起了少年时期看到的这两句诗。这似乎跟中午的自己是一个呼应。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在苏轼的一生中都有抹不掉的影响。

02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除了社会环境的熏陶,还有家庭教育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一个知书达理,有文化素养的人。她也是一个仁慈有决心的母亲。母亲在苏轼和弟弟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育他们,她的教育不只是念念书给孩子听,而且还激发他们思考和辩论,在母亲的引导下,苏轼也反应敏捷,思维清晰。

有一次,母亲在教两个儿子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的一个官员,高风亮节,深得百姓喜欢。但是也因为他的铁面无私,得罪了政敌,受到了生命之危。临别前,他对母亲说:“孩儿不孝,不能再陪母亲了,希望母亲不要悲伤。”他的母亲说:“一个人既要美好的品格,又要长寿富足,天下哪里有这么美好的事情呢?你为了自己的理想,舍弃生命,我感觉自豪。”

听到这里,苏轼被深深感动,他激动地问母亲:“母亲,如果我也要做一个像范滂一样的人,你会同意吗?”

程氏夫人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一样的人,那我又为何不能做像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呢?”

这样子的家庭教育,放在现代,都是比大多数父母开明的。苏轼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也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苏轼这一生仁慈爱民,也与母亲的教育分不开。苏轼的母亲天性善良,又信奉佛教,对于一切的生命都充满了敬重。

小时候,在庭院里有一处鸟巢,程氏夫人严禁旁人伤害鸟儿和鸟蛋,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鸟都来院子里筑巢。这给苏轼和弟弟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他们也谨遵母亲的教诲,决不伤害鸟儿。程氏夫人从小事开始,培养苏轼的仁慈之心,而这也是世人最为称赞苏轼的一项品质。

除了母亲的教育,父母在苏轼的成长过程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亲苏洵,在宋历上的成就也很高,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他早年读书不太努力,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图强,最终有所成就。

北宋初期,社会上承袭了唐朝的文风,很多读书人的文章内容尽是些华而不实的诗赋。而父亲苏洵主张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和充实的内容,反对这些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的文章。父亲这样的理念,也造就了苏轼的文风朴实,文笔自然的风格。而正是这一点,对他考上进士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父亲对苏轼的教育是严格的。不仅要求广读史书,还要每天完成布置的功课。少年的苏轼虽然贪玩,但是在父亲的影响下,也非常自觉。

他读诸子百家,史传等,尤其被《庄子》所吸引,《庄子》这本书中所呈现的道家思想,讲人生在遇到苦难时怎样追求自我精神的保全,怎样达到高远的精神自由,少年的苏轼也许还不太懂,但是当他后半辈子遭受动荡的生活变迁时,少时读过书,受过的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他受益匪浅。

03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出身好,放在现在也算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又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天资聪颖,不免有点豪放不羁,这也是自信的一种表现。父亲曾经担心他太过于锋芒毕露,会成为他的致命伤。但他终究还是一生真挚坦率,成败均在此。

1061年,苏轼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入第三等,这是极大的荣誉。被授予凤翔府签判的官职。从此,苏轼就走上了为官的道路。但大家都知道他为官之路不顺,戏称“不是被贬官,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这一切,其实也都是性格使然。

苏轼初到凤翔时,意气风发,但是上司总要把他写的文章改一改再上交,这让他很不爽,以为是上司在为难他,不重视他,还与上司交恶,写诗批判他。但其实上司只是为了让他不要太自满,所以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也许也是在官场必须要学会的“能屈能伸”。当然,后面经过了官海浮沉的苏轼,回过头来看,也知道上司当时是为了保护自己,对他表示很感激。

苏轼人生中最大的挫折是由于“乌头诗案”而起的,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1079年,刚到湖州不久的苏轼,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表达了对王安石变法的不满,满是牢骚话。这传到了宋神宗的耳朵里,而且还被有意者解读,说苏轼是对皇帝不满。这下就惹怒了神宗,于是刚上任才三个月,苏轼就被逮捕回京。

当时的苏轼是真的怕了。在半路太湖上,他突然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想不开想跳湖自尽,无奈看守非常严密,才没有机会跳。回到京城,苏轼被关进御史台大牢中。在御史台的外面有一棵大树,树上经常有乌鸦在鸣叫,所以也称“乌台”。那个时候的苏轼,想着自己肯定是死罪难逃了,如果再有命出来,一定要记住不要妄议朝政,否则就随时有杀身之祸。

每年的文曲星日是哪天(他出生的那一天)(1)

这一次劫难,苏轼逃过了。虽然他跟王安石政见不同,但是王安石也惜才,向神宗求情了。还有很多人替他求情,最后的结果是以罪官的身份,流放黄州。

每年的文曲星日是哪天(他出生的那一天)(2)

死里逃生的苏轼,在黄州,尝尽了生活的苦头,经历了人生的最低谷,也彻底改变了他的心境和意念。他不再是朝廷命官了,他是乡野农夫,在东边的山坡上开了一块地出来耕种,从此,一个属于苏东坡的时代即将到来。

04 此心安处是吾乡

公元1081年,大宋王朝的朝廷上少了一个叫苏轼的官员,而在黄州的农田上,多了一个叫苏东坡的农民。他痴迷于耕种,看着坡地变农田,农田上的农作物从种子变成果实,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富足,这样的生活离他的偶像陶渊明,又近了一些。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乐呵呵的老农民形象。

每年的文曲星日是哪天(他出生的那一天)(3)

东坡老农

也是这一段经历,在海阔天空的情境里,抚平了苏东坡的心灵,他变得越来越豁达。

1082年的春天,有一天,他与朋友出游踏青,突然间刮起了风下起了雨,两人均没有带雨具,朋友深感狼狈,东坡先生却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在此情境下,写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种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跃然于纸上。

每年的文曲星日是哪天(他出生的那一天)(4)

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时的苏东坡就想在黄州过完这一生,做东坡老农,足矣,为此他还研发了包括东坡肉、二红饭在内的不同菜品,活脱脱一个吃货和厨师的样子。然而,命运不由他掌握,而且人生的风风雨雨和坎坷还不止于这一次的黄州之贬。

每年的文曲星日是哪天(他出生的那一天)(5)

东坡肉的做法

每年的文曲星日是哪天(他出生的那一天)(6)

二红饭

1084年,苏东坡被调去汝州。在启程的路上,他先去江西看望弟弟苏辙,并且游览了庐山。那一首著名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身处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没有经历过起落的人生是看不透这一层哲理的。

也是因为想透了这个道理,所以对于曾经的政敌王安石,苏东坡还特地去拜访了他。当时他反对变法,也是因为两个人的角度不同。王安石变法是为国,苏东坡反对变法是为民。时过境迁,两人见面也惺惺相惜,前尘往事一笑而过。

每年的文曲星日是哪天(他出生的那一天)(7)

王安石对苏轼的赞美

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哲宗上任。司马光在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新帝上任后,重用起了司马光。他开始废除新法,而且把当时因为反对变法而被贬的官员都重新启用起来,所以苏轼又回到了朝廷。

但是,再次回到朝廷的苏轼,在经历过了底层的生活之后,对于变法中的某些举措是赞成的,所以他又跟司马光唱起了反调,觉得新法中有一些举措是可以留下的,而不是全盘否定,这又惹怒了司马光。于是,又被贬至地方上。

1089年,苏东坡调任杭州太守。这是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任官职了。第一次是在神宗的时代,那时他曾经写过赞美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次再到杭州,西湖美景不再,湖里满是淤泥,于是,务实能干的苏轼又开始了他的水利工程,治理了西湖,建了闻名的苏堤。

1091年,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被重用不到1个月,又被政敌所不待见,再次被贬至岭南惠州。如今惠州市区内也有一个西湖和苏堤,也是苏东坡在任的时候仿照杭州西湖来建造的。

每年的文曲星日是哪天(他出生的那一天)(8)

1097年,又被贬至更偏远的海南儋州。到了海南,真实感受到了什么叫荒蛮之地,这里的人大字不识,口音不通。但是务实能干的苏东坡又带来了一股春风,他在儋州开办学堂,替老百姓看病等。被后人称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每年的文曲星日是哪天(他出生的那一天)(9)

我本儋耳人

每年的文曲星日是哪天(他出生的那一天)(10)

苏轼的变贬之路

虽然在中年时期,苏轼被贬了好几次,而且是越贬越远,但是他从来不怨天尤人,总是能随遇而安,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为当地的百姓造就了不少福利。没有黄州之贬,就没有“东坡肉”的出现;没有杭州之贬,就没有苏堤;没有惠州之贬,岭南荔枝也没有那么早出名;没有儋州之贬,海南就没有东坡书院。

每年的文曲星日是哪天(他出生的那一天)(11)

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得意之“乡”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过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我们学习苏东坡超然的人生态度,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