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接近农历新年时,一位我多年未见的高中女同学突然联系我,告诉我晚上在安港大酒店有一个高中同学聚会,希望我们能聚一下。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可以见见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们,于是我兴高采烈地答应了。
考虑到聚会中有几个人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了,我认为大家一起吃顿饭,聊聊天也是挺好的。所以在挂断电话后,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参加了这次聚会。
当晚,我们在安港大酒店的一个私人包厢聚餐,大家一见面就热情洋溢地打招呼,互相问候,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我们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经历、工作情况和家庭动态,气氛非常融洽和愉快。
大家一边享受美食,一边畅所欲言,不知不觉间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聊得非常开心,都感觉仿佛回到了高中时光。离开时,大家都不舍得分别,纷纷表示下次要再聚一次。
然而,当我们乘坐电梯下楼准备离开时,那位女同学却说了一句令人扫兴的话:“今天大家玩得很开心,我不让大家均摊费用了哈。”听到这句话后,几个同学纷纷表示愿意共同分担费用,纷纷掏出手机准备扫码转账,表达对这次聚会的感激之情。
女同学客气地推辞了一下,表示自己可以支付全部费用。然而,在大家坚持的情况下,她最终还是同意了大家的建议,让每个人扫码转账付了自己的那部分费用。虽然有些尴尬,但大家都理解她的好意,并且希望这样的聚会能够继续下去。
我感到非常尴尬。那天,我出门前匆忙之下竟然忘带了手机充电器,而这次聚会时间却有些超过预期,导致我的手机电量已经耗尽并关机了。当时聚会已经接近尾声,人们开始付款时,我突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我在这个时候提出需要借充电器的请求,好像有点像是想钻空子的意思。面对这尴尬的情况,我只好选择保持沉默,装作没听到任何付款相关的对话。
这次五一节,一位女同学再次从深圳坐飞机回来,给我们打电话说想聚一聚。我果断地说有事不能去。挂断电话后,我脑海里涌上了许多思绪。
回想起过去,我曾经参加过很多次同学聚会,但一般规模都不大,最多七八个人。我们总是尽量选择一个温馨而舒适的环境,如咖啡厅或者小餐馆,以便大家可以更好地交流和享受美食。
然而,我有一个孤傲的习惯,那就是绝对不接受均摊费用这种方式。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个人原则,也是对友谊和尊重的一种表达。原因很简单:要么你请客,要么我请客。在我看来,平分费用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聚会,而更像是一次商业交易。
当大家坐下来吃饭时,我乐于在自己的预算范围内点一些自己喜欢的菜肴,并乐于与朋友们分享。同样,当我主动邀请大家出去吃饭时,我会主动承担整个费用,因为我希望给予他们一个愉快和无负担的聚会体验。
也许像电视上说的那样,同学只是三年,而朋友则是一辈子。我深深地认识到,真正应该保持联系的朋友早就已经得到了我的关心和联系,而那些平时没有太多互动的人,勉强凑在一起可能会带来一些尴尬。
然而,我决定采取行动改变这种情况。我立刻拿起手机,联系了几个至亲的朋友:“今晚有空吗?我们老地方见面!”在电话那头,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兴奋和期待。我们确定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然后挂断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