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尚文路上,很远的距离,你就能看到龙门邨那飞檐翘角的门头。

这是一对高颜值异国夫妇的家(这位洋媳妇)(1)

穿过门头下拱门,沿着目前上海最长的一条新式里弄,从“龙头”走到“龙尾”,便到了“中西合璧”的叶继蔚家。

这是一对高颜值异国夫妇的家(这位洋媳妇)(2)

作为美国人的叶太太梅兰妮,本来只打算在龙门邨暂住2个月,却因为对这片老城厢深深的情愫,一住就是15年。虽然语言不同,但在这片老弄堂里,大家都很喜欢这位“洋媳妇”。15年里,梅兰妮一家和龙门邨,究竟结下了怎样的难解之缘,让她迟迟不愿离开?

这是一对高颜值异国夫妇的家(这位洋媳妇)(3)

这是一对高颜值异国夫妇的家(这位洋媳妇)(4)

“这里有最难忘的烟火气 ”

“我本身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里弄房子里长大,对这一片非常熟悉。”2006年,叶继蔚带着当时刚怀孕的妻子梅兰妮,从美国飞回上海,因为工作关系,决定找房子暂时租住。出于对上海老洋房的深厚情结,刚开始,夫妻俩看了很多原来“法租界”的房子。

这是一对高颜值异国夫妇的家(这位洋媳妇)(5)

这是一对高颜值异国夫妇的家(这位洋媳妇)(6)

“来到龙门邨后,眼前一亮,发现这里与众不同。”叶继蔚说,来到这里,发现龙门邨里建筑风格中西交会,亮点各异;里弄楼道宽敞整洁,弄堂安静闲适,邻里非常和睦。当即,他们一家便决定在龙门邨里买房安家。

住下来后,老弄堂浓浓的烟火气,更是让叶太太越住越欢喜。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听着老城厢里特有的各种热气腾腾的声音,尤其是穿街走巷手艺人“磨剪刀”的吆喝声,让她感觉很悦耳,也很特别。“这种感觉是我之前在美国,从未有过的。”叶太太说。

这是一对高颜值异国夫妇的家(这位洋媳妇)(7)

生活上,也非常方便。弄堂内,小理发店里人来人往,弄堂旁,杂货铺、老式蔬菜水果店、小餐饮店,价格不贵,花样却不少。生活市井气息浓郁,让梅兰妮流连忘返。

“她来到龙门邨后,喜欢上了吃饺子。”叶先生至今也没想明白,梅兰妮一个纯正的美国人,自从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后,就天天离不开饺子了,“自从梅兰妮带着保姆从附近店里学回技术后,我们家中午就顿顿吃饺子了,各种饺子馅变着花样煮。”叶先生看似抱怨的口吻中,却透着几丝甜蜜。

这是一对高颜值异国夫妇的家(这位洋媳妇)(8)

15年里,住在龙门邨的梅兰妮,越来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老城厢历史。“你看这幅照片,是我们很多照片缩小版拼起来的,其中大部分是在家附近的上海文庙拍的。”叶先生向记者介绍了二楼客厅的照片和布置。在书柜的一角,整整排列着近20个各式各样的旧钟,那是梅兰妮从东台路旧货市场掏来的“宝贝”,谁都不让碰。

这是一对高颜值异国夫妇的家(这位洋媳妇)(9)

吾心安处是吾乡。15年的老城厢生活,让梅兰妮觉得这里就是她的第二家乡,“我喜欢上海,喜欢龙门邨。”梅兰妮由衷地说。

“这里有最难寻的‘人情味’”

因为老小区排水系统不完善,住进龙门邨后,叶先生的家就被淹过两次,“那时候,水都涨到快要接近膝盖了,我们当时特别苦恼。”让叶先生一家感动的是,居委会和很多邻居,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纷纷从家里拿来各种工具,大家一起合力把积水倾倒出去。

这是一对高颜值异国夫妇的家(这位洋媳妇)(10)

后来,老西门街道通过“美丽家园”项目,把整个小区的地下管网重新铺排了一遍,再把小区整体垫高,再也没有了淹水问题。

平时,街坊邻里对这位“洋媳妇”也特别好,社区里包粽子、写春联、开运动会,都会积极邀请梅兰妮参加。融洽的邻里氛围、互帮互助的邻里情谊,让梅兰妮很感动,她和先生也想积极回馈社会。

这是一对高颜值异国夫妇的家(这位洋媳妇)(11)

这是一对高颜值异国夫妇的家(这位洋媳妇)(12)

如今,梅兰妮的家成了居民区展示风采的“最佳窗口”。她和叶先生与上海历史协会保持密切联系,借助上海历史协会这一平台,梅兰妮和叶先生经常带外国朋友来龙门邨参观,不仅从建筑角度,更由人际情缘来品味老城厢文化。2007年,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上海举办,叶先生一家被选为社区接待家庭,接待了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展现了上海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和热情好客的淳朴民情。

这是一对高颜值异国夫妇的家(这位洋媳妇)(13)

“我们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有着暖人心的人情味。”叶先生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会一直在龙门邨住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