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

小时候,每年放了暑假,我都要去采药,邀约村子里的小伙伴一起,到近处的田间地头、荒坡野岭采挖;也常随了大人进得深山林海,寻觅一些名贵药材。

那时,我知道什么时节采什么药,哪个山头生何种仙草,哪道坡岭长什么名药,也能辨别出来各种药材,叫得上它们的名字,像半夏、当归、黄芪、党参、枸杞、半边莲、益母草,一眼就能辨认出它们清秀的模样。

采来的中药材清洗干净,晾晒干爽,卖给村供销社的药材收购站,用以补贴家用,也勤工俭学,缴学费、买学习用品等都从里面出,还能赚得些许零花钱,买冰棍、买汽水,也买小人书、买玩具,整个暑假充满了快乐。

那时,采药人都有“仪式感”,比如临行前要到药王庙里拜谒药王孙思邈,穿着不能太鲜艳,土布衣、竹斗笠、蓑草衣,还要带草绳、挽麻绳、牵白狗,等等。

采药还有许多行规和忌讳,如进山采药前,拜山神要念叨“向山神借点药”;发现名贵药材,不能一次采完,更不能连根拔起,要留有余地,让草药得以继续生长;和同伴进山,相互之间不能直呼其名,等等。这是采药人对天地神灵的崇拜,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

古人采药,更有仪式感,有很多讲究,这从初唐诗人王绩的《采药》中可见一斑。王绩晚年隐居于东皋山,自号“东皋子”,以采药、酿酒为乐,他写道:

野情贪药饵,郊居倦蓬荜。

青龙护道符,白犬游仙术。

腰镰戊己月,负锸庚辛日。

时时断嶂遮,往往孤峰出。

行披葛仙经,坐检神农帙。

龟蛇采二苓,赤白寻双术。

诗中的“青龙”“白犬”即为采药人所带的道具。据《抱朴子·仙药》载,上山采药之时,“须带灵宝符,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斗,及开山符著大石上,执吴唐草一把以入山。山神喜,必得芝也。”诗人严格遵守采药行规,带着必须的用度和采药工具,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收获颇丰,采得了像龟茯、蛇苓、红白二术之类名贵的中药材,心下十分高兴。

采药是个非常辛苦的行当,要早出晚归,有时还要在山中住上一宿,踏遍青山,翻越丛岭,涉过涧溪,有时也历经惊险诡异,不过山中风景,林间秘境,也令人心生惬意。中唐诗人温庭筠听采药老人讲起采药经过,有感而发,赋诗《清旦题采药翁草堂》云:

幽人寻药径,来自晓云边。

衣湿术花雨,语成松岭烟。

解藤开涧户,踏石过溪泉。

林外晨光动,山昏鸟满天。

采药翁很早就进山采药了,他沿着霞光初照的崎岖小径,寻觅草药的踪迹,葛衣被药草上的露水打湿,鸟声兽鸣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劈开藤条,跳过山涧,脚蹬巉岩,飞渡激流,忽然别有洞天,霞光辉映,鸟语满天,一派人间仙境。

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3)

采药还是道教内丹名词,修道之人常借以采补修炼,平衡阴阳,修身养性。南宋人白玉蟾道名葛长庚,年少科举落第即从道,后创立道教南宗宗派。他曾写有一首《水龙吟·采药径》,上片云:

云屏漫锁空山,寒猿啼断松枝翠。

芝英安在,术苗已老,徒劳屐齿。

应记洞中,凤箫锦瑟,镇常歌吹。

怅苍苔路杳,石门信断,无人问、溪头事。

记叙了采药路途中的艰难险阻,历经曲折,千寻万觅,却不见理想中的样子,徒费心血。而山中的奇幻,洞中的仙境,总让人常记心间,哪怕路遥山远,渺无人迹,那又有何妨?

元代的马钰弃官学道,自号丹阳,法名玄宝,为道教支脉全真道祖师。他主张以清静无为统道,其诗作《清心镜·内采药赠陇州老田先生》,体现了他的全真修炼风貌,诗曰:

学修行,如采药。

携个清净篮儿,并无染著。

向白云、深处游行,又何曾用镢。

呼青鸾,引白鹤。

踏开宝陆,自然辉霍。

见九转、一粒丹成,便收归碧落。

马钰从采药老先生那里悟出了修行之道,在清清净净、静静爽爽的大自然中,呼青鸾、引白鹤,融于自然又超乎自然,以心合性、以神气释性命,终会道成功满。

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4)

采药也是高人、隐士修仙养性之为,追寻他们的步履也就有了别样的意味。晚唐被称为“苦吟诗人”的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号“无本”,他的一些诗里常氤氲着禅宗佛意。其《寻隐者不遇》云: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苍松之苍劲,童子之清纯,无论道还是佛,都有了几分清净与清幽。诗人所寻找的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无疑是一位真隐士。诗人寻到了吗?他应该寻到了隐于白云间、青松里的纯性情、真道意!

南宋初的读书人郑樵一辈子都在读书,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他立志读遍古今书,终成大学问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他写有一首“劝学”诗《东山采药》,诗曰:

一掬金丹向晚风,山前草木尽龙宫。

诗书便是神仙味,更笑行冲问药笼。

诗中的“金丹”为道教炼丹术,炼成之后,可脱胎换骨成道成仙。诗人把采药比喻成采炼金丹,山里的花花草草即为炼丹所用。读书就如同采药,采撷百草香,尽得神仙味,何必顾虑别人评论才高才低呢?

采芭归来迹已陈,真风千古蜕凡尘。

细看旧径青青草,犹是仙人醉里春。

——南宋·释文珦《采药径》

采药可采得自然趣,采药可采得性情真,采药可采得神仙风!祭过山神,拜了药王,换上轻便行装,带上美好心情,进山采药吧,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