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消息爆出大连长春路百盛要闭店了,一时间,舆论哗然。

我记得,上一次大连的百货闭店消息发生在今年6月,主角是位于天津街繁华路段的“新世界百货”。

这两家店,都是知名国际连锁百货公司,前者寿命14年,后者寿命15年。

再往前一点时间,是2016年9月,大连久光百货歇业,这家看起来定位很高的百货店只在大连活了7年。

一年多时间里, 3家国际连锁百货店在这个城市关门,这个结果令人唏嘘。

大连新隆嘉闭店原因(大连又一家百货店关了)(1)

有人分析原因,无外乎大环境:

一是,现在是百货店关闭潮,电商时代,百货店这种业态慢慢就会被淘汰了,所以,闭店是必然的结果;

二是,因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大连这些年经济持续不好,商业凋敝,百姓购买力下降,大连人呢不足以养活了这么多百货店了。

我认为,不管环境如何,所有的闭店背后都有人祸的影子。

商业的竞争总是残酷的,从来没有舒服的商业模式。

在世界商业巨头刚刚进入大连的时候,大连商业企业听说过存在商业巨头之间的残酷的竞争细节,据说,双方都会派出专门的情报员,安插在对方的卖场里,专门负责了解商场的情报信息,比如当天的可口可乐价格,摆放的位置,何时调整价格。所有的信息,都会通过电话直接反馈到自己的阵地上。

在大连火车站南广场附近的胜利百货也曾在大连风光无限。17年前我去胜利百货采访时,听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当年台湾人要拿下青泥洼桥的这块黄金地段时,曾经派人在这里考察几年时间,考察团队在这里拍过上万张照片,带回台湾,通过照片研究这一带的行人的装束变化。最终,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每天从这里经过的人,变化最大的是服装,因此,这里最早被定位为服装商场。

当时,这家百货公司的管理人员经常派人到中山路对面正在建设的新玛特商场考察,回来后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新玛特开业后,他们的日子怎么过。

大连新隆嘉闭店原因(大连又一家百货店关了)(2)

年底要闭店的消息传出后,长春路百盛居然人山人海。

也是在那个时期,大连友谊商城一位管理者说,他们最重视的人才是买手,一个商场的买手水平的高低有时会成为决定商场命运的关键因素。当时,很多商场还没有买手的概念。这些年,你看到各家商场的差距,其实背后是买手水平的差距。

那时没有淘宝,没有电商,没有经济运行不好,但是他们依然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一次经过国泰大厦门前,天百的一位老总看着空荡荡的一楼卖场说:我最怕看到这种场景,售货员比顾客还多,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头都大了。我还记得他当时双手捂着头的样子。

商业,从来都不是好干的。如果把今天的百货店闭店的原因都推给环境,忽视了人的作用,显然是毫无价值的。

商业也从来不会因为竞争而消失,一种业态兴起只会冲击另外一种业态,而不是消灭一个商场。而且,在商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一种业态取代另一种业态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不是那么轻易就会发生的。

一边有人关店,一边有人开店,恒隆广场的开张是长春路百盛关门的原因吗?柏威年的开张是久光百货关门的原因吗?如果是,那么,这是大环境的因素吗?

那些这一年间关掉的店,你有多久没去过了?你在那里留下了什么样的购物体验?他们到底给这个城市留下过什么?这样的体验,在电商诞生前,应该活得很好吗?

环境不好,只能说明你没有坐上风口,至于猪能不能飞上天,还真不能全怪风。(宋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