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溯百余年前清代及至数千年,中国古人的文化活动有其特定的地域特征,他处今且不论,作为桂林土著,隐匿山水之间的数百幅久逾千年的摩崖石刻,足以令游人眼花缭乱,也构成了我心底的乡愁。
初小时期,家人在七星公园外圈、普陀山北侧洞中种植菌菇,看寺庙人来人往,听袅袅佛音和“哒哒哒”的木鱼之音,整个一天到晚。玩心极重的男娃仔,奇怪头顶石檐,如《西游记》中孙大圣到此一游的纪念,单识格外之好的字体,爬满阴凉纵深的岩洞,却难知其理。古文繁杂的生字,奥脑的断句及推义,自然不在鼻涕邋遢、未曾开化的男娃意识之中。抛扔蕉皮,游戏山上那些每天不约而同、似乎时至必来的山猴精灵,是此时欢快极致的顽皮趣事。
七星公园普陀山北麓绝壁
青春作伴还乡来
冥冥之中,二十多年后,曾经调皮好事的“鼻涕虫”,阴差阳错地喜读文史,尽管只是余时的把玩。寄居异乡十数年,远隔的美丽故乡,曾经不谙其详的壁文,不知何时生来的乡愁,愈演且愈烈,仿佛盛夏的爬山虎,不知不觉中布满了惆怅的心田。
每逢归来,近乡情浓的故乡味道,充斥于眼前的花草树木、空气流水、路人乡音、当街米粉……还有别具一格的烟雨桂林,墨秀之山,清冽之水和糅进科技因子的古街古巷。尤其是镶嵌其间、赋以历史生命和文化气息的摩崖铭文,牵引着远乡游子的梦。几重缘故,北进折戟,梦碎他乡;暗自伤神之时,长沙杜甫江阁再阅少陵,“青春作伴好还乡”激起涟漪,竹篙心底。春节席卷而来的疫害,助推了我回家的路,萦绕多时的归乡图画,终于定格。
身与心重新俘获,我多了近水楼台的便捷,多了业余短途近游的时光,或驱车,或踏骑,或跑步疾行,自行方便。
重温旧时路
巧夺天工的悬崖
桂林漓水之东,七星山之普陀北麓,以前是七星公园围栏以外的非禁区域,今时亦然。六月中旬,一个阴凉无雨的周末,我重走少时路。七星公园西门六合路菜市场内行,便是中草药的自由摊位市场,熙熙攘攘,人流接踵。寻源古桥下,水流潺潺,古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恰其分。
昂首仰望,百丈悬崖、万方峭壁的壁幅,浑然天成,蔚为壮观。绵流不断的山巅垂流,或暴雨之泉涌,或大雨之漫灌,或淅沥之浸泡;有狂风的阻挠撕扯,还有雷电的威逼恐吓;墨迹斒斓,忽而笔道苍劲,忽而洒泼浓烈,忽页淡妆蜓点,或极尽酣墨,或稀释糅掺以成灰褐,墨绿、绛绿的挥描着色,花白错落的纵泄,毫无违和的栀彩浅点,极致之工铸就“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崖壁奇观。天神与凡石之间亘古不渝的爱恋,铸就了此幕刻骨铭心、海涸石烂的万载巨制。
我的戏谑浅薄之闲文,掩盖不了内心对天工绝笔的亵渎,而心生的寒颤和胆怯,“无可附加”之言不敢妄自叠砌。钦神泣鬼的擘画,触动了凡尘雅士的心弦,唯有石涛、徐悲鸿、关山月、吴冠中诸位大师或先生,可堪冠文,方能德显以哲启后来者。
寻源潭摩崖石刻
足丈寻源桥,身近寻源潭峭壁,指端触摸着出自神斧之工的陡直横墙,北侧上岩,“大都督静江府”豁然于前,底沿齐胸,大致两米上下、壹米左右的竖直长形方块,几分柳式大楷的神韵。凿工亦当工于书法,复制精准无瑕,二元创作可谓上乘的艺术臻品。可惜未发现落款,原书者何人无从考证。仔细向寻源潭内壁投视远眺,再得“詹公仪之修筑寻源桥”的楷体崖刻,碍于寻源潭水浅淤深,抱憾无舟亦无照。
南宋绍兴三年(1133)以宋高宗潜邸升桂州置,为广南西路治,治所在临桂县(今广西桂林市)。辖境相当今广西龙胜、兴安以南,荔浦、鹿寨以北,漓江、洛清江流域。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改为静江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回静江府,五年(1372)改为桂林府。詹仪之(1124-1190),淳熙五年(1178),詹仪之易广西路转运判官,治所静江(今桂林)。
同人同路却炯异的格外收获寻源潭的发现竟然与接下来的弹子洞之行前后紧密衔接,馈赠了我“同人同路、不同时亦不同识”的期待,收获足称殊奇。
距寻源桥百米开外便是弹子洞,“大都督米酒馆”、”七星酒窖”醒目矗立洞口。岩洞随行就市,千古不衰的桂林酒道文化、酒道佳酿似乎在此找到了重要的历史源起,续写着“酒香不怕洞隧深”百年史话。
桂林靖江王府官方酒坊
形如蛇洞的弹子岩,外口略大,平地而进,整体浑圆,颈堂穹顶三楼之高,泛开海之湛蓝,氤氲绚彩;舌口颈堂序行即是咽喉要道了,穿过咽颈的喉锁之门,酝酿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陈列,漫步酒坊、绕行酒廊、徜徉酒道,偶酌小酒的我,一醉方休的冲动涌上心扉。前堂的湛蓝,后道的桂菊金灿,丰收稻浪的深刻蕴意,自然巧夺与技人划设,为酒酿芬芳的洞隧附以视觉的冲击享受,为品茗尝酒之趣衍化再造属于眼球的艺术触动。
幽深的酒道
粗览后洞的概貌,不沉恋霓云之媚,不溺身稍纵即逝之昙花。唯有洞口几方椽笔之制,在出入之间流连良久,稀奇于其间的人物主角,羡慕于古仁人的书法造诣,感慨于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岩洞,留给古人书体艺术创作的天造地设。
缓步弹子洞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手几方摩壁,高兴詹公仪之的名字再现于此,看来这些地方都是他的游览之处,且游玩心情、天气等俱呈笔下。感佩古人书风之朗、劲道之致,惊叹之言,呼之欲出。
桐庐詹体仁、三山林德隅游记
再行数米,一块长宽数米、墨底镶白字的墨宝铸制呈现示人,一妪携幼孙落座于前,看着前方念念有词,“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细看落款,“论语问政一章广汉张公栻尝大书于桂林郡之治事厅桐庐詹公仪之欲其传之广也使讒诸岩俾凡临民者皆得目击心存力行无倦庶不负圣人之训淳熙甲辰冬长至日郡文学长沙陈邕谨题。”
张栻《论语·问政章》书法绝品
《论语·问政章》: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为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张栻所书的《论语·问政》这一章,体现了他“不负圣人之训“的仁政理念和对后继署理桂林官员的期待,作为继任者的詹仪之希望“传之广”,并在淳熙甲辰(1184)冬命人镌刻在弹子洞。
兴奋之心难以言表,何故?此为宋时理学大师张栻的笔迹啊,此人堪称桂林人文高峰,古桂林宣成书院,即张栻与同为宋时“东南三贤”的吕祖谦所建,这是我从临桂同乡《陈宏谋传》所知。仔细端详其作,格调宏观、敦朴行稳、厚沉博发、檀劲松质,皆采柳公权、褚遂良和欧阳询,自古书界一绝,桂林之幸啊,我惟有顶礼膜拜,发啧啧之语。张栻(1133-1180),淳熙二年至五年(1175-1178),知靖江府兼广南西路安抚使。署理桂林颇有政声,任上桂林的经济文化很有建树,离任时百姓夹道送别。
张家和詹家乃世交,张父张浚,南宋力主抗金的朝廷重臣,和詹的伯父是挚友。乾道六年(1170)春,詹仪之“方占家食”(赋闲在家),与张、吕“日以问学为事”。【《丽泽学案》:张宣公守严州,东莱(吕祖谦)分教,先生(仪之)俱从之游。《景定严州续志》:乾道五年(1169年),张栻知严州,吕祖谦分教郡庠,仪之方占家食,日以学问为事】。是年秋天,朱熹率弟子来访严州张栻、吕祖谦、詹仪之。
弹子洞奇观
如此一来,冬暖夏凉的桂林溶洞,既成就了主人翁“馆藏之作”的民间流布和熏冶情操的恤民理念,也在观赏临摩间,启智往来才俊,开慧懵懂学子,古人之思不可谓不长远。难怪抗日年间,在桂的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发“溶洞教育”的建议,施“溶洞学校”的权宜,即得益于独特的无山不洞和千古不褪的前人摩笔文迹。
摩崖碑林是桂林的文化图腾,丰碑迪化后人。常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是大自然赋予桂林人无与伦比的馈赠;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历代佳话美谈,是历任署理桂林的大德官员,给这片土地留以政声和世代相传的文化精神供养。一个为天然禀赋,一个是人事仁德,散布在桂林名山大川的摩崖碑林,是桂林历史文化的精萃,是桂林山水的人文集彩与灵魂。
各位朋友佳境分享到此结束,欢迎点击关注,多点赞美、评论 鼓励!大美桂林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