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读者私信,希望御史能写一写清代官制方面的文章,尤其是关于“未入流”方面的内容。之前御史写了不少清代官制的文章,不过涉及“未入流”方面的内容较少,闲来无事,就以此为话题和大家一起探讨一番。

清朝从四品官职有哪些(清代的未入流都是些什么官)(1)

什么叫未入流

在很多清代的影视作品中,经常会提到未入流这个词,总体会让人感觉未入流的官会有一种上不了台面的感觉。自隋唐以后,品级是象征官员身份高低的标志,它既是官员权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权利的主要依据。

清代文官有“等内官”与“等外官”之分,等内官的品级自一品至九品,每品又有正、从之分,凡十八等。在九级十八品之外的所有官吏,则称为未入流。也就说,凡列入未入流之官吏,没有大小的区分,只有分工不同。

实际上,在清代官场未入流者都不能称为“官”,而要称“吏”,未入流者在官场上的地位很低,被人瞧不起,所以有句俗话叫“未入流之小吏”。未入流者虽然不是等内官,却也是朝廷的正式编制,比起各衙门中的胥吏、衙役地位又稍高,其子孙可以正常参加科举考试。

清朝从四品官职有哪些(清代的未入流都是些什么官)(2)

清代有哪些官职属于未入流

相对而言,京城各衙门中未入流者较少,比如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通常情况下,凡六部中官衔带“库使、吏”一类的都属未入流。

地方各级衙门中,属于未入流的就很多了。而且行政等级越低的衙门未入流的官员人数也越多。总督、巡抚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不过这些封疆大吏基本上不会处理具体的政务,而是负责通省的大政方针。

清代的督抚衙门中,只有总督、巡抚是正印官,此外不设佐贰官以及属官。换言之,督抚衙门中属于朝廷正式编制的仅有一人,剩下的都是督抚自掏腰包请来的众多幕宾。

清朝从四品官职有哪些(清代的未入流都是些什么官)(3)

布政使、按察使衙门分别要处理民政、行政、司法等具体工作,所以这两个衙门中分设了许多属官。如布政使衙门中有经历、照磨、理问、都事、库大使、仓大使等,品级为从六品至从九品不等。按察使衙门也有经历、照磨、司狱等属官,品级也不等。

道员衙门中,因其署内的组织机构史料中记载不多,不过按《光绪会典事例》的记载,各省道员衙门均设典吏,多者达十余人,少的也有二三人。此外还有库大使(从九品)、仓大使(未入流)等。

知府以下的州县衙门中未入流的职务多且人数众。按照清代官制,州、县衙门中普遍要设佐贰官和属官。州之佐贰为州同、州判,县之佐贰为县丞。

清朝从四品官职有哪些(清代的未入流都是些什么官)(4)

在属官的设置上,州、县两个衙门中的叫法也基本相同。比如吏目、巡检,这两个官职都为从九品。巡检以下的则属于未入流。

州、县衙门中未入流的小吏包括驿丞,驿丞的职责主要是管理驿站,办理邮递与迎送官员诸事;闸官,主要负责水闸之启闭事务;税课司大使,主掌商税征收诸事宜;河泊所官,主掌鱼税。

此外还有库大使、仓大使、医学典科(州县之医官)、典术(州县之阴阳官,兼理星相)、僧正(管理僧人)、道正(管理道士)。

清朝从四品官职有哪些(清代的未入流都是些什么官)(5)

未入流者的任职标准

以上介绍的各种未入流职务,其任职并不需要通过吏部,都是由地方官府任命,并且大部分都是当地人,不需要像流内官那样,要遵循回避制度。只不过,和现在的政审一样,这些人必须是身价清白,祖上三代没有犯罪、拖欠赋税的记录,外加不是贱民。

未入流者不属于官僚编制的范畴,但也不是说他们就没有机会进入流内。同样未入流也可通过正规的渠道升迁。以驿丞为例,如果升迁例升吏目、司狱、典吏,这些职务都属于从九品。一旦升迁便吏部便会记录在案,并参加朝廷三年一次举行的大计考核,其后升迁之途与流内官同。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未入流身份入仕者,一般都不会官居高位,能做到知县级别已经十分难得。毕竟他们不是科班正途出身,在仕途上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清朝从四品官职有哪些(清代的未入流都是些什么官)(6)

我们通常所说的胥吏(州县衙门中办事的人员)、衙役身份地位最低,朝廷将这些人列入“贱民”之列。不仅没有机会做官,其子孙后代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