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张湛注:“质,性也既为物矣,则方圆刚柔,静躁沉浮,各有其性”道家用语指宇宙万物之性最初形成的阶段,在太易、太初、太始之后“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天地》)此即太素阶段万物形态,气形合而天性生,物性各异,却又浑沦未相分离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是天地形成前宇宙演化的四个阶段,太素是第四个阶段,是从无生有演化过程中,气、形、质都已具备但尚未分化为具体事物的阶段,这个阶段也就是天地未分,万物未别的混沌此说是源于道家、汉代普遍流行的“有生于无”的宇宙形成观念的具体发挥此外,古代谓最原始的物质{汉}{班固}《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陈书·高祖纪上》:“肇昔元胎剖判﹐太素氤氲”道教谓构成人和万物的基本元素《云笈七签》卷10《老君太上虚无本起经》:“太素者,人之素也”《至游子》卷上:“太素者,本也”,“内含真一之精,为万物朴”,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健康术语口诀?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健康术语口诀
解读《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张湛注:“质,性也。既为物矣,则方圆刚柔,静躁沉浮,各有其性。”道家用语。指宇宙万物之性最初形成的阶段,在太易、太初、太始之后。“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天地》)此即太素阶段万物形态,气形合而天性生,物性各异,却又浑沦未相分离。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是天地形成前宇宙演化的四个阶段,太素是第四个阶段,是从无生有演化过程中,气、形、质都已具备但尚未分化为具体事物的阶段,这个阶段也就是天地未分,万物未别的混沌。此说是源于道家、汉代普遍流行的“有生于无”的宇宙形成观念的具体发挥。此外,古代谓最原始的物质。{汉}{班固}《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陈书·高祖纪上》:“肇昔元胎剖判﹐太素氤氲。”道教谓构成人和万物的基本元素。《云笈七签》卷10《老君太上虚无本起经》:“太素者,人之素也。”《至游子》卷上:“太素者,本也”,“内含真一之精,为万物朴”。
应用领域认识世界本源,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源泉。《乾凿度》曰:“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其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俱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而未相离。视之不减,听之不闻,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这段话,是借讲筮法而表达作者的世界观,提出宇宙形成的四个阶段,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从有形、无形来看,实际上是两大阶段,一是太易,即气未产生阶段,二是气形质俱备,三者混而未分的阶段。以上太易学说的提出,在易学史和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对杨上善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有形生于无形《乾凿度》以太易为世界的本原,大易先于太极而存在。“既然物出,始俾太易者也。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乾凿度》)此说强调了宇宙发生的过程:虚空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始分阴阳二气,形成天地。以《系辞》“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代替《老子》“道生一,一生二”的体系,把《老子》的说法纳入易学体系,以“太易”为“道”,以“太极”为一,从无入有,从无形入有形。第二,天地四时起于太极杨上善在《太素·合人》中亦说:“一气离阴阳,以作生养之本,复分四时,遂为生长收藏之用,终而复始,如环无端,谓之常也。”一气——阴阳——四时,这一演变过程,从哲学上讲,是指太极元气分裂以后,产生天地阴阳四时八节的宇宙演化过程。第三,形气质俱而构成万物《乾凿度》将太极看成为世界形式的物质要素,认为任何物体皆有气、形、质三要素。其中,“气”指原始材料,“形”指由气凝聚而成的具有形体的东西,“质”指事物的性质,如刚柔、躁静之类。在万物与形气的关系上,杨上善认为万物由气聚而各得一形,因此,万物的变化又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合。消息盈虚,有虚有实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它从天与人乃一息息相通的整体出发,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受医学这门自科学认识的影响,古代医家不仅不把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而且自觉利用当时科学和哲学所能达到对自然界的一般认识,去建立一套法天地之治的天人合一理论。杨上善运用汉易卦气说和天象科学,提出的“人从天生”,以应阴阳消息的天人统一观,正是这一整体观中的又一独特形式。在《太素》中,杨上善主要以卦气说的“十二月消息卦”阐释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人体阴阳的虚实和三阴三阳说。
参考文献1、冯克正,傅庆升.《诸子百家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2、林剑鸣,吴永琪.《秦汉文化史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3、朱现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易学思想初探,国医论坛,1988年,第二期,总十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