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习俗的角度来说,俗语“入土不拜客,热孝不登门”,是民间两种丧事孝子孝女上别人家门的禁忌。一是正在办丧事之中的禁忌;二是办完丧事后一段时间的禁忌。

下面还是按照农村办丧事的顺序来介绍,“热孝不登门”在前,“入土不拜客”在后。

农村有句老话冷棺莫入村(农村俗语入土不拜客)(1)

一、热孝不登门

“热孝”一词,因各地风俗不同,理解不太一样。

1、“热孝”和“戴孝”意思相同

有的地方把“热孝”和“戴孝”两种习俗,作为相同的意思来理解。意思是说,亲人新丧孝服在身,比如祖父母、父母、(丈夫有的地方丈夫去世妻子要戴孝,有的地方则不用戴孝)。因此,“热孝”也好,“戴孝”也罢,一般指新去世老人的儿女,其他的亲属不包括在内(有的地方连孙子孙女也不包括在内)。

在农村,戴孝的上身的时间,根据各地风俗不一样,时间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在烧了“落气纸”和放了“落气炮”之后,孝子就要戴孝。有的地方则有讲究,要根据操办丧事的人的安排,选择时辰戴孝,但相隔时间不会太长,一般不会超过一天。

戴孝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脱孝的时间,各地风俗不同,也有差别。

“戴孝”和“脱孝”是民间传统礼仪,过去农村,大多为三年,这是古代通常的礼制。不过,这是一种统称,民间的习惯说法,古制的实际上为二十七个月,但一些地方以三年为期。

农村有句老话冷棺莫入村(农村俗语入土不拜客)(2)

现在是新时代,一些传统礼仪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守孝的简化,也就是戴孝期的缩短。现在农村流行的戴孝期,因地方不同,各地时间的长短不太一样。一般来说,有七七(四十九天)之期的,也有百日期的,有一年的,也有三年的。有些地方则完全简化了,以“三朝”为期或者“一七”,最长的时间也只有一个月,即从入土后的次日算起,三天至七天,或者一个月即可“脱孝”。

“戴孝”,在旧时农村一般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些穿孝服的地方,把老人送到墓地后,穿孝服的人要把孝服脱掉,标志着丧礼结束。这里需要要说明一下,旧时,农民不能与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家相比,无需结庐守孝三年,三年皆穿孝服,普通农民还要从事农业生产,即使想守孝三年,也没有经济条件,活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因此,真正能守孝三年的,大多为有钱有地位的人家。普通农村不可能放下农业生产不管,一心守孝,那样的话,一家人只能喝西北风了。

古代朝廷各级官员,有“丁忧三年”之说。即父母死后,子女按礼制,须持丧三年。持丧期间,家里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在各级官府任职的官员,必须离职回家守制,古代称之为“丁忧”。但是,古代有“夺情”之说。

《魏书·礼志三》:“夫圣人制卒哭之礼、授练之变,皆夺情以渐。”《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况钟)因丁忧回籍,圣旨夺情起用,特赐驰赴任。”

农村有句老话冷棺莫入村(农村俗语入土不拜客)(3)

古代“夺情”有两种情形:一是古代官吏父母去世之后,经朝廷或上级批准,离开官职,回到家里守丧,在守孝期未满的时候,朝廷强令守孝的官员出来做官。这种在守孝期间赴任的官员,可以不穿官服,而是穿素服办公,称为“夺情”。二是因朝廷对某位官员特殊需要,古代以“忠孝不能两全”,而以为国尽忠为大,经批准后,不用离开官职,回到家里守制,穿素服办公,这种也称为“夺情”。

事实上,从古代开始,对于农村普通的农民来说,“戴孝”及“守孝”的程序和方式就已经简化了,并不完全执行古代礼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当地的规矩。

如今的农村,时代发展的节奏加快,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占了大多数,守丧的规矩就更加简化了,以不影响农业生产、经商和外出谋生为前提。

过去,一些农村,在老人入土后的一段时间,比如做七、百日上坟、三年内上新坟,到了坟地孝子孝女才穿孝服,出了坟地要脱下来。但是,这并不意味“脱孝”,而是改为另外一种戴孝方式。比如,在发髻或辫子(在清朝以前,男子留长发,或者留辫子)上系白布条、黑布条,或者手臂上带黑纱。现在只有少数人带黑纱,多数人没有戴孝什么讲究了,与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农村有句老话冷棺莫入村(农村俗语入土不拜客)(4)

2、“热孝”和“戴孝”有别

在一些农村,“热孝”指从亲人去世到入土这段时间,又称“重孝”。这些地方风俗,孝子孝女一般不穿孝服,而是戴孝布,即头上白布做成尖顶,背后拖着一片长布。人们可以从后面拖起的白布长短,可以看出戴孝之人与去世者的亲疏,白布盖了脚后跟的为亲生儿女,在脚肚上的为亲侄子侄女,到膝盖弯处的就是五服内的亲戚了,而到屁股上的就是一般的亲戚了,一些没有血缘关系的邻里和朋友,一般把白布搭在肩上,或者缠在手臂上即可。这与古代人,可以通过孝服中的“五服”看出亲疏关系类似。

按照这些地方的风俗,把老人送到墓地后,孝子孝女要立即把拖在背后的孝布缠绕在头上,不能脱掉,其他人要把孝布脱掉。在过去,孝子孝女的孝布要在头上缠三年,这就叫“戴孝之身”,但不再是“热孝”。

旧时,农村禁忌,不管是“热孝”还是“戴孝”,上人家的门去,是很不受欢迎的,尤其是“热孝”期间上别人家的门,更是不允许,否则要被人责备。但是,农村平时就是一个相互来往的社会,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你来我往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机械地按传统礼俗执行,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对“戴孝”这种情况,只要不是“热孝”,或者入土后地方规定的不能上门的期限内,一般来说宽容度比较高,大多数农村不会那么古板,只是个别地方要求比较严格。

现在,这些农村,把孝布缠在农村的人已经极少了,大多也就缠上几天,一旦外出就脱掉。因此,除了本村或邻村在家的一些人知道哪些人有“热孝”或者“戴孝”外,其他地方的人无法辨别了,自然也就没有了“热孝不登门”或者“戴孝不登门”之说了。

农村有句老话冷棺莫入村(农村俗语入土不拜客)(5)

二、入土不拜客

入土不拜客,意思是说,新近入土老人的孝子(一般对孝女没有要求),在一段时间内,不要出门去拜访别人。

在旧时代时期的农村,这种时间的要求,地方不同,风俗不太一样,一般来说,按照“脱孝”期满后,也就是“七七”期满,或者说百日、一年、三年期满后,才可以出门拜客。

但是,能够严格按照这个要求做的,一般都是一些有身份和有地位的人家,作为普通农家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早在旧时代时期,农村对这种规矩就进行了简化。有的地方风俗规定为三天,有的地方规定为七天,有的地方规定为一个月。也就是从老人入土后的第二天开始计算,三天内或七天内,禁忌出门拜客,按农村说法,就不要到别人家去串门。出了三天,或者七天后,就再也不受这种规矩约束了。

事实上,“入土不拜客”这种风俗,在一些农村是双向的,也就是说,三天内或七天内,孝子不要出门去拜访别人,别人也不要忌讳上他们家的门。有一些农村风俗,老人入土后,娘舅家的人要给孝子“进财”,即娘舅带一些粮米和钱送给外甥。也有岳父给女婿“进财”的,也有其他亲戚给孝子“进财”的,这类人上门除外。

还有一些农村风俗,老人办丧事时,吃饭的桌子和凳子及其它一些用具都是向邻居借的(注:有的地方办丧事,农村人为了节省开支,按地方传统,一些用具可以相互借用,但有的地方不可以相互借用),就必须在老人下葬的当天,要把用具还给人家(一般由帮忙做事的人还,孝子不能上门还),否则,在以后的三天或者七天内,孝家忌讳别人到家里来要东西,俗称“退财”。要还给别人,也要等到三天或者七天期满后。

农村有句老话冷棺莫入村(农村俗语入土不拜客)(6)

三、“入土不拜客,热孝不登门”之说有没有道理?

“入土不拜客,热孝不登门”之说,在农村主要说法是,戴孝期间上人家门上去做客或办事,或者没事时到别人家里去串门,会带来晦气。

这种说法,主要是缘于古代民俗中的禁忌习俗,人们把所有与丧事有关的事,都看作是“不洁”,农村说法就是不干净。事实上,这种禁忌习俗,主要是古人一种畏惧死亡而产生的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没有任何科学道理。在我国农村,一些传统民俗禁忌习俗,往往没有道理可言的。

但是,农村的一些传统习俗,关系到个人家庭与邻里和睦相处的关系,也关系到社会稳定。比如说,在农村人们的传统里,凡是与白事相关的事都非常忌讳,人们都会严格遵守,否则对双方说会出现不愉快的事,有的人因此导致邻里关系恶化,或者亲戚朋友间的关系破裂。

在农村,如果戴孝在身,又遇到很重要的事要办,非得到别人家里去,一般农村人会采取两种办法来应对。一种是到别人家的大门外把要找的人喊出来,有事到外门商量。二是把头上所戴的孝摘掉。通常来说,旧时的农村采用第一种办法的人比较多,而现在的农村,没有通讯落后的时代,采用第二种办法的人比较多。现在通讯发达了,这种事情也就好办多了。

农村有句老话冷棺莫入村(农村俗语入土不拜客)(7)

总而言之,农村俗语“入土不拜客,热孝不登门”,从科学上来讲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但是,毕竟这种禁忌习俗在农村人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也是农村约定俗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在乡就要随乡俗。在农村的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只有多替别人着想,注重生活细节,从小事做起,才能和睦相处,培养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