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杨寘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 (第41位),杨寘少年时,很有才学,乡试即为第一。庆历二年(1042),杨寘进京赴考,国子监、礼部皆第一,崇政殿殿试,仁宗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色,对辅臣言:“杨寘也”。遂擢为第一,朝内公卿相贺,以为得人。杨寘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任颍州通判,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寘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30岁,可谓才华未展,英年早逝,时人甚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抚恤杨寘家属。

焦蹈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乙丑科 (第56位),精通经史百家,曾四次在州郡的考试中名列第一,然而在省试中却连连失利。元丰八年(1085),由户部尚书权知贡举,举子们都住在贡院,焦蹈也在其中。四更夜时,火灾起,陈之方、马希孟皆焚死。其后择地另考,焦蹈夺魁。当时,神宗刚刚去世,哲宗即位,没有举行殿试,省元就成了状元,焦蹈也因此名冠“三元”。曾有谚语:“不因南省火,安得状元焦。”

南宋:

张孝祥(1132~1169)

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状元,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父祁,曾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绍兴二十四年(1154)参加廷试。与秦桧之孙秦埙同场。主考官魏师逊及汤思退等为逢迎秦桧而定秦埙为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策后,认为他议论雅正,词翰爽美,亲擢为进士第一。

吴潜(1195?~1262)

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号履斋,德清新市人。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淳□十一年(1251)参知政事,授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复职调集诸军击退元兵。他痛感南宋国势衰微,认为推原祸根,良由近年□臣□士设为虚议,迷国误军所致,极力抨击丁大全、高铸、萧泰来、沈炎等佞臣,反遭-落职,贬谪建昌军。后徙潮州,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吴潜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词风激昂凄劲,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他壮志未酬的自我写照。吴潜也能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敌抱负。诗较平衍,佳作不多。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艺文志·书目》载,吴潜著有《履斋诗馀》、《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现存明末梅鼎祚编校《履斋先生遗集》,4卷,辑诗1卷,词1卷,杂文 2卷。《□村丛书》有《履斋先生诗余》1卷,续集1卷,别集2卷,收词250余首。

周震炎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 (第43位),周震炎相貌英俊,应试时正值理宗为公主物色驸马。考官丁大全为谄媚理宗,欲从新科进士中挑选一人,遂看中周震炎,并私下告诉试题,使周震炎得中第一。唱名后,丁大全还逢迎理宗说:“这是太平状元呵!”因周震炎为太平州人,理宗自然十分高兴。但公主见周震炎年近三十,心中不悦,事遂被废。丁大全后因作恶多端被罢官,周震炎亦受牵连,状元头衔被褫夺,降为最末一名,死于贬官途中。

卢储

江淮一带人氏(李传玺作合肥人)。字号及生卒年不详。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庚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九人。考官:太常少卿李健。试题为《早春残雪诗》、《何论》。卢储于元和十四年(819)入京,向尚书李翱投卷,求其荐举。李翱以礼相待,因有急事外出,便将其诗文置于案上。李翱长女刚刚十五岁,来此间偶阅卢卷,爱不释手,连阅数遍,对侍女说:此人必为状头。李翱刚巧回到室外,闻听此言深以为异。过了一会儿,便命下属到邮驿向卢储表明招婿之意,卢先是婉言谢绝,一个月后又应允。第二年果然取状头。遂即完婚。洞房之夜,卢储作《催妆诗》以抒情,诗云:"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后来卢储为官,将迎夫人到任所,适逢园中有鲜花开,即兴题诗一首说:"芍药斩新栽,当庭数朵开。东风与拘束,留待细君来。"

  《全唐诗》有其存诗二首。

李群

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卒年不详。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申辰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三人,其中有韩琮等。考官:中书舍人李宗闵。

  李群早年与杨衡、符载、王简言等同隐于庐山,号称”山中四友”,有文名,为宰相李宗闵所知。李曾传言:”如主考,庐山四友当以到京先后次序取中。”后李宗闵任主考官,李群年方十八岁,独自一人离山。到京应试时,贡院已锁门,就捶门请求入院应考。李群容貌秀美,气质不凡,主司为之动容,便放其入考。一举夺魁。

  入仕后官授奉先县丞,至大和五年(831)任拾遗之职,后为户部员外郎。余事不详。

元代:

李黼(1298-1352年)

字子威,颍州天官李(今安徽利辛县 )人,元朝大臣。元朝泰定四年,明经科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岳。改河南行省检校官,迁礼部主事,充监察御史,出为江西行省郎中。 李黼受命巡视河渠,历任秘书监,礼部侍郎,外调授江州路总管。 至正十一年,徐寿辉反起河南,李黼力战而死。朝廷追赠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予谥忠文。诏立庙江州,赐额曰崇烈。

明代:

黄观(1364~1402)

字澜伯,又字尚宾,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今安徽省池州市平天湖风景区清溪街道上清溪联盟村,今为联盟社区)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三月应会试,中会元。是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邢宽

字用夫(一作用大)。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 生年不详,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永乐十三年(1420)第七名进士。殿试后,明成祖召见,询及祭祀、兵戎,应对中肯,考究详明,被成祖擢为第一,称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纂修《宣庙实录》,升侍讲。不久,因疾告假归里。正统十一年(1446)复任。翌年主持顺天乡试。景泰三年(1452)以侍讲职,兼任南京掌院员。后升侍讲学士,代理南京国子监事,卒于官。

唐皋(1469—1524年)

今安徽歙县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状元。授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升侍讲学士。曾出使朝鲜。有《劝世歌》传世,褚人获《坚瓠六集》卷四辑有《唐守之对》。著有《心庵文集》、《史鉴会编》、《韵府增定》等。正德十六年(1521)唐皋曾作为使节出使过朝鲜。朝鲜国王出一对子,准备为难一下大明状元,为“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唐皋对道:“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赢得一片赞扬之声。唐皋好言时事。嘉靖二年(1523),刑部尚书林俊请求辞官,唐皋上言:“君臣同心则治,今尚书林俊勉留未几,继以诘责,复使求去,上下乖离,何以为治。”“大礼”之议起,很多朝臣都攻击张璁、桂萼,唐皋对首辅杨廷和说:“张公不为无理,但当择其可从者以慰上,衷斯能执其必不可从者,以安孝庙耳。”杨廷和说“卿言良是。”唐皋于是起草奏章递上“请于本生,备其尊称,以伸追远之道,系其始封,以远正统之嫌。”结果还是惹怒世宗,被夺俸三月。不久,唐皋一病不起,卒于任上终年五十六岁。

沈懋学

沈懋学之父沈宠,是嘉靖年举人,官侍御史时,当地百姓不懂纺织,沈宠便购买机杼请人教他们。累官至广西参政,颇有政绩。知府罗汝芳创建讲会,曾聘其为主讲多年。

沈懋学性格豪爽,风骨奇矫。工隶书、草书,又好骑射及诗歌古文辞。少负侠气,曾多次往来于边塞,每次纵论时事,人多奇之。沈懋学慷慨有大志,曾题诗《凤凰台》:“丈夫意气何相若,万里风云指顾中。”廷对策试卷中有:处其始必厚其终,循其名当责其实”语。当时神宗励精图治,看了他的试卷后对辅臣说:“此二语即可作状元”。遂亲擢沈懋学第一甲第一名。

刘若宰(1595~1640)

字胤平,号退斋,怀宁县平山大塅人(今安徽安庆),明崇祯元年(1628)中文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历官左谕德。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擅长书画,楷、行、草书均精绝。他常向朝廷举荐智勇忠贞的人才,明末名将史可法由安池道监军升为安徽巡抚,就是因为他的举荐。崇祯十三年四月十三日,他因积劳成疾辞世。死后追赠"詹事",赐祭葬,荫子,后因子馀王慧仕,加赠太仆太卿。

清代:

汪应铨

字度龄,又字杜林,号梅林。清休宁县梅林人,寄籍江苏常熟。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状元,官赞善。工小楷。《昭代尺牍小传、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后来奉旨入值南书房。汪应铨本应进士馆研习,三年散馆后,方得升迁。然而汪应铨未及散馆,便被破格提为庶子。后几经升迁,官至左春坊赞善。将被升转,因锋芒太露,得罪权贵而遭弹劾。不久,谢职离京,返归故乡。

擅长书法,曾主编《湖广通志》和《江南通志》,著有《闲绿斋文稿》和《容安斋诗集》。

黄轩

字日驾,一字小华,号蔚塍,清代人,生卒年月不详。故籍安徽休宁。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进士。黄轩年少即好学,日日苦练书法。众所周知,科考时是很重视书艺的,因此,在科场上受益匪浅。该科为庆祝皇太后八旬寿辰特开恩科,此榜出了数位名人。如:三甲第十名孔广森,后为著名学者;三甲第十一名钱沣,为官刚直、不畏权贵,为一代名臣。黄轩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以后奉诏入值-房。乾隆四十二年,黄轩出任山东乡试同考官。乾隆四十三年,任会试同考官。乾隆四十四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黄轩升任洗马。不久,京察大考,黄轩获一等,依例升职,授四川川东道道员。时逢台湾用兵,黄轩奉命督办四川协济台湾用兵军粮。终因督办劳累过度,死于任上,加按察使衔。官至巡道。

金榜(1735年-1801年)

安徽徽州府歙县岩寺人(现徽州区),字蕊中,又字辅之。乾隆二十九年(1764)高宗南巡时召试举人,授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乾隆三十七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山西省乡试、京都会试副主考官。外祖卒,服丧不出,专事读书著述。少有大志,从江永学经,与戴震、程瑶田同学,又从桐城刘大櫆学古文,书法宗二王,精篆籀。精思博学,著《礼笺》10卷,朱硅为之作序,认为词精义赅。

吴锡龄(?—1776)

字纯甫,清代安徽休宁大斐人。乾隆四十年(177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据现存上海图书馆的《休宁大斐吴氏族谱》和道光版《休宁县志》记载,吴锡龄的父亲吴思英是康熙年间的休宁县学生员(秀才),病逝的时候,吴锡龄才3岁。吴锡龄是靠同父异母的哥哥吴长龄抚养成人。哥哥长龄是增贡生,替人当帐房先生挣钱养家,并延请名师为锡龄授课。乾隆三十七年(1772),江南乡试,吴锡龄中举人,授内阁中书,很快又进入军机处任职。乾隆四十年(1775)中一甲一名(状元)。闻讯,村中吴氏“尊德堂”悬挂“文魁武威”金匾。翰林没做满一年,吴锡龄病亡。其子吴若曾由拔贡入选吏部文选司,成为七品京官。

赵文楷(1760—1808)

字逸书,号介山,安徽安庆府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现)人。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太和殿传胪宣榜一甲一名,嘉庆帝御批称赞他“文楷佳名期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李振钧写贺诗云:“仙杖烟浮广乐鸣,御袍光映日华明。”赵文楷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等职,其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事件,是嘉庆五年出使琉球。嘉庆九年,赵文楷出任山西雁平道,署山西按察使,嘉庆十三年卒于任上,终年48岁。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妻妾合葬于太湖景宁乡人形山。其后辈赵朴初老先生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氏从赵文楷到赵朴初,六代翰墨相传。

吴信中(1772—1827)

字阅甫,号蔼人,安徽休宁县长丰人,寄籍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吴云之子。嘉庆十三年三月,参加“戊辰科”会试。初九、十二、十五日三场考试下来,他榜上有名。四月二十一日,最后一级考试——殿试在保和殿开考,吴信中一举夺魁,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六十九名状元。十五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二十一年出任广东乡试主考。二十三年大考詹翰时列为一等,升左庶子。次年出任湖北乡试主考。乡试结束回京,即升四品侍读学士。道光二年壬午(1822),石韫玉邀潘世恩、吴廷琛、侍养在籍的吴信中会饮鹤寿山房。黄丕烈闻之,以四人皆先后状元及第,而同会一堂,诚乡梓盛事,乃汇刻《四元倡和诗》一卷。后潘世恩又倩人绘成《芳园宴集图》。著有《玉树楼稿》。

 洪莹(1780-1840)

字宾华,号钤庵,历史人物。清代状元,于嘉庆十四年考中进士。安徽歙县人。官至翰林修撰。洪莹工书,楷书遒劲。著有《元和姓纂》十卷,唐林宝初撰,而后,洪莹等经过研究、搜索,共同给此书补缀完成。嘉庆七年洪莹刊印。

龙汝言(?-1838年)

名澄,字锦珊。一字子嘉,号济堂。清代南乡(今罗岭镇)人,状元、画家。龙汝言幼时孤贫,及第前曾在满洲一都统家做塾师。嘉庆寿诞,朝中大臣都要撰庆寿诗进献,都统将此事交龙汝言办理。龙汝言从康熙、乾隆、嘉庆御题诗抄本集句百韵,进呈御览。嘉庆阅后大悦,尤其得知是桐城龙汝言所作,更加欢欣,说:“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读先皇诗,此人熟读如此,足见其爱君之诚。”嘉庆十三年(1808),以寄籍廪生应天津召试,赐举人。次年,会试落第,嘉庆不悦。十九年会试,主司接受前科教训,将龙汝言试卷以一甲第一名(状元)批进。嘉庆拆封看到“龙汝言”三字,喜不自胜,说:“朕所赏之人,果然不谬。”授修撰,纂辑《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篇。二十一年任湖北正考官,二十四年任会试同考。不久,龙汝言参与修高宗实录,因校字不慎被革职。道光元年(1821),起用为内阁中书,授兵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其著作有《赐砚斋集》12卷传世。

戴兰芬(1781—1833年)

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卒于清宗道光十六年,安徽天长市人,字畹香,号湘圃,道光二年(1822年)状元。戴兰芬生性温醇,擅长诗词,他出身书香门第,祖辈十四世皆中秀才。嘉庆十三年,戴兰芬乡试得中举人。道光二年,朝廷为庆祝道光帝登基特开恩科。戴兰芬入选殿试,夺魁天下。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道光八年,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人称取士公平。道光十年,提督陕甘学政。道光十三年,戴兰芬升翰林院侍读,转詹事府右庶子,充文澜阁校理,在任期间,虽仅为修撰之衔,却能整顿学规、杜绝弊陋。后累迁,官至侍讲学士。不久,患病身亡,英年早逝,时人惜之。

李振钧(?-?)

安庆府太湖人。少时随亲宦游名山大川,足迹半天下。清道光八年(1828年)乡试中举人。翌年登进士第,殿试状元。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纂修、功臣馆纂修等。十七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诰授奉政大夫。书法上很有造诣,笔法超逸。著述丰富,但已大半散佚。

孙家鼐(1827~1909)

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后谥曰“文正”。

洪钧(1839-1893)

祖籍安徽歙州,先世后经商,以商籍居浙江。到了洪钧祖父洪启立时从安徽迁移到江苏苏州。洪钧年少时,因家贫曾经让他学过做买卖。他痛哭流涕,要求念书。苦读寒窗,勤奋异常。同治七年,洪钧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治九年,洪钧出任湖北、江西等处学政。

安徽古代的六位状元(安徽历代科举状元名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