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儿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既属于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也属于每一位心如赤子的大人。宋人章良能《小重山》词云:“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游既然堪寻,风光如旧;旧心亦可追寻,永葆童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云,“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愿我们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永怀赤子之心,成为书写自己人生诗意篇章的词人。

描述儿童天真可爱的古诗(那些古诗词里活泼可爱的儿童)(1)

《婴戏图册·斗草图》

描述儿童天真可爱的古诗(那些古诗词里活泼可爱的儿童)(2)

丰子恺绘《折得荷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

春风知解意 斗草放纸鸢

古诗词里的儿童,从春风里散开的书卷开始,春风吹过了书页,吹散琅琅书声;散学归来,春色正好,春风无限,于是“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南朝梁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云:“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二三月天,春风和煦,春草依依,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温暖,欣欣向荣,积蓄着生命的力量,喷薄出一个旷野的春天。就在这样一片翠绿的生机中,活泼的儿童出场了,带着散学归来的琅琅书声,带着清风吹翻的页页书卷,带着田间小径上爽朗的笑声。他们一路奔跑着、雀跃着、欢笑着,归来了。他们在春风如醉的绿茵上,趁着东风放飞纸鸢,放飞孩童纯真的欢笑和幻梦,带着青草和杨柳的气息,和着春风的脚步,直上云霄,跌入白云的梦里。

花草是春天最温柔的礼物,也是孩童们最喜欢的游戏。纸鸢放飞梦想,飞上云霄;“斗草”则亲近大地,充满童趣。

春日田园杂兴(其五)

(宋)范成大

社下烧钱鼓似雷,

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

知是儿孙斗草来。

斗草分为“文斗”和“武斗”两种方式,孩童之间多为“武斗”。武斗时,两人各拿一植物的茎,两手分持茎的两端,双方交叉使植物的茎勾连,然后各自用力,谁断了即为输家,没有断开的便是赢家。唐代白居易《观儿戏》中即写道:“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可见唐时斗草之趣。宋时斗草习俗更盛,如晏殊《破阵子·春景》词中云:“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其五)中亦写儿童斗草酣畅之态,“青枝满地花狼藉”,枝条四散,满地铺开,花朵狼藉,意兴正酣,儿童斗草的热闹与欢快,都融化在这无边的旷野与绵延的绿意之中。

村居共田园 采莲又扑蝶

当春风再次拂过江南,带着夏日的絮语,村居屋舍,小桥流水,亦被青绿环绕。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刘熙载《艺概》中云,“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稼轩《清平乐·村居》一词,即为此中典范。全词清新自然,如溪水潺潺,清流澄澈;亦如芳草萋萋,满地生机。在这一片和谐宁静、朴素安适的村居生活中,闲卧着一个可爱的儿童。“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喜”字,爱意尽显;一个“卧”字,将儿童的天真、活泼、顽皮、悠闲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溪头卧剥莲蓬”的闲适儿童,便有“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勤耕小儿。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同是夏日时节,稼轩词中,有小儿于溪边卧剥莲蓬;石湖诗中,有童孙于桑阴学习种瓜。大人们白天下田除草,晚上搓麻纺线,各司其职,都在辛勤耕织。村庄里的孩子们,虽不会耕织,却也不闲着,他们在桑树下,正学习种瓜呢。“童孙未解供耕织”,着一“未”字,写出儿童的自然天真;“也傍桑阴学种瓜”,着一“也”字,写出儿童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全诗在一“未”一“也”之间,在“未解”与“也学”之中,写尽村居儿童的纯真童趣。

池上二绝(其二)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夏天亦有采莲的可爱儿童。“小娃撑小艇”,着两“小”字,儿童之可爱形象毕现。全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他撑船入画,偷采白莲而回,在诗中只留下一片被划开的浮萍。全诗动作流畅,有“撑”有“回”,有“采”有“藏”;心理描写细腻,有“偷”有“不解”,寥寥数笔,小主人公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便跃然纸上。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中云:“此二十字写小娃天真如在眼前,有画笔所不到者。”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其一)

松阴一架半弓苔,

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

儿童误认雨声来。(其二)

初夏时节,闲居无事,午睡醒来,意兴阑珊,而儿童给诗人带来了纯真的慰藉。“日长睡起无情思”,意甚慵懒;“闲看儿童捉柳花”,却又安闲。“捉柳花”三字,可想见柳花飘忽,儿童竞逐之状,动态毕现,儿童奔跑追逐如在目前。其二写诗人百无聊赖懒翻书,故“戏掬清泉洒蕉叶”,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误以为骤然下起雨来了。一“戏”一“误”,互相映衬,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映成趣。

院中捉柳花,庭前误雨声,这份天真烂漫,不禁让人想起春日里在广袤田间追逐黄蝶的那位孩童:

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急走追黄蝶”,“急”点明状态和心理,扑蝶之切形貌毕现;“走”“追”二字连用,写出孩童快速奔跑、追逐的场面,欢乐与童趣如在眼前。他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然而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恰当留白,他或许正着急跺脚,搔首踟蹰;又或许重振旗鼓,细心观察。扑蝶孩童的天真与童趣,都融化在这春日田间的金黄菜花中,纯粹鲜明,任何时候读起,都会让人童心复萌。

溪边学垂钓 牧童正悠闲

溪边儿童能卧剥莲蓬,亦能学习垂钓。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此诗写一个孩童在水边聚精会神学习垂钓的情景。“蓬头稚子”写其童真形貌,“侧坐莓苔草映身”写其垂钓环境。“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则写其动作和心理,体现其初学垂钓之态和专心垂钓之心,亦显机智与纯真。全诗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溪边儿童垂钓图。

溪边垂钓多自在,林中牧童亦悠闲。清代诗人袁枚所写《所见》,便描绘出一个在林间意欲捕蝉的可爱孩童: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牧童骑着黄牛,无忧无虑,天真活泼,悠然自得。他心情愉悦,故歌声清越,响彻林间。忽然,歌声戛然而止,因为他想要捕捉树上的鸣蝉。“忽然闭口立”一语,小牧童的聪明与机警便跃然纸上。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助人为乐的小牧童。诗词中亦有陶醉于山野乡间,悠闲自在的小牧童。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芳草遍地,广袤原野之中,晚归的牧童吹奏着短笛,在夕阳和晚风声中带来大自然的讯息。饭后闲卧,潇洒自然,恣意投入自然的怀抱,明月相伴,好梦酣然。再如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亦写这样的小牧童: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池塘生春草,陌上正萋萋;碧水满陂塘,落日浸寒漪。寥寥数笔,作者便描绘出一幅幽雅宁静的乡村山野图。夕阳西下,牧童晚归,一个“横”字,尽显其悠闲自在之态,无忧无虑,优哉游哉;“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声天然,一个“信”字,更显其天真活泼,淳朴可爱,自由自在。乡村生活的无拘无束,轻松闲适,都融化在这悠扬的笛声和微醺的夕阳之中了。

描述儿童天真可爱的古诗(那些古诗词里活泼可爱的儿童)(3)

李可染绘、齐白石题《吾辈都能言》

结语

“旧游无处不堪寻”,我想,只要我们愿意寻访,无论是儿时的风景,还是儿时的童心,都一直在心灵深处默默等待,待你小扣柴扉,待你静谧寻访。

愿我们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阅遍沉浮,内心永葆童真。

(原标题:古诗词里的可爱儿童 旧游堪寻 寻得少年心)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郭林丽

流程编辑:u017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