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詹小注:说到中国楼市,人们已经谈得很多。尤其一些大腕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解析矛盾,给出对策。然而,几十年潜心研究经济问题的资深媒体人、经济日报原总编辑、中国名牌战略的开创者艾丰老师,却对此鲜有发言。今天刊出这篇文章,是他专就当前中国楼市发表的观点。因是首次,所以稀缺;因为独特,所以珍贵。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认真一读。


从“闹心”到“决心”

——房地产对话录

艾丰

楼市小阳春一般什么时候结束(楼市难题如何破解)(1)

改革开放40周年,各方面变化很大,房地产问题却让人“闹心”。最近中央提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问题,切中热点。

朋友间常谈及此事。我不懂买房卖房之具体技巧,但经历了40年的全过程,现把自己一些基本看法整理成《对话录》,和大家交流。

房地产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问:40年成就伟大,为什么房地产成了“闹心”问题?

答:房地产基本问题是城市住房短缺。有三个原因:

一个原因,我国人口大幅度增长了。1978年,我国人口是8亿多,现在我国人口是13•7亿。

一个原因,我国住房原本就紧张。无房户很多。有房的也很拥挤。一家六七口住十几平米房子是常事。不过,生活水平所限,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购买新老“三大件”,住房紧张是被掩盖着的。

一个原因,也主要原因,我国城镇化进入高潮期。进入本世纪,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8%,光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就有4亿多。如果城镇化率达到70%,还要有1•5亿农村人口进城。有人估算过,要满足住房需求,在现有城市住房220亿平方米基础上,还需要建设300亿平方米的住房。

人口总量变大,历史欠账严重,城市人口猛增,这三条相加,人房比例失衡加剧,住房紧张成为必然,房地产问题也就突出了。

问:您只说了个大概,我想了解具体的发展过程。

答:房地产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需要沿着历史进程回顾。

城镇化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问:为什么城镇化会产生房地产问题呢?

答:城镇化有一个基本链条:“产业——人口——住房”。城市产业发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了,城市住房紧张了。这里面主要包含两个关系:“人业关系”、“人房关系”。

对“人业关系”我们认识得比较清楚。拉美有些国家没处理好这个关系,城市工业发展还不够,农业却衰败了,大量农民进城找不到工作,导致社会问题频发,经济发展停滞,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吸取了这个教训,工业发展,以工补农,农民进城务工,家在农村“兜底”。往返城乡的民工潮,虽然也引发一些牢骚,但城市许多事情有人做了,农民也增加了收入,城乡人民都比较高兴。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偏上水平,说明跨越“陷阱”顺利。

问:跨越顺利,为什么还会冒出住房问题?

答:因为“有活干”不等于“有房住”,“人业关系”不等于“人房关系”。改革开放前20年,“人房矛盾”是潜伏着的。记得1991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从疲软说到房改》,提出住房也应进入市场。这篇作品得了建设部好新闻奖,但并没有进入实际操作,那时还没感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世纪之交之后,“人房矛盾”突出了。一个因素,中国加入世贸,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飞速发展,农民工大量增加,而且一部分农民工有了购房定居的需求。一个因素,1998年,国家推出“房改”,结束了福利分房,打开了市场购房大门。一个因素,银行开始推行住房贷款。三个因素叠加,历史欠账和新增需求汇合,购房需求一旦被释放,就象气吹的一样迅速膨胀起来,形成了巨大的“购房浪潮”。浪潮首先冲击少数大城市,不仅当地人买房,外地有钱的人也在那里买房。这些城市的房价越涨越高,随之带动了全国。

问:没有预见到这样的浪潮吗?

答:好像没人预见到。房改开始,主要担心房子卖不动。1998年我担任中国人们银行货币咨询委员会委员时,提出推行“房贷”建议。会上我还讲了中美老太太买房对比:美国老太太刚参加工作就贷款买了房,还了半辈子账,住了一辈子房。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钱,等到钱够买了房,也住不了几年。这个故事后来广为流传。如果预见到购房浪潮,就会提出控制“房贷”力度了。

问:为什么会预见不足呢?

答:主观原因,就是对“人业关系”比较重视,对潜伏着的“人房关系”有所忽视。毛主席、周总理早就说过,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当时没有注意被掩盖着的倾向,更没有认识到“人房关系”有很大学问。

房地产业的三个特点

问:“人房关系”的学问在哪里呢?

答:我国房地产业有三个特点:一、与城镇化密不可分。二、住房有多重属性。三、与经济全局紧密关联。

问:愿闻其详。

答:第一个特点,房地产与城镇化密不可分,只能靠城镇化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期望?有两个相近的概念,一个是社会角度提出的“供需关系”,一个是市场角度提出的“供求关系”。“供需关系”是基础,强调满足人们生活基本需求,才能体现“人民第一”,“民生为本”。“供求关系”是杠杆,要让它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向起作用。在城镇化高潮时期,建房速度总是赶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需大于供”是常态,是不能改变的,“供求关系”调节得再好,也做不到“供需平衡”。

所以,我们的期望只能是:通过调节“供求关系”,改善“供需关系”,在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提高人们居住水平。

问:我听明白了,城镇化是渐进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承受某些不如意。

答:生活在创业时代的人,应该有这种担当。

问:请您再说说第二个特点。

答:第二个特点,住房具有多重属性。它住房兼有商品性和社会性,消费性和资产性,实体性和价值性。

先说商品性和社会性的关系。凡涉及人们生活基本需求的都具有社会性。例如教育、医疗、养老等等,一般采取公共服务办法解决。住房也是生活基本需求,即使住房成了商品,但它的社会性并没有消失。奢侈品价格再高,问题也不大。房价太高,许多人买不起住房,就成了社会问题。

再说消费性和资产性的关系。住房的刚性需求、改善需求是生活消费需求,是“有底线”的。投资需求是资产经营需求,是“没上线”的。为什么购房浪潮来得这么猛?就是因为三种需求一齐冲了上来,其中“没上线”的投资需求最能推波助澜。一个时期,各种“炒房团”十分活跃,有钱人买多处住房也相当普遍。这就使住房的社会性得不到保障,也引起了居民财产的迅速分化。房地产成了社会问题。

问:人们因此而发出责难,房地产是不是走上了歧途?

答:这都是“住房资产性”惹的祸。

中央领导尖锐指出,“房子是为了住的,不是为了炒的”。一下子抓住了要害。

为突出满足生活需求,提出“租购并重”的住房制度,就是把消费性放在第一位,让一时买不起住房的人,也能通过租房“有房住”。为杜绝“炒房”,陆续出台了“限购”、“限贷”等等一系列措施。

问:“房住不炒”也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答:再往深说,第三个特点,房地产业有很强的关联性。与轻重工业、商业服务、交通运输等产业,都是兴衰与共的关联。住房开支拓展了居民消费,但住房开支过大,又挤压了其他日常消费。已经出现了储蓄率下降,其他消费增长放缓,出了“房奴”之说。

与金融业的关联尤其需要注意。建房、买房,两头都要靠金融支持。目前每年投入房地产业的资金额约10万亿,全国房贷总额是40万亿,两项相加,占我国货币发行量M2的30%多,降低了资金流动性,挤压了实体经济的资金。住房是实物性资产,股票价值是虚拟的,股市低迷,大量资金就转到房地产。全国住房总价值为400万亿,人们担心房价泡沫破裂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问:听你说关联性,房地产影响全局,更应该重视了。

答:通过以上简要回顾和分析看到,我们这样人口如此众多、城乡差别很大的国家推进城镇化,世界没有先例,自己更没有经验,只能靠实践中摸索,常常会出现“问题倒逼”,感到被动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已经出台的对策基本正确,房价调控初见成效,在加上对房地产业规律的全面深入把握,使政策和对策更加完善,潜在的风险是可以避免的,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可以期待的。

怎样破解房地产难题

问:中央对房地产问题说了六个字“下决心解决好”。怎么落实呢?

答:个人水平有限,我想到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实行“总体求稳,局部求变”的策略。

房价是最棘手的问题。容忍继续上涨吗?目前北上广深的房价已是“世界最贵”。房价过高已使相当多的员工难以安心工作,房地产的高回报率已经影响了实体经济发展。不能泡沫之上再加泡沫。把房价硬压下来吗?目前我国房地产总市值达到400万亿,占居民财产的80%。房贷70%是以住房为抵押。房价猛烈下跌,住房资产迅速缩水,将会引起怎样的严重后果,谁也不能准确预言。

总体涨不得也落不得,最聪明的策略就是“总体求稳,局部求变”,用“分拆”的办法,促成问题的逐步化解。

房价是可以分拆的。不同城市的房价受到的制约不同,可以授予不同城市以不同调控房价权限。同一城市内,“均价”和“差价”、“存量价”和“增量价”也是可以分拆的。最近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在一二线城市,有些开发商降低售价,却遭到了原来购房者的“维权”抗议。这提醒我们,今后可能会更多出现这种情况,要提前研究好处理对策。

“供需”是可以分拆的。“供给方式”是可以分拆的。租者增多,购者减少,可以为房价釜底抽薪。房价和收入关系是可以分拆的。“共有产权房”,引进人才和住房挂钩,“养老住房”,潜力都很大。住房和土地是可以分拆的。城市群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会为改善住房供需关系提供广阔天地。

问:分拆是个很聪明的办法。化整为零,容易解决。

答:第二件事,建议中央迅速编制针对当前和有长效机制相结合的《房地产政策体系》

对过去的政策、法规、措施进行梳理,不妥当的废除,不足的完善,预见的补充,把单项施策提升到综合施策。

第三件事,建立中央统一指导和地方因城施策相结合的“房地产管理体制”。

中央统一指导监督,防止政出多门。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房地产产品是“地方成品”,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当地使用。城市是落实房地产政策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中央“制药”,地方“配药”,根据实际,综合施策。例如北京市,在中央指导下,采取了建设京津冀城市群、疏解核心区非首都功能,转移低端产业和疏散无稳定职业人口等措施,既缓解了住房紧张问题,又大大提升了城市现代化水平。其他城市也是同样道理。

做好这三件事,必须提高干部水平,提高领导干部的城镇化科学认识水平,城市建设的规划视野水平,住房建设的调控操作水平。

问:听了你说的,我心里有底多了。

答:面对复杂问题,要有定力,有智慧。对实际情况要有恰如其分的估计,说实话,大多数人居住情况是有明显改善的。不能抹杀这个基本现实。人们的烦恼有出于生活需求的烦恼,也有出于发财追求的多种烦恼,要加以分析。不能听风就是雨,更要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夸大其词,搅乱人心。面对问题,埋怨没用,要想办法。

现在,美国向我们发动了贸易战,国际环境增加了不确定性。但是,房地产是受外来因素干扰最少的产业。只要我们政策正确,策略得当,上下一心,加以时日,房地产业就会迎来新局面,也会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作者附言:房地产是复杂的问题,除本文涉及的侧重宏观内容外,尚有房地产企业问题,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关系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房地产问题等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楼市小阳春一般什么时候结束(楼市难题如何破解)(2)

艾丰,1938年4月5日生,高级记者,教授。曾任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是公认的名牌理论权威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财贸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高等院校教授。曾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中国名牌培育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管理培训推进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