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是什么故事(电视剧鸡毛飞上天)(1)

一部能够与30多年改革开放现实构成呼应的影视作品

正在播出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在一众玄幻、谍战、都市轻喜剧题材的电视剧中脱颖而出。从观众的反映上看,这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也是一部能够对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现实构成呼应的力作。

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讲述一个关于浙商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中国制造”的故事。普通的义乌商贩陈江河,从走街串巷开始,一步步将义乌的小商品做到了全世界。故事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陈江河,小名鸡毛,是商贩陈金水在“鸡毛换糖”的路上捡的,加之所谓的命“贱”,所以取名鸡毛。鸡毛很轻,也很“贱”,但是只要有风,它就能飞上天。没有时代的机遇,“鸡毛”仍旧在“地上”。尽管如此,陈江河一直坚持着传统“鸡毛换糖”的“四进六出”“开四门”的朴素经商道理,在困境中一个人乐观地游走四方,积累蓄势待发的力量。他在夹缝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以及在大时代的机遇面前以商人的敏锐和果断,终于让“鸡毛飞上了天”。陈江河的典型性在于更多的浙商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故事和人生经验。

在《鸡毛飞上天》这部电视剧中,陈江河的知恩图报、有情有义,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无论如何变化,仍有朴素的道理需要坚持,仍有做人的初心需要坚守,仍有做事的原则不能僭越。陈江河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就是当你富了,你还留下的东西。电视剧中陈江河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带领商户自毁假货,只为还义乌一个干干净净、诚信可靠的市场,为让义乌的小商品走向更大的世界。像张瑞敏曾经砸了海尔自己的冰箱一样,这是中国制造必须跨越的阶段。我们看到了今天中国的模样、义乌的模样,但是这个模样是如何打磨雕刻出来的,很值得讲述。因为这就是中国制造的故事,这就是中国故事。

我们需要现实主义作品成为时代的“镜子”,照见社会巨大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多年成就了今日之中国。在一个大时代面前,能够将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用影视作品呈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总是厚重的、波云诡谲的、充满力量的,习惯了轻盈、小巧和娱乐题材的观众们,其实同样渴望那种宏大叙事的现实主义作品给予人内心的激荡和振奋。看到了太多“小时代”的个人化叙事,也看到了太多架空历史和现实的玄幻想象,影视作品缺乏大时代的整体性,缺乏从一个长时段讲述故事的方式,历史和现实都变得过于“零散”和“碎片”。现实主义作品则可以用丰富饱满的叙事再现历史和时代,并将各式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主题关联在一起。个人只有认识他所处时代的命题,才能把握自身的命运;只有知晓这个时代中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这个历史不是抽象的历史,这种再现更不是架空历史语境的再现,而是让每个曾经身处其中的人和有此经历的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亲近。

当下的影视剧创作,过于追求票房、收视率和“流量”,这些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泡沫,难以为这个时代代言,更无法成为留给后世的经典,让未来的孩子们理解这个时代最深切的内容。我们需要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成为这个时代的“镜子”,照见社会的巨大变迁。这就是为什么《鸡毛飞上天》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备受观众欢迎的原因。

《鸡毛飞上天》里面有倔强认“死理”的传统商贩金水叔,有敢作敢为自强不息情深意厚的骆玉珠,有不固守成规、为谋发展敢定规则的邱英杰,以及新一代的浙商王旭和陈路之间的碰撞和选择,每个人的命运都在时代背景中鲜活地呈现出来。他们讲的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自己的故事。剧中的人物,就是现实中的人物。当人们观看影视剧的时候总是说,那是“别人”的青春、“别人”的爱情、“别人”的小时代,实际上就是对影视作品脱离现实的批评,因为那不是我们的时代性,不是我们社会的整体性和普遍性。就像我们曾经批评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是千人一面,今天我们也要批评那些抽离社会和历史语境、任由自己想象而不符合叙事真实逻辑的作品。影视作品题材的丰富多彩、艺术表现手法的多元以及各种实验性的尝试,都是对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表现和思考,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更需要用现实主义作品来讲述中国故事。

作者: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王鑫

新媒体编辑:刘爽

责任编辑:符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