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兰出生于1943年,是省戏曲研究院1954年招收的51届训练班学员。她在自述中说当年是陪别人去投考,意外被考官李正敏选中。说明她是无心插柳,李正敏是慧眼识珠。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研究院二团,最初饰演的是《窦娥冤》里的蔡婆婆、现代戏《送猪.》中的张大妈、《红灯记》里的李奶奶等,行当是老旦。不料小荷初露,却横遭风狂雨骤,小小年纪在剧团几次被人诬陷,人格遭到侮辱,心灵受到重创。

杨凤兰命运多舛,一生被苦痛、疾病紧盯着,如影随行。也许在团里被诬陷是诱因,15岁身体就出了毛病,患淋巴结核,俗称老鼠疮 ,做了三次手术才痊愈。可是好景不长,1964年的一天,她感觉脖子有些胀疼,怕给人添麻烦,就没吱声,坚持随团去陕南西乡参加社教。下乡不久,脖子上便起了大肿包,逐渐严重到脑袋无法转动,这才去了医院,结论还是淋巴结核。只得再做手术,取出了多个肿瘤。病痛并没有就此放过年轻的杨凤兰,1970年,一次正在演出《红灯记》的时候,在演唱中感觉呼吸紧迫,不得已只好中断演出,到医院就诊,结论简直是晴天霹雳,竟患了甲状腺癌!手术做了9个小时,取出了大小8个肿瘤,经过两个疗程的放射治疗,癌症是控制住了,但颈上形成疤痕,压迫左侧声带完全麻痹,从而失声。各路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以后能说话就不容易了,根本别想唱戏了,而且断言只能活两年。这致命一击让杨凤兰痛不欲生,她痛苦,她绝望,她挣扎,但最终她走出阴霾,选择了坚强面对。在失声6年多的日子里,她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而是照常上班。期间打过字幕,跑过龙套,做过后勤。但是从来没有忘记过练声,她通过各种渠道寻医问药,科学的、秘笈的,专家的,民间的,但凡听到有助于发声的,都不辞辛苦,不远千里万里去求助。她心里憋着一股劲,只要活着,就一定要重返舞台!她的坚强和毅力终于感动了上苍,1978年,她以右侧声带代偿发出了声音,可以坚持唱两个小时保持音色不变,杨凤兰欣喜若狂。可是不久甲状腺癌再次复发,她改变练声方法,用气功配合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她开始有针对性地研习敏派的吐字行腔,颇得个中真谛。多年的奋斗终于结出了硕果,1983年春节,《新春著名秦腔演员唱腔欣赏会》上,杨凤兰以秦腔正宗李正敏“敏腔”弟子的身份登台亮相,立即引起轰动。她用锲而不舍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创造了医学和艺术上的奇迹。从此她以秦腔正宗李正敏的入室弟子身份,找到了一条通向成功的路。1984年陕西广播电台专题报道了她,播放了她的经典唱段。可是病痛依然不肯放过她,1985年甲状腺癌再次复发,再次手术,她凭着超人的意志,仅5个月就恢复过来。1986年上海音像出版社为她灌录了唱片,省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对她进行了专访,播放了她的演唱的精彩片段。1987年,她随陕西电视台去乾县昭陵拍戏返回西安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当场死亡两人。杨凤兰虽幸免于难,但是受了重伤,脑震荡,左臂神经受损,昏迷12天,落下了腰疼、左臂抬不起来的后遗症。

从杨凤兰的经历来看,她的青春年华、美好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同疾病拼搏,所以失去了许多在舞台上展示的机会。我一度曾经是剧场的常客,密度达到每周两三次,几乎看遍当年西安所有剧团的戏,当然对各团的名角儿也了然于心。但是我只看过一场杨凤兰的演出,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五一剧团和省戏曲研究院联袂演出《周仁回府》,五一剧团演上半场,省戏曲研究院演下半场,周仁分别由李爱琴和任哲中扮演,杨凤兰在后半场扮演李兰英,戏份不多。说实话,她声音比较纤细,音量较小,没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我当时想,一个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的癌症患者,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杨凤兰与众不同的是,向往更高更远的那股心劲几乎无人可以企及,疾病误了她的万丈雄心,使她失去驰骋驾驭舞台的机会。再者说,舞台演出是集体智慧集体行动,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非一人之力所能为,得有真功夫。电影电视无需如此,可以做技术处理,可以剪辑,可以雕琢,可以合成。杨凤兰转身宣战荧屏,她选了李正敏的看家戏《五典坡》为蓝本,决定筹拍电视艺术片。杨凤兰不是单枪匹马,她有一个坚强后盾,就是丈夫谭兴国。她的每一个决定,迈出去的每一步都少不了谭兴国的扶持。谭兴国是西安话剧院的美工舞台效果师,虽不是秦腔界的人,但是谙熟舞台,当然可以倾其所能助妻一臂之力。因为《五典坡》是一个精华和糟粕杂陈的传统戏,第一步要改编剧本,杨凤兰找了颇负盛名的剧作家,人家答应干,但是要付报酬,她拿不出。几番碰壁,最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自己动手。选了“三击掌”、“探窑”、“赶坡”三场戏来着手改编,杨凤兰亲自捉刀,天天挑灯夜战。白天还要跑赞助费,筹措资金。夫妻俩马不停蹄,日夜兼程,或奔走于权贵之门,或求助于富商之家,终于筹得8万元资金。

1991年8月,由陕西音像出版社牵头,杨凤兰主创主演的秦腔电视艺术片《五典坡》开机,租用西安电影制片的摄影棚。

杨凤兰与王宝钏下集(杨凤兰一永远的王宝钏)(1)

杨凤兰与王宝钏下集(杨凤兰一永远的王宝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