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上一章简述了曹魏时期佛教"中国化"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佛教音乐的中国化,也就是曹植将印度佛教的"梵呗"这种音乐形式,改造成为了中国人能够实际操作并且符合中国人审美的"鱼山呗";而另一个方面则是,佛教在戒律方面的中国化,也就是"清规的雏形",这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戒律,但是又基本符合佛教戒律精神的规章,对约束僧团有着相当大的意义。尤其是在佛教的戒律文本还未传入中土之时,由高僧们制定或者是僧团内部自发形成的"清规的雏形",对于维护僧团内部的稳定和清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上一章的导读部分,笔者提到过要在本章讲述中国戒律的基本发展历程,但是由于佛教从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距离今天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以短短的数千字去论述"戒律的发展史"如此宏大的命题,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对佛教的不尊重。为此笔者截取了三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也就是住世期间的释迦佛、崇尚佛教的梁武帝以及民间传说的活佛济公,以他们对等待"吃肉"的不同态度,去窥探中国戒律发展的大致走向。笔者的水平实在是有限,不说以小见大或是一叶知秋,只能是泛泛而谈,各位读者还请多多指教。

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人物"呢?其实是有两点原因的,第一点原因是相当直观的,那就是这三者在对待"肉"的态度上,是截然不同的;而第二点原因则比较隐晦,佛陀是人吗?他曾经住世于人间?那佛陀是神吗?他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神远没有佛陀的境界,而梁武帝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济公活佛则是民家佛教文学创造出来的形象,这三者之间有着很的不同。这就是笔者要选择这三个人物,作为本章的重点,去综述一下中国佛教在戒律发展上的大致脉络,这也是本系列的重点所在。

水平一般,能力有限,还是希望在修行的路上能够与各位读者结缘,砥砺同行,南无阿弥陀佛!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1)

修行到底能不能吃肉?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是很多人在饮食的时候挂在嘴边的话,尤其是一些热爱荤食的人,无论信不信仰佛教,总是会无意识地冒出这句话。"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是济公活佛的经典形象,毫无疑问,济公活佛是以一个玩世不恭的形象呈现在世人的面前的。

他虽然是出家人,但却不参禅、不念经也不礼佛,整日云游四方、疯疯癫癫,这个和尚简直是酒肉不离口,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一般的出家人的认知。一般的出家人是什么形象?一般出家人的形象是灵隐寺的长老,或者是监寺的广亮和尚,当然了,广亮这一形象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2)

疯癫的济公

但是,灵隐寺的长老有没有成佛呢?这个笔者很难去说明,但毫无疑问,济公活佛是修成了正果的。曾记得有一个章节,灵隐寺长老问济公:"道济,你如此放浪形骸,何时才能修成正果?"济公大师反问道:"长老,难道你把蒲团坐穿了,就能够成佛吗?"

事实上,关于吃肉这件事情,我们还能够想到一个人物,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和尚皇帝"梁武帝,他数次舍身出家侍佛,汉传僧侣不能吃肉的渊源就是因他而起的。那么,出家人到底能不能吃肉呢?这是关乎到佛教戒律的大问题,南传、北传有不同的看法。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3)

游本昌老的弘一,与济公判若两人,菩萨无相

南传僧侣一直都有吃肉的传统,在南传的戒本中比如"四分律"、"五分律"以及"阿含类"的经书中,都明确地表示佛陀住世期间,曾经规定了"三净肉"能吃。何为"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的就是"三净肉",你没有看见别人在杀它、你没有听见别人要杀它、这个肉也不是专门为了你而宰杀的,那么,这种肉就是可以被食用的。

关于"三净肉"的引用文献以及佛经原本,笔者在讲述"提婆达多反佛"的过程中,已经详细地说过了,即《昙柯迦罗(二)》这一个章节,读者可以去文末自行索引。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4)

活佛济公与监寺广亮

实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南传和北传在"吃肉"和"金钱"这两条戒律上的态度,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说,南传佛教是允许僧侣吃"三净肉"的,而北传不允许吃肉,甚至是很多在家人都完全素食;而现在的南传实际上是上座部的遗留,他们是不允许"持金钱"的,但是这条戒律在北传已经放开了。

而在佛教的历史上,"吃肉"和"持金钱"这两件事情,都引发了佛教僧团的大分裂。吃肉这件事引发了提婆达多的反佛事件,而持金钱直接导致了佛教僧团的根本分裂,从此以后大众部和上座部分庭抗礼了。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5)

南传僧侣

就"吃肉"这件事情,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是经历了漫长的变化的,在佛教传入早期,僧侣们是被允许食用"三净肉"的,梁武帝之后的"菩萨戒本"才明令禁止吃肉。当然了,梁武帝禁止吃肉的史实有待商榷,因为在梁武帝之前译出的大乘经藏,也禁止僧侣肉食,但本文采取的是一般的看法。

而济公活佛被认为是南宋时期的道济和尚,出身是浙江天台临海都尉的后裔,他的本名叫作李修缘,也就是说济公的故事是出现在南宋以后的,笔者甚至可以推断是出自于明初时期的元末民间话本小说。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6)

天台山的道济大师造像

佛祖、梁武帝与道济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济公的故事实际上是"流民文学"的代表,也就是说济公这个形象是"流民"阶层创造出来的。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最著名的"流民",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本身就是安徽凤阳因饥荒而逃难的流民,并且他与佛教还有一段特殊的因缘。

在元末明初的大动荡时期,无数的流民在饥寒交迫中死去,这也是元末明初到处都爆发了大起义的重要原因。流离失所的百姓希望有一个救世主,希望有一个行走在人间的活佛来救度他们,希望邪恶的人能够受到惩罚,所以我们看到的济公的形象是相当亲民的。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7)

梁武帝

当然了,在佛教中,道济和尚确实是有传承的,他被追认为"第五十世禅师"。传说道济大师是天上的降龙罗汉转世,下凡到民间以种种神通救度世人,因为罗汉已经悟到了"万法皆空"的真谛,因此道济活佛喝酒吃肉并不算是犯戒,因为在他的内心这些都了无分别。

而梁武帝曾经与禅宗初祖达摩大师有过一段对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罪福两舍",这段对话记载在《祖堂集·卷二》。"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梁武帝问达摩禅师,我建造寺庙、抄写佛经、营造佛像、传播佛法,有多大的功德呢?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8)

梁武帝与达摩

达摩禅师回答到:"无有功德。此天人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梁武帝随后又问了达摩关于功德的问题,总而言之,就是两个人话不投机,达摩禅师看见梁武帝不理解他的话,于是就渡江北上来到了少室山面壁。

这是后话了,这段公案相当有名,在《五灯会元》中同样有记载。但是达摩禅师并没有和梁武帝讨论吃肉的话题,梁武帝禁止吃肉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吃肉是无法修成正果的,因为业报轮回;第二,吃肉会损害身体健康;第三,吃肉会导致有情众生的恐惧以及愤怒,这种情绪会带入人的灵魂深处,增加人的业障。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9)

传说达摩“一苇渡江”

但是,梁武帝的理论来源是哪里呢?是《大般涅槃经》中关于"五荤"的定义以及"戒杀生"这一条戒律。所谓的"五荤"就是指的是"葱、蒜、韭、、兴渠"五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而"戒杀生"这一条在佛陀住世时就有了,但是佛陀住世时"杀生"主要是为了防止僧侣自杀,因为杀自己也算是杀生。

当然了,在《入楞伽经》的第八卷"遮食肉品第十六"中有禁食肉的条文:"世尊,食肉之人,断大慈种。修圣道者,不应得食。"也就是说,在梁武帝前后的佛教僧侣,已经出现了完全不吃肉的倾向。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10)

敦煌本《大般涅槃经》

吃肉的演变与戒律的发展

那么,从佛法初传时期的"杂食"到梁武帝前后的"断肉",再有梁武帝时期的"断肉"到济公活佛的"酒肉穿肠",中国佛教对于"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或者说,中国佛教对于"戒律"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这是本章所要讨论的内容,大家要注意,济公活佛这个形象现在已经有很多宗派尤其是禅宗认可了,在很多寺庙我们都能够看到济公的造像,而且演变出了很多佛教内部关于济公活佛的修行法门的研究。笔者在这里提一下个人的看法——宗派的义理深刻地影响了宗派的戒律观,佛教的发展历程深刻地影响了宗派义理的形成。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11)

佛陀住世,其实有“三净肉”与“五净肉”之说

也就是说,佛教的戒律在汉地的传承问题,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结束了,虽然戒律来得晚,但是它结束得也晚。汉传通行的几种律本,如《十诵律》、《摩诃僧祇律》、《五分律》、《四分律》、《解脱戒本经》以及《一切有部律》等等律本,以鸠摩罗什的《十诵律》翻译时间最早,是姚秦时期。

其后就是佛陀耶舍翻译的《四分律》,也是在姚秦时期,东晋时期的佛陀跋陀罗在其后翻译出了《摩诃僧祇律》,刘宋时期随后又出现了《五分律》的译本。这些律本的翻译时间在公元404年到公元423年之间。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12)

龙泉寺结夏

也就是说,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内,主要的佛教戒律就已经翻译出来了,而其后更是有大大小小的不同的戒律被翻译出来。《解脱戒本经》是在公元540年前后菩提流支翻译的,而《一切有部律》是在唐朝武则天时期翻译出来的,但是这些译本的影响力都不如前者。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鸠摩罗什译出的《十诵律》,由关中地区译出后在长江中下游流行,此后又成为了汉传通行的戒本;而《摩诃僧祇律》通行汉传的时间也较早,在六朝时期。但是《四分律》是隋唐时期才由道宣弘扬的,而《五分律》几乎无人弘扬,《解脱戒本经》其实与《十诵律》内容一致,义净大师译出的《一切有部律》在他圆寂后就失传了。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13)

南传僧团

由此可见,其实律藏传播的时间跨度是很短的,它几乎集中在魏晋时期的几十年内,除了《五分律》被道宣大师封为律宗的法脉外,其他的重要律藏要么是一直通行,要么是不再流传。但是,中国佛教历史上对于律藏的观点是一直变化的,尤其是禅宗盛行以后,"空观"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再加上宋以后佛教逐渐世俗化,明朝更是达到了顶峰的状态,中国佛教界对于律藏的解释权相当大,这一点我们确实是不如南传。中兴南山律宗的弘一大师曾经就感叹过:"华夏自南宋以后六七百年,或可谓僧种断绝!"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14)

壁画

这也是弘一大师在乱世之中中兴南山律宗的原因之一,其实到了弘一的手上,律宗已经灭迹数百年了,甚至连最基本的一些资料都难以搜集。同时代呼吁中兴律宗的大德还有虚云,虚云老和尚一生持戒精严,他也对民国时期僧侣忽视戒律空谈义理的行为有看法,事实上笔者也是如此认为的。

持戒与读经、听法一样,都是修行的法门,佛陀曾经在世的时候就说过:"以戒为师。"而菩萨六度更是将"持戒"放在了智慧的前面,行胜于言就是这个道理,忽视持戒对于广大的修行者来说,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南无阿弥陀佛!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15)

中兴南山律宗的弘一法师

编者按:去年年末于泉州大开元寺发愿梳理一部中国佛教史,无奈因生活琐事数次中断,再次提起笔来已经是九月份,顿时生起了时不我待之感。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将自己的愿望完成,遂以《高僧传》、《续高僧传》以及《宋高僧传》等书籍为主,辅以吕澂、梁启超、汤用彤、季羡林等先生的《中国佛教史》以及《印度佛教史》、《佛教十五题》等著作,以高僧们的行迹为脉络,简单地梳理一下汉传基本的发展脉络,这既是利益读者的事情,也是提升自我的机会,如有错漏的地方,还请各位同修多多包涵。

济公面壁禅定十年简介(昙柯迦罗八)(16)

本系列其他文章

昙柯迦罗(二):反对佛陀的僧侣,导致佛身出血,僧团第一次分裂

昙柯迦罗(三):佛灭度后,阿难和迦叶爆发矛盾,七叶窟首次集结

昙柯迦罗(四):和尚能不能要钱?这是名僧与"贫僧"最大的矛盾

昙柯迦罗(六):从自律再到他律,汉传延续200年的大乌龙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