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纳凉,想起了儿时念的童谣,第一首便是:一颗星,骨楞登。两颗星,挂油瓶。油瓶漏,好炒豆……

这是最早会念的童谣吧,那时候奶牙还没出齐呢。现在老了,但乡土童谣不会忘记,而且觉得有回味。譬如说“一颗星,骨楞登”,这开头起兴起得好,形象而质感,会发遐想,念起来又上口又入耳,若换成“一颗星,孤伶仃”,意思虽合,体味儿就差些。第二句“两颗星,挂油瓶”,这句话难解。两颗星同“挂油瓶”有什么联系呢,虽然油瓶也有点亮晶晶,但仔细想想,原来为的是带出第三句“油瓶漏,好炒豆”,这是过个渡,是诗句跳一跳的章法。于是这油瓶漏下来的油用来炒豆,卜哒卜哒炒得那个豆儿开花特别香,馋嘴小朋友会“口里水打桐油”,簌的一下挂下来。感觉是不错的。

我现在希望还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两个小孩,一个合拢双手,另一个张开两手去搓摸一下,这样第一下,念作“一箩麦”(箩者攞也,但“箩”好),第二下两人调盘着摸:“两箩麦”,然后各自拍一记手掌,开始左右相对地对啪:三箩开手打荞麦……就这样: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手打荞麦。噼呖拍,噼呖拍,噼拍噼拍噼里个啪……。想想看,有句话叫“小时候快乐很简单”,那是单纯才快乐。

这样啪嗒啪嗒的拍手互动的儿歌还有不少(边跳边念的儿歌适合七八岁以上少年),譬如:斗斗虫,虫会飞。飞到东,飞到西。飞到高山头顶吃白米,嗒嘟嗒嘟飞得起……前头几句用手互搭,末的“嗒嘟嗒嘟”念完之后两手一下如翅膀张开,再对鼻头地相互哈哈笑一声,表示友好。傻乎乎吗?有点。但傻小孩亲情好动,练练口齿,长长记性与“机心”,傻乎乎才显活泼。天性活泼孩子最怕“是无等等咒”的一本正经。

咚咚咚,敲门嚡氏侬?隔壁老相公。侬作啥西来?我讨小羊来。小羊勿生来。我来讨大羊。大羊杀还哉……哈,简直像个故事,又好像唐诗“松下问童子”那样,让人寻味。

哥哥喔,雄鸡讨老嬷,阉鸡吃糖茶,小鸡办人家,赖孵鸡娘来管家。这里每句末的一个字要念得上扬,小朋友这样念起来,那么像我这样读书有点读木的人,也会感觉到这眼前世界的清平和谐。

啊啾一个嚏,皇帝讴我做女婿,路远迢迢勿肯起!这几句话语我估计不会是小孩子念的,应当出于可爱的大妈之口,但听到的小朋友心里会想:对的,着实在娘身边来呔好。

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爷爷以上的一代,就曾念过这样的话语,你会觉得搞笑吗,还是觉得幽默?去跟老师说说,啥叫幽默。

那时候,几个四五岁男小倌人穿着开裆裤在路边玩蚂蚁,放几颗咸鲞小骨头之类,然后一起念念有词:娇蚨蚁婆婆喂,我同你话呀,倷柴绳草杠背得来,砧板薄刀驮得来,前门后门关得来,桥头有块精精肉呔……这样轻轻地念,专心等待蚂蚁扛鲞头的精彩场面出现。这“娇蚨蚁婆婆”,走路颤颤巍巍的,多形象而亲热;又对“柴绳草杠”“砧板薄刀”的作用已经有所认识,“前门后门关得来”,乃是体贴入微的安全教育。总之不错。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童谣是谁创作的?回答是“白目秀才”,是咱们的先辈父母亲们。

月亮婆婆贝贝(贝贝,可同爱爱),我种芥菜。芥菜开花,我种南瓜。南瓜拉藤,我种大菱。大菱三只角,妹妹要仙鹤。仙鹤嘟嘟飞,妹妹要雄鸡。雄鸡哥哥啼,妹妹坐花轿。妹妹许哒嚡里?妹妹许哒张家岭……。那时候,下管张家岭樱桃就出名,那儿人虽然辛苦,但相当的斯文干净,善于持家,所以被抬到张家岭是不错的选择。

月亮婆婆笃笃拜,拜得明年好世界。世界大(do),杀只鹅,世界小,杀只鸟(diao)。鸟到阿里起哉?猫笃块笃块吃过哉。猫阿里起哉?猫到树高头起哉。树到阿里起哉?树拨大风刮起哉。风到阿里起哉?风拨乌云带起哉。乌云到阿里起哉?乌云拨太阳赶起哉……儿歌大多是接口令,这其中一个个的形象相接,聪明的小朋友会跟着夸张的跳跃的形象去想象,于是联成一片儿童的想象世界。

若论形象跳跃,代表作要数《外婆喂,我要吃豆》:外婆喂,我要吃豆哉。啥个豆?罗汉豆。啥个罗?三斗箩。啥个三?破阳伞。啥个破?斧头破(劈)。啥个斧?状元府。啥个状?油车撞。啥个油?鸡冠油……这童谣长得很,咱们上虞各地又有各种说法。于是一连串的事物形象在小孩脑门里出现。小孩不识字,但形象意义早早有了。那时没幼儿园,就念这些接口令之类,或玩别的,与自然亲近。

记忆中夏日晚上,院子道地里,星星就在鼻头对上。母亲与大姐在边上摇着芭蕉扇,她们会讲些遥远的“朝事”,会念些古老的童谣。其中一首,她们是这样念的:油菜开花么黄似金,萝卜开花么白似银。草籽开花唷满天星,大豆开花是黑良心。小麦开花呀摇铃铃,扁豆开花像九莲灯,花生开花末钻到地里变花生。蒲子开花是夜新鲜哉,白果开花呀更已深。更已深,人已静,格末眉毛下底要关门——起睏起哉啦喏。啊,这遥远而亲近的记忆! 顺带一句,新版《上虞方言》有六十来首上虞童谣,是两个老小孩编的。起看看哦。

十大童谣盘点(一颗星骨楞登)(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