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老王有这样让人暖心的一面(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1)

核心提示:

1.“李代桃僵”喻示兄弟要共患难,琅琊王氏崇尚李树,王戎自幼受其影响。

2.西晋政治风气混乱,王戎不得已又把“李代桃僵”作为了避祸的谋略。

3.世人皆醉,王戎难以独醒,后世不能仅以其一些行为就妄加诟病。

王戎并非贪婪之人,起码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王戎喜欢钱财,而且非常吝啬,这在《世说新语·俭啬》中说得清清楚楚、言之凿凿。

但豹眼并不认为王戎就是贪婪之人,理由有几点:

第一,王戎的父亲去世后,其故吏馈赠了百万钱助丧,但王戎却拒而不受。

按照常理说,这个钱是其父故吏的赠送,不算来路不正,而且用于丧事,并无不妥。

俗话说,“老爷死了无人问,太太死了踏破门”。

那时候,王戎还没有出仕,其父王浑的故吏也不必去巴结王戎,这纯粹是其父交情所在。

但王戎拒绝了。

当然了,这也可以理解为王戎沽名钓誉。事实上,王戎也因此而显名。

一个极度贪婪、吝啬之人,就算为了沽名钓誉而不占有可取之财,也不应该给与太多的诟病。

第二,太康三年(282年),王戎从荆州刺史任上被征召为侍中。

王戎从地方大员升为朝中重臣,其部下南郡太守刘肇以五十端名牌筒中细布行贿王戎,但王戎没有接受。

西晋初年,政治还算稳定,但行贿受贿之风已经非常猖獗。但就算王戎拒绝了刘肇的贿赂,依然被司隶校尉刘毅纠察弹劾。

王戎虽然没有被治罪,但依然被清议之人非议,认为王戎有过错。

这就莫名其妙了哈,拒绝受贿也有过错,难道直接把行贿之人绳之以法才可以无过吗?

理是这么一个理,有几人能做到呢?如此做人的话,还能在世上立足吗?

这事就连晋武帝司马炎也看不下去了,对朝臣说:“王戎的行为咋能算怀私苟得呢?正是他不贪欲的品行与他人不同罢了。”

司马炎说得很明白,看看你们那些德性,换了你们,恐怕早就纳入囊中了吧,这就是王戎与你们不同的地方,都给我闭嘴,别再瞎逼逼了哈。

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众人皆贪,唯独你王戎廉洁,这不是打众人的脸面嘛。

王戎依然被清议所鄙视,名声受损。

当朝皇帝替你说话都不好使,还能去哪里说理去哦!

第三,王戎在荆州刺史任上,曾派遣部下修建园宅,因此获罪。从这里看不出王戎是用谁的钱来修建园宅。

如果这钱来路不正的话,就王戎那个心眼,他会让部下明目张胆地去做这事吗?

豹眼认为,充其量就是王戎私自动用人力,让手下官吏替自己办私事而已。

这当然也是不允许的。

王戎因此事要被免官,花钱才赎回。

这事按理来说王戎不应该冤枉,依律处理没有毛病,但就西晋初年的风气,吏治如果真的这么清明的话,也不至于二十多年就乱套了。

因此,豹眼认为,无论古今,那些夸夸其谈的清议之人,实在是可恶。貌似忠君爱国、行为高洁,实际是误国祸民。不切实际地吹毛求疵,更像是在沽名钓誉。

原来老王有这样让人暖心的一面(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2)

非凡的识鉴过人的能力

据《晋书·卷四十三·列传》记载: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景元四年(263年),钟会、邓艾等率军伐蜀,出征前钟会与王戎道别,向其讨教灭蜀之策。

王戎说:“道家有句话说,‘为而不恃’,取得成功并不难,难的是保持成功。”

次年,在邓艾灭掉蜀国之后,钟会叛乱失败被杀。大家都认为王戎有见识。

王戎故里琅琊郡有个小官吏叫孙秀,为了升迁就请求乡里名流为他品评。

琅琊王氏那是望族,说话有份量。王戎从弟王衍是朝中重臣,一开始并不想允诺。王戎就劝导王衍,说能帮一把就帮帮,于是给了孙秀一个好评级。

后孙秀跟随赵王司马伦,由于其善于谄媚,擅长书疏,颇为得宠。

元康十年(300年),孙秀积极为司马伦谋划,以离间计废太子、杀贾皇后,逼迫晋惠帝退位,司马伦自立为帝。

孙秀玩弄权术,贪残污秽,睚眦必报。司马伦、孙秀掌权后,大肆杀戮朝臣,但因为王戎、王衍兄弟当年品评之故,对王戎哥俩便大加照顾,因而得以幸免于祸。

王戎厌恶其族弟王敦,经常托病避而不见。后来,王敦果然起兵造反了。

王戎的先见之明竟然到了这个境界,活脱脱一个孔明再世哦!

这个王敦也是琅琊王氏的牛人,是王融次子王览次子王基之次子,天下在座老二多,其故事不少,后面再说。

王戎的姐夫裴楷曾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豹眼认为,眼睛是心灵的小窗口,如此秀美的小窗口下,一般是满满的智慧,咋会隐藏着阴暗、贪婪的灵魂呢?

原来老王有这样让人暖心的一面(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3)

风流倜傥、洒脱超然、至情至性的王戎

东晋人戴逵评论道:

“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

东晋戴逵认为王戎处在危乱之秋,为避免忧祸,明哲保身。其贪婪、吝啬的行为,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而有意为之。

现代语言学家余嘉锡则认为,王戎天性鄙吝,戴逵所言,乃是出于“名士相为护惜”,“阿私所好,非公论也。”

意思就是戴逵所言,并非出于公论,而是名士之间相互护短。

不过,豹眼认为,要说清楚这个事,不能离开西晋当时的政治生态,活下来是人生第一需要。

李代桃僵

在上一篇中,豹眼讲述了“李代桃僵”的典故,主要说明兄弟之间应该相互呵护、关爱,同甘苦,共患难的道义。

在这里再说一下三十六计之中的“李代桃僵”。

在军事战略上,经常会有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类似于“舍车保帅”的战术,被兵家称之为“李代桃僵”。

像王戎这样聪明绝顶、且见识超人的政治家,在西晋这个大染缸里混,想全身而退也是相当困难的。

为了保全自己及家族的命运,不得不想点奇招。

原来老王有这样让人暖心的一面(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4)

与时舒卷

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是为晋武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史称西晋。

晋武帝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颁布户调式,促进人口增殖,使得政治、经济、社会呈现出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咸宁五年(279年),西晋经过十年准备,发动了“灭吴之战”,实现了全国统一。

此后,晋武帝自以为大功告成,开始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大肆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驾崩,西晋大一统稳定的局面仅仅维系了短短的十多年,至此就基本结束了。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立贾南风为皇后,立广陵王司马遹为皇太子。

晋惠帝不能任事,由太傅杨骏辅政。晋惠帝任命王戎为太子太傅,与张华、裴楷、和峤等人,都因为有德望被杨骏所猜忌,不得参与朝政。

太傅杨骏专权,仅仅是让王戎等德高望重的大臣靠边站而已,但之后的政治环境就险恶多了。

后来,皇后贾南风谋杀杨骏家族,掌控了实际大权,史称“贾南风乱政”。

此时,王戎认为司马氏朝政将要颓败,要保持政治正确已经很难,于是便与权臣苟合求容。

贾南风干政弄权,引起了司马氏皇族的强烈不满,于是爆发了“八王之乱”。

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起事,囚禁了贾皇后,诛杀了司空张华、尚书仆射裴頠、侍中贾谧等人,王戎因为是裴頠的老丈人而被连坐免官。由于王戎预知了局势的变化,无所作为,也就幸免一死。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以司马衷为太上皇。

三月,齐王司马冏起兵于许昌。司马伦之子要以王戎为自己的军司,博士王繇劝谏道:“濬冲(王戎的字)诡诈多端,怎么能被一个年轻人任用呢?”于是作罢。

四月,齐王司马冏拥立晋惠帝反正,任命王戎为尚书令。

太安元年(302年)五月,迁王戎为司徒。十二月,河间王司马颙联合成都王司马颍等讨伐司马冏。

司马冏向王戎寻求对策,王戎认为司马冏从诛杀赵王司马伦、拥立晋惠帝反正以来,赏罚失当,以致朝野多有怨言,人怀贰志。于是,建议司马冏主动撤回自己的封国,尚可保住王位。

但司马冏的谋臣葛旟([yú])怒斥道:“自汉魏以来,王公失势回府第,有能保全妻子儿女的吗?说这种话的人当斩。”

群臣惊惧,王戎假装服寒食散药力发作,跌倒在厕所中,才被免去一死。

司马冏与长沙王司马乂失败后,东海王司马越又把持了朝政。

此时,王戎认为天下已经彻底混乱,他仰慕春秋时期蘧伯玉的为人,开始随波逐流,不以世事名节为意。

王戎自从掌管选才任官之职后,就不曾擢拔出身寒微之士、退黜徒有虚名之人,一味随时势而沉浮,仅在官门中选官调职而已。

王戎被拜为司徒,虽然总理三司之权,却把政事全部交给僚属办理,自己长骑小马从便门溜出游玩,见到他的人都不知道他是三公。王戎的很多门生故吏都做了高官,路上遇到他都要避开。

在国家倾危之际,王戎作为首辅大臣不去励精图治,却要清静无为,这说明了在政治混乱时期,究竟要先谋国还是先谋家?

毫无疑问,王戎选择的是谋家。

原来老王有这样让人暖心的一面(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5)

二王当国

其实,王戎为政一开始也并不是谨小慎微,胆小怕事之人。

王戎与其堂弟王衍素与征南大将军羊祜不睦。羊祜在荆州时就曾想以军法斩杀王戎,又谓王衍败俗伤化,故令王戎、王衍兄弟衔怨,二人不畏惧羊祜的势力,而是时常诋毁羊祜。

时人有言:“二王当国,羊公无德。”

不可否认,羊祜是西晋灭亡东吴的第一功臣,但政治上的事,是很难说得清楚的。这并不能就此说明羊祜道德多么高尚,也不能说明二王兄弟多么卑鄙。只能说明他们政见不同,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而已。

永安元年(304年)七月,东海王司马越把持朝政,逼迫晋惠帝北征司马颍,王戎等百官随行。

在荡阴,司马越大败,晋惠帝身中三箭,侍中嵇绍遇难。王戎跟随晋惠帝及群臣被司马越挟持到邺城。

八月,司马颍被安北将军王浚击败,王戎又随晋惠帝被司马颍挟持到了洛阳。不久,张方劫持晋惠帝及司马颍西入西安。

晋惠帝这番经历,比汉末汉献帝的经历还苦逼。一路下来,王戎并没有当逃兵,而是陪伴晋惠帝左右。

之后,王戎借机出奔郏县,在危难之中,王戎亲自与乱军交锋,冒着白刃之险,但他始终谈笑自若,从没有害怕的神情。而且时不时召集亲故宾朋,以宴饮为乐。

由此可知,王戎的为人处世原则,是与当时大的政治气候有关,并非性格懦弱,不思进取。

至此,也就不得不说一下“竹林七贤”的事了。

原来老王有这样让人暖心的一面(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6)

“竹林七贤”之王戎

阅读王戎的故事,时常有酣畅淋漓、大快朵颐之感,又不时感觉其有破罐子破摔,爱咋地咋地的颓废。

就说愍怀太子司马遹被废一事吧,身为三公大臣的王戎,居然没有一言一语的劝谏。这被后世诟病很多。

但公平而论,就司马氏家族搞得一地鸡毛,谁愿意出来替他打扫哦。

豹眼就不再去说这些窝心事了,说一些有意义或情趣的事,舒缓一下堵塞的心境吧。

王戎身材短小,性格直率而不注重仪表,为人健谈,善于提出问题,并能抓住谈话的要领。

王戎不仅与“竹林七贤”经常在竹林下纵酒高歌,吃烧烤、开派对,而且也会到别处游玩、撒野。

一次,众名士来到洛水边游玩,回来时乐广问王济玩得咋样,王济说:“裴仆射(裴頠)擅长谈论明理,滔滔不绝,志趣高雅;张茂先(张华)谈《史记》、《汉书》,娓娓动听;王安丰(王戎,封安丰侯)谈论季子(季札)、张子房(张良),议论高超而玄妙。”

可见,王戎的朋友圈子很广泛,并不局限在“竹林七贤”。但裴頠、张华等人都在“八王之乱”中挂掉了,但王戎却幸免。不得不说,王戎还是老油条,江湖经验多啊。

王济,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西晋外戚大臣,曹魏司空王昶之孙、司徒王浑之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女婿。

王济出自太原王氏,才华横溢,风姿英爽,气盖一时,迎娶常山公主为妻。

同样是鉴于西晋朝政混乱腐败,王济自暴自弃,生活十分奢侈,挥金如土。

其故事也很多,有机会豹眼再说说他的事吧。有意思的是王济与王戎,其父都叫王浑。可见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真是一家哦。

在西晋时期,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几乎是并驾齐驱,难分伯仲。

原来老王有这样让人暖心的一面(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7)

王戎死孝

琅琊王氏以孝悌立世,王戎也是晋代有名的孝子,但却与众不同。

晋武帝时期,王戎为母守丧,他逾越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体虚弱,甚至起身都需要拐杖。

中书令裴楷、也就是王戎的姐夫前来凭吊,说:“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濬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当时,尚书和峤同时居父丧,虽然寝苫食粥,但哀毁不过礼,气色不衰。

刘毅称之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晋书·卷四十三·列传》记载:

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裴頠往吊之,谓人曰:“若使一恸能伤人,濬冲不免灭性之讥也。”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

生孝,就是孝子丁忧哀不灭性,既要守孝,又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死孝,就是居父母之丧,哀毁几近于死,完全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王戎居丧期间,吃肉喝酒,看起来有违礼制,但心中的悲痛却难以掩饰。

这才是真孝哦,发自内心的。

人们可以去讥讽、诟病王戎的行为,但不可以否认他发自内心的悲伤。

这难以说王戎是有意为之,但借酒排泄忧伤也是一种方式。这是王戎处世与众不同的地方。

卿卿我我

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按照礼制,妇人应当以“君”称呼其夫,“卿”是丈夫对妻子的称谓。王戎说:“妇人称夫婿为卿,于礼不敬,以后不能再如此了。”其妻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也无可奈何。

这就是“卿卿我我”这一典故的由来。

由此可知,王戎夫妇也是有趣之人,二人趴在床上以象牙筹数钱,也未必完全是贪财,更可能是一乐。

王戎有两子,长子王万早卒,次子王兴,庶出,为王戎所不齿。王戎以从弟阳平太守王愔之子为嗣。

王戎偌大的家产,就因为不喜欢庶出的儿子,宁愿把家产让从弟之子继承也不留给亲生之子,可见其个性。

这说明,王戎是一个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人。

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在郏县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号为元。

卧冰求鲤的王祥死后,谥号为元,王戎能得到这一谥号,可见朝廷对他的肯定。

原来老王有这样让人暖心的一面(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8)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