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一幕——两个西装革履头戴软呢礼帽的便衣敲开某公寓的大门,把人强行带走.....然后,此人就消失了。

几乎所有的政府公务员和企业中高层领导,都要接受“ 忠诚调查 ”,以排除外部势力的渗透。

讲真,这并非发生在1930年代的苏联,而是二战后,“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的美利坚。

这段岁月,又被美国人形容为“白色恐怖时代”。而所谓的“白色恐怖”,很大程度上,源于四十年代末,共和党保守派刻意煽动起来的“红色恐慌”。

二战前期美国(二战后美国版的)(1)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从战时盟友迅速变成了对手,虽然面子上还没到撕破脸的程度,但随着柏林危机和苏联核试验的成功、新中国成立,冷战的氛围让整个西方世界充满了不安全感。

此时的美国,大量退伍返乡老兵涌向了就业市场,但美国脱离战时经济后,产业又面临普遍收缩的趋势。所以,经济方面的不景气和失业率的增长,让民众产生了明显的不满情绪。

杜鲁门政府为了谋求连任,开始借助媒体,铺天盖地的渲来自东方的“共产主义威胁”。要说其用意,除了真的是在防“渗透”外,某种程度上也更能恰到好处的用来转移社会矛盾,让民众普遍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产生焦虑,那么,自然也就抵消了对现政府的各种指责。

二战前期美国(二战后美国版的)(2)


麦卡锡主义的开端是杜鲁门总统颁布的“忠诚调查令”。按照这个政令,联邦政府各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的“忠诚度委员会”,以协助联邦调查局(FBI)对政府公务员进行监督、盘查。如果能拿出“理由”怀疑其忠诚度,就可以合法将其解雇,甚至直接逮捕、看押。

进入50年代,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北约与华约对峙局面形成,这时,号称手中掌握了大量美国共产党名单的威斯康星州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联手FBI局长胡佛,以美政府的名义,开始狂热的推行带有明显“政治压迫”性质的“麦卡锡主义”。

二战前期美国(二战后美国版的)(3)

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Joseph Raymond McCarthy),1908-1957

只是,在自诩“民主典范”的美国,一名参议员如何拥有的如此巨大能量,竟然可以左右国家的意志?

解释这个问题,需要介绍一项属于联邦立法机构的宪法权力:国会调查权。

国会调查权,一般指国会为了立法或监督政府的目的,通过检查有关记录、传唤证人、召开听证会等手段来查明真相的权力。论源头,还是承袭了英国议会的历史传统,属于国会立法权的附带权力。

就这样,打着国会调查权的名义,立法委员会、“忠诚度委员会”和FBI们,整日疑神疑鬼,到处排查、抓捕、审讯美国共产党党员或者“疑似党员”和“亲共势力”。

1953年,麦卡锡一跃成为了参议院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他开始利用这个职位举行听证会,对被视为“不忠”的人进行疯狂的指控。

二战前期美国(二战后美国版的)(4)

听证会现场

此时的麦卡锡团队,经常用监禁来威胁那些不配合的证人,还总是刻意把证人及嫌疑人的名字公开,令他们丢掉工作、众叛亲离、声誉尽毁。

为了撬开证人的嘴,麦卡锡不择手段的挥洒着死缠烂打的风格,他为每个传唤到听证会的“嫌疑人”,都准备了一大串“你目前是不是共产党员?” “你以前是不是共产党员?”、“你认识和交往过哪些共产党员?”、“你有没有加入过共青团?”、“你有没有参加过共产主义运动?”、“你是否同情共产主义运动?”等连珠炮式的问题,甚至有关当事人的“性取向”都能被拿来质询和诋毁。

二战前期美国(二战后美国版的)(5)

根据相关规定,如果被询问者属于政府工作人员,并拒绝回答立法委员会关于其公务行为的问题,将会直接失去他的工作。所以,一旦上了听证会,那些公务员们很难全身而退。

受大环境的影响,甚至不少私人机构也会主动进行“忠诚度调查”,并明确拒绝雇佣那些忠诚度存疑的应聘者和员工。

其中,麦卡锡主义最为知名的一群受质疑人群,就是被列入“好莱坞黑名单”的影视娱乐从业者。

这个黑名单并非政府主导,而是以沃特·迪士尼为代表的好莱坞高管与保守派舆论配合形成的。

二战前期美国(二战后美国版的)(6)

随着右翼排外思潮的进一步发展,由麦卡锡主导的调查委员会把大量好莱坞的进步人士列入了清单,逐一逼上听证会。

很多人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被迫供出了自己所认识和接触的共产主义分子和“疑似相关人员”。

但由演员、编剧和导演等19位左翼人士组成的联盟却拒不作证,甚至对调查委员的行为表示了公开抗议和抵制。

然而,在巨大的政治压力、社会舆论以及现实利益的取舍下,其中的九人再一次低了头,最终只有十名电影人为真正坚守住了信念与底线,甚至不惜为此搭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后来又被称为“好莱坞十君子”。

二战前期美国(二战后美国版的)(7)

“好莱坞十君子”

特别是好莱坞著名编剧特朗勃,在这种白色恐怖的环境下,从不隐瞒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即便被米高梅解雇、进而以“莫须有“的罪名”关进了监狱,遭受了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依旧没有屈服,始终保持着处之泰然的风度,勇敢面对曲折反复的人生。

在公开场合,被媒体煽动的无知民众朝他泼可乐,他一笑而过,隐忍不发。

当撰写诋毁文章的女作家与他出现在同一场合,拿出咄咄逼人的态势,不断冷嘲热讽时,特朗勃依旧能够以绅士风度微笑着去面对。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剧作家,特朗勃写出了《罗马假日》、《勇敢的人》、《出埃及记》、《斯巴达克斯》等传世经典。但因为他被政府列进了黑名单,即便《罗马假日》与《勇敢的人》夺下两座最佳编剧的小金人,特朗勃却不能承认那属于自己的作品,只得署上一个化名。甚至出于身份的原因,连首映式都不被允许参加。

二战前期美国(二战后美国版的)(8)

2015年电影《特朗勃》,从友情、亲情和人生理想三个角度演绎了这段经历

除了对特朗勃这种高调公开自己身份的美共党员外,更多的受指控者的“罪名”都是无中生有甚至是极其可笑的。

比如,美空军中有个叫拉杜洛维奇的军官,被“揭发”说,他塞尔维亚裔的老爸和妹妹读过南斯拉夫的报纸,就被扣上了“亲共”的罪名,军方不但把他解职,还交由FBI审讯和关押了一段时间,差点就上了军事法庭。

甚至,麦卡锡还将攻击矛头指向二战名将马歇尔,说他在雅尔塔会议中帮助苏联争取过好处,也属于“共产主义阴谋的一部分”,最终迫使他辞去国防部长一职。

在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下,进步记者斯诺、史沫特莱,喜剧明星卓别林等人都被迫离开了美国。连“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也被指控为“苏联代理人”。即便长达四周的安全听证会上并没有发现“他对国家有过不忠诚的行为”,但原子能委员会还是剥夺奥本海默的安全特许权,不再允许他介入军事机密相关的研究。

二战前期美国(二战后美国版的)(9)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此时的美国,在政府的影响和主流媒体的“气氛营造”下,大多数老百姓都被忽悠的认为“红色恐怖”是真实存在的,麦卡锡主义就是在“挽救美国”,这让麦卡锡一度人气高涨,颇受欢迎。

1954年1月的盖洛普调查显示,全美“最受尊敬的人”中,麦卡锡位列第四。

就这样,在一个号称“民主典范”的国家里,作为一个普通的参议员,麦卡锡一不把握军队,二不掌控警察,竟然磨了磨嘴皮子就成功操控了政府和人民的意志。

最终,随着行伍出身的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上台,树敌颇多的麦卡锡开始走了下坡路。

在经历过二战腥风血雨的艾森豪威尔看来,麦卡锡就是个小丑般的投机政客。

1954年4月,一场军队指控麦卡锡以不正当手段帮人“走后门”的听证会被电视实况转播,媒体同步转载,让正处于人生巅峰的麦卡锡迅速跌下了神坛。不过,麦卡锡虽然失去了影响力,但还是保住了议员的位置,平安活到了终老。

二战前期美国(二战后美国版的)(10)

对于麦卡锡,美国媒体也统一转了口风

而且,他的同谋们几乎都没受到清算。比如,麦卡锡的铁杆“合作伙伴”胡佛,就在FBI局长任上一直待到了去世,啥都没影响到。

半个多世纪前,扳倒麦卡锡的艾森豪威尔曾经轻松的说道:“麦卡锡主义已经成为过去式。”

只是,现在看来,这话真有点太乐观了。

几十年来,麦卡锡主义一直阴魂不散,甚至美国的右翼团体还把他奉为了“勇敢的灵魂,伟大的爱国者”。

更有多起针对华裔科学家“间谍”相关罪名的指控和迫害,还有在本世纪伊拉克战争和叙利亚战争中,那些参与了反战活动明星和文人,他们主演的电影、主持的节目和撰写的作品一度都遭到过美政府的刻意压制。

这都是近年来活生生的例子。

甚至可以说,早前和当今的情况,也确实不乏相似之处,只不过是美方关注的对象从苏联转向了崛起的中国而已。在美国看来,“外部敌人”在崛起,这让它感到恐惧,同时其内部又面临着经济、社会危机,迫切需要转移民众的注意力。

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竟然能发展出如此偏执的政治倾向,现在看来,其背后,更多的还是对自身的极端不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