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骄傲的地位它似乎就是“营养”的指定代理人渴了累了不要喝红牛,喝碗鸡汤;大病初愈之后整碗鸡汤;坐月子的人,父母的爱心清单中必定会包含鸡汤总之鸡汤与马俊仁的中华鳖精一样,具有相当神奇的功效,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鸡汤有用还是有害?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鸡汤有用还是有害(鸡汤的益处与危害)

鸡汤有用还是有害

鸡汤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骄傲的地位。它似乎就是“营养”的指定代理人。渴了累了不要喝红牛,喝碗鸡汤;大病初愈之后整碗鸡汤;坐月子的人,父母的爱心清单中必定会包含鸡汤。总之鸡汤与马俊仁的中华鳖精一样,具有相当神奇的功效。

这里不说养生 。还有另外一种鸡汤。

有人专门总结藏在一些故事中的人生感悟,试图用它来谆谆教诲迷茫的人生。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话就叫做心灵鸡汤。有人认为它可以像鸡汤浇灌我们的身体一样来浇灌我们的灵魂,但心灵鸡汤是否有这作用呢?

那些鸡汤故事,有大部分都是鸡汤“生产厂家”为了创造出他所认为的道理而虚构的。比如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某公司一个打扫厕所卫生的职员,几年如一日,将厕所打扫得比餐桌还干净。有一天公司总裁亲自上厕所时,发现了这个惊人的事,于是乎,这个职员被提到了公司一个重要的岗位,“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竭尽全力想告诉我们:勤奋认真的人,哪怕你是一个打扫卫生的,今后的前途都不可限量。

但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少有这样的事。反正我看我们单位打扫卫生的保洁大姐,从我进单位到现在,还是在打扫卫生。

心灵鸡汤正式成为一种文体,是来源于美国。杰克·坎菲尔和马克·汉森合编了一本书,叫做《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应该说"心灵鸡汤"这个翻译很传神,很是吻合严复说的信、雅、达。

而后,他们又发行了一系列,专门为各种单独的群体比如母亲、父亲、孩子等等写的,第一本是《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然后有《 Chicken soup for the single parents Soul》,《 Chicken soup for the Mom's soul》。总之“for”了不少人(在这里强烈建议,前面那句话千万不成不要读成:“豁”了不少人。在四川话里,这句话就是:“骗”了不少人)。反正从《爱的力量》开始,到《从逆境中奋起》,前后大概有二、三十本之多。

稍微有点年纪的人对有一本杂志应该印象比较深刻,最开始叫做《读者文摘》,这本刚发行之时并不起眼的小杂志,到后来发行量惊人——当时我也是它的忠实读者。

这里插个题外话:美国有本杂志,也叫《读者文摘》,我记得好像是83年还是84年,它很正式地向中国的出版社提出了抗议,认为我们的《读者文摘》违反了国际版权协议,要求停用这个名字,但我们并没有答应这个要求。后来就是一场漫长的角力。直到九几年,美国人的态度越来越强硬,迫于压力,《读者文摘》更名为《读者》。

当时我们的这个《读者文摘》杂志就是鸡汤文的批发兼零售中心。

从当时《读者文摘》那空前绝后的发行量里,可以看到当时我们中国人对精神上的慰藉是有多么大的需求。它对处于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贫瘠的我们起到了极大的安抚作用。而这恰恰吻合鸡汤文的特征,即它的读者,大多是处于挫折和迷茫中,迫切需要抚慰的人。

虽然正式的鸡汤文起源于美国,但你美帝国主义短短几百年历史有啥骄傲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我们中国也是有心灵鸡汤的。

稍远一点的有阿Q。比如在赵太爷的儿子中秀才的时候,阿Q很骄傲地跟周围人说,他是赵太爷的本家——他从这个虚构的本家里面感觉到了一种荣耀,进而得到满足。当然后来被生气的赵太爷打了一个大嘴巴。阿Q在与别人争执时,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从他先人的荣耀(假设他的先人真的曾经阔过)里也能感觉到一种满足。阿Q的精神胜利法本质上就是一种心灵鸡汤。

而近一点的有学者于丹关于雾霾的言论。她说:“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心灵鸡汤的危害之处从于丹的讲话中就能看出一二。因为你如果没有相当高的分辨力,那么你会觉得她的这段话”排比”得非常有道理,而且相当诚恳,并且富含哲理,甚至像你的母亲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事实上,大部份鸡汤文都是这个特征。

阿Q和于丹虽然有共同点,但还是有着不同之处。差异就在于,阿Q的鸡汤危害要小一些,因为他是自己调给自己喝的,有没有毒都是他自己承受。但是于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的鸡汤是调给大家喝的。

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详细的对比实验,实验的结论是,相比其它人,那些经常爱发表鼓舞人心名言的人,他们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都比较低。所以那些经常爱激劢鼓舞别人的人注意啦,你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可能还不如那个你正在鼓舞的人。其实这个实验结果也很好地诠释了那句俗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当然鸡汤文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当人在失意的时候,是需要安慰和鼓励的,但假如他的痛苦又无法与人诉说,这时候他读一下鸡汤文,也许突然就醒悟了,也许鸡汤文中蕴含的那一丝温暖,帮助他熬过了这个寒冬。

但总的来说,鸡汤文的害处大于它的益处。这些故事普遍缺乏逻辑,牵强附会。它告诉你,你一定会成功;它会跟你说你的未来肯定会一片光明,至于你眼前的黑暗,鸡汤文表示:对不起,我也没办法,我不提供售后服务。

鲁迅说:真的勇士,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鸡汤文则会告诉我们,没有惨淡的人生,更没有淋漓的鲜血,那一切都是你想象的。读了鸡汤文,所有的惨淡和淋漓——嘿,没了。

心灵鸡汤会在沙漠里给世人展现出一片江南风光。它会让你无视缺水和炎热的苦恼,全部的身心都在这片乌托邦和桃花源里怡然自得。至于这片风光到底是湖光山色还是海市蜃楼,鸡汤主义者认为,这不是个问题,反正所有的麻烦最后都会自动消失的。

鸡汤故事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同一个鸡汤故事,能让处于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的、不同心境的人都感觉到自己从里面汲取到了能量。从这里能感觉到鸡汤故事的高效广谱。

鸡汤文想通过一个故事,提炼出人生的某种意义,并将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灌输给人们。但人生的意义是连许多哲学家几百年来都纠缠不休的问题,又岂是一个生编硬造的故事所能推导的?

心灵鸡汤最大的害处在于,它让人沉迷于逃避问题。我们知道,不管是个人的问题或者社会的问题,解决起来都是很麻烦或者很痛苦的。但有了鸡汤文就不一样了。

兴奋剂是体育界的一个顽疾。服用了兴奋剂的人在速度和爆发力方面都会显著改进。但它的作用维持的时间非常短。你能想象一个长期需要靠兴奋剂才能生活的人是什么样吗?但鸡汤文就是兴奋剂。

另外,鸡汤文也是麻醉剂。于丹教你怎么将一个灰蒙蒙的世界看成一个靓丽的世界,怎样将爆表的雾霾瞬间变没有。在鸡汤文面前,没有对错,没有是非,世界上的一切都那么美好,而我们每个人都将会那么幸福。但前提是你要给眼睛戴上眼罩,给心抹上浆糊。哇,这样好舒畅啊。但长此以往,一个人如果习惯于这种环境后,人格会出现严重的畸形——比如阿Q在赵太太的耳光和地保的训斥前,分别是“只用手摸着脸颊”和“谢了地保几百文酒钱”的反应,但在面对和他同样处境的人或者小尼姑时,他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而假如一个社会习惯于这种环境后,社会就会出现某种变态的亢奋,很多人会莫名其妙的激情澎湃。

鸡汤文可以看一点,但不要沉迷于其中( 就像我们几十年前一样)。鸡汤故事也可以听一点,但不要将它视为至理名言。生活中,我们普通人的苦恼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这些苦恼我们的生活也许并不完整。正视并解决它也许才是正确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