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爱好历史的朋友一定对地理位置非常明敏感,想要学好历史,地理也不能差。因为在阅读古籍文献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被许多的地理名词所困扰,中国历史上不少地区是以关卡的方位来命名的。例如“关中、关东、关西、关南、关内关外”等等,由于历朝历代的更迭变迁,这些名词所指的“关”也不尽相同。

关中关外这里说的关是指哪(历史上著名的关中)(1)

首先我们先讲一下“关中”。“关中”的主体分布于渭河平原,位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梯之上,陕西中部区域,它南面是秦岭、北方是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是陇东高原、东边是黄河。这种山间谷地的地形,人们能够在四方驻关以自守。通俗来讲,“关中”就是“关隘之中”的意思,先秦时期,“关中”用来指函谷关、崤山以西的秦地,关中的“关”也仅仅是指函谷关,关中也常常与关外相对使用。

那么在汉代以后,西北地区需要防范匈奴、羌族等游牧民族。出于战争的需要,先后在陇山设置了崤关。从两汉开始,关中逐步与先秦的语境当中的指的秦地的天府一词相融合,关中也逐步由函谷关以内转变为四关之内的意思。今天我们所说的“关中”实际上已经不再以函谷关为界,而是以潼关为界,文中自古都是公认的王霸基业。如果形势有利,关中势力可以南下席卷巴蜀,进而图谋东方,如果形势不利,则可以闭关自守,等待机会;同时,关中之地也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北的重要支点。

关中关外这里说的关是指哪(历史上著名的关中)(2)

我们再来说“关东”,秦、汉、唐等时期,“关”指的就是函谷关或潼关,函谷关以东被称为关东。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自称关东联军,而这时的关东指的是虎牢关以东,主要指河南、山东,位于中国地理四大区划之一的北方地区;而“关西”这个称谓,是秦汉统一之后逐步用来取代关中的名字,也就是函谷关以西之地,这主要流行于汉唐时期。汉、唐两朝,东有洛阳、西有长安,这两座京城几乎各占了一半的定都时间,统治者不再把关中平原视为中心之地,而把河洛中原是为天下之中。

汉武帝时期,驱逐匈奴,收复河套,开拓了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这个时候关西就取代关中来称呼函谷关以西的广阔土地。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在河南新安修建函谷新关,旧关从此废弃,鉴于新关直入关东容易绕过,曹操便在旧关以西,修筑潼关来作为关东、关西的分界线。

关中关外这里说的关是指哪(历史上著名的关中)(3)

而等到了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关西的说法就彻底消失了。而关南一词主要出现于宋辽对峙时期,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利用辽国内乱的机会出征北伐,一举收复了瀛、莫、宁三州,这三州无险可守,所以辽人北面修建了洼桥、金逸、淤口三关作为屏障,但是这三关最后还是被周君夺取。柴荣夺取这三州设立了17县,宋朝统称这17县为“关南”。

关内关外的称呼则源于明朝时期,明朝重新修筑了万里长城来防御北方,随着长城的修建,明朝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号称九边。军事重镇可不单单是一个城市,而是以长城为核心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其中就包含了无数的关隘,此时,长城以北的地区称为“关外”,以南称为“关内”。后金崛起之后,山海关的军事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东北地区又开始被称为“关外”,而山海关以南则被称为“关内”,比如今天我们所说的闯关东,意思就是到东北去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