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认识(三)

书法的知识和内容(书法的认识连载三)(1)

九、新工具

(一)电脑艺术创作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渐贴近人类的生活,人类的生活开始了数字化道路,本来完全由人完成的艺术设计活动,计算机也参与进来。

计算机艺术设计技术的发展,首先取决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完善。1958年,由caComp公司推出的滚筒式绘图仪是世界上首台计算机图形输出设备,它的出现不但满足了计算机辅助制图的需要,而且为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长足进展铺平了道路。1963年,《计算机与自动化》杂志组织了第一次计算机艺术设计竞赛,参赛的大部分“作品”,则均出于自动绘图仪之“手”。同时,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里,计算机艺术设计的研究工作也获得了丰收,工作人员以字母或图标的集散来表现照片明暗的灰度变化,可以制作出相当完美的裸体艺术作品。

1998年,在中国中央美院也搞过一次世界十大院校参加的计算机艺术比赛活动,最后令人作难的是,比赛没有一套成熟可依的评定标准。所以,很多艺术家和批评家们都感觉到,探讨计算机艺术的评定标准,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计算机艺术设计技术很独特,它不仅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制作任务,还可以给艺术设计带来一种新鲜的风格和模式。这种“外因”,无疑会对人类主观创作的“内因”发生巨大的影响力。起初,计算机显示图像时会产生一定的“锯齿线”,因为它尚无足够的计算能力来弥补这种缺陷,可是某些艺术家善加利用这种特色,创作出一种漫画作品,时髦而夸张,挺招人喜欢。这种“残破感”,比之于书法的线条,似乎更有些金石味。不久,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本事无穷得大起来,它可以选取储存库里任意形状的画笔作为工具,沾上适量的水,再移到颜料盒中配色,然后在有肌理的纸张上开始绘画。它不仅可以表现出物象丰富的颜色,还反映出物体的肌理感。计算机手描绘的线条,可以随着画笔的压力大小和运笔速度而做复杂的变化,甚至能产生飞白等艺术效果。可以相信,人在计算机的联手合作下,可以获得极大的创作自由。通过设订的各种程序进行艺术设计与制作,这种融合了人工智能的新科技手段,其“作品”常常出人意料。

在我们还正在书房谈论计算机“锯齿线”的优缺点时,锯齿形的图像早已成为明(昨)日黄花,装载着更高技术的新产品可以打印出相当光滑的线条。计算机艺术设计的手段在迅速地更新,终归会以事实说服很多人。以图书出版为例,眼下的图书出版,早已离不开了计算机图像处理阶段,桌面排版系统使过去的许多暗房技术“公开化”,经过反复调试,“屏纂”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完美,直观后效。数码相机拍摄的数据图象,直接经由计算机处理制作后进行远程数据传送,不出菲林就可以直接印刷出来,可谓“多快好省”。

计算机无疑给这个时代的以最具冲击力的感觉,生活没有逃脱,艺术也不会逃脱。电脑已经从艺术创作理念上捷足先登了,一旦它可以与人完全媲美,它制作出的足以乱真的赝品到处都是时,艺术家以及周围的很多人将会丢掉饭碗。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书法的知识和内容(书法的认识连载三)(2)

(二)网络的魅力

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把地球上整个艺术设计空间迅速缩小。不管是卢浮宫还是大英博物馆,只要其藏品上了网,大家便可以轻易地尽情游览。任何图象,可以制作成电子文件,在网络上发表、传输,便捷之极。

电脑这一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在书法艺术界的应用尚不普遍,至于Internet这一当今世界最有魅力的强大的传播媒介,更是一个稀罕物。长年使用笔墨纸砚这些传统工具的书法家们,对这种新玩意存在相当的知识隔膜,在主观情绪上也许对这些冷冰冰的东西难以接受,可是近年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给其他行业带来的日见繁荣,使我们的书法艺术家们也大开眼界。

电脑网络可以给书法艺术界带来很多好处,比如通过上网,可以随意查阅所有可以光顾的中英文的网站,了解很多文化信息和行内的相关资料,并可在网上结交新朋友,他们可能是研究人员、收藏家,也可能是很有合作潜力的爱好者。目前的中文书法信息中,主要由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网站和站点提供,有繁体也有简体;而英文网站则大多由在美国的华人主持,也有一些网站是中英文对照。其中的内容涉及了书法创作、理论研究、个人作品、相关评论、收藏、刊物、博物馆、画廊等方面。中国的搜狐(Sohu)、新浪(Sina)等大型网站,在艺术门类中均有书法和篆刻部分,包括专业书法网站或者个人网站、网页等多种形式,均为简体中文,内容最全,只是大多尚无英文和繁体中文版本,影响了国际交流的广度和力度。在海外,美国的《锦绣中华》(China the Beautiful)为介绍中国文化的综合网站,其中包括中国书法部分,活跃的论坛吸引了众多国际书法界人士;而雅虎(Yahoo)国际网站上,也有书法与篆刻部分,内容齐备,覆盖海内外有关中国书法方面的信息。美国俄亥俄州的中国文化专家李兆良博士,创建了亚洲风画廊(Asiawind Art Gallery),是个人网站中最具魅力者之一,其中的书法部分,文图兼备,英文介绍亦言简意赅。很快,国内的中国文化艺术网、中国文化网、中国美术网等一批大型美术专业网站建立起来,均开通有书法与篆刻艺术的专门信息,提供历代书法欣赏、书家研究、碑帖资料以及当代名家介绍、展览信息、市场交流以及大量的相关新闻、作品、文章和书目,使书法这一艺术形式普遍开来,有机会深入民心。

目前,国内的书法艺术门类的图书和报刊,由于众多原因,在海外发行渠道尚极狭窄,所以即便在国内最权威的传媒信息,在国外也无缘获睹,于是知之者甚少,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艺术界影响甚微。倘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把中国书法艺术系统地介绍给世界的众多读者,作为弘扬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窗口,无疑是一条便捷而有效的门径。

书法的知识和内容(书法的认识连载三)(3)

(三)集帖术

集帖,一直是学习书法艺术的一种好工具。如著名的《僧怀仁集王圣教序》便是。集字成帖,由人工完成无疑需要很大的劳动量,因为中间过程需要翻检大量的资料,十分琐碎。现在,借助于计算机,这种事情变得简易起来,而且其效果显著。

计算机有超强的储存能力和检索能力,如果把历史上很多著名书家的作品扫描后,储存在计算机里面,经过梳理和编辑,就可以制作一套计算机软件书法大字典。其中的某种书体、某位书家、某个字等等,可以通过软盘操作,便捷地检索、查阅。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集字成帖,就可以轻松地完成。比如,我们可以用王羲之的草书来集帖《王羲之草书唐诗一百首》,就不是难事。细心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设想,专门挑拣那些有特色的字体,在计算机屏幕上安排和制作出有鲜明风格的字帖;它可以在章法、结体、笔法、墨法等方面独具风范,每一幅集字作品均是佳构,可以与传世法帖相提并论。

计算机集帖,可以作为书家创作的草稿、蓝样,这种“安排”过程不但有趣,还可以确切地提高书法创作时的整体感觉。虽然这个过程不能替代在纸面上的真笔墨,但因眼高手低终会促进书家的创作实践。

书法的知识和内容(书法的认识连载三)(4)

(四)关于学外语

外国语的学习,对国人来说,无疑是一道难关。而目前专业职称的获取,总需要考试一门外语,于是有些人发感慨,以为:中国人尤其是书法艺术家们,没有必要一定要掌握外语,有相当的专业艺术成就就已经足够了,拿外语来卡人,无疑是以洋人之尺度国人之足,逼自己人就范,是很愚蠢的行为。

逼着外国人来学咱们的古汉语,那当然好。可惜,出于经济的和文化的众多原因,人家未必有这样的必要,起码在眼前是这样。干什么活,使什么工具。不与外人交流,当然不需要外语这种工具,可是,我们现在有让人家弄懂咱的东西的必要,所以交流工具在所难免。同时,要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拉大差距、保持民族特色固然是首要的,但了解人家,借鉴人家的长处,也是应该的。

拿书法艺术来说,欲让外国人明白中国书法的高妙,我们需要主动交流。有人也许会说,本人不懂英语,不是还有翻译人员吗?不错,翻译人员是可以用,但毕竟是经过了一道周折,你与别人的交流是转录了的,是翻版的,类似于书法作品的临作或者印刷品,不是原汁原味的。语言的翻译,总是存在误差,由于翻译者的知识范围与主观成见,他(她)的翻译总是难免一定的个人化。而且,因为书法专业术语词汇的模糊与独特,翻译起来总会有不小的隔膜,三个人的思想经过两种语言的辗转,“误差积累”便很大了,知其大概尚可,欲想准确、贴切就几乎不可能了。所以我们一方面可以呼吁书法专业翻译人员的出现,也要同时考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有人看不起外文,说中国的汉语最高明,可以有规整的诗词格律,可以有对偶、对联,外文行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外文中也有很多极生动的语汇,是汉语无法比拟的。比如一个英文单词“nudge”,翻译成汉语就是“用肘轻推以引起注意”,需要很多字,在汉语词汇中,没有完全对等的一个单词;若简译为“使注意”,显然其生动性已降低不少,而“使注意”这个意思,在英文中又有相当多的单词来表示,彼此是不同的,各有侧重面和应用范围。再如单词“hush”,意为“手指头放在嘴唇上发出‘嘘’声以使安静下来”,汉语中也没有一个完全同意的单词来与之对应,可以大概译为“使安静”,不过,“使安静”的办法可以很多,这种“手指头放在嘴唇上发出‘嘘’声”的办法却没有表现出来。此外,英文中有很多习语,形式感很强,也有对仗和押韵的意思;比如“no will, no way”(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no pit, no wit”(吃一堑,长一智)、 “no pain, no gain”(没有辛劳,就没有收获)、“single,simple;double,trouble”(单身汉日子简单,娶了媳妇就麻烦了)等,颇有味道。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只是我们不使用其语言,不太了解罢了,这本不应该成为我们厌恶外文而不学它的理由。

外国人不明白我们的东西,与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知识背景有关,也与我们的翻译水平有关。以文艺作品的翻译来看,我们引进人家的多,输出自己的少,所以我们了解人家,人家不了解我们。在现代经济大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真正的交流。我们不能只拥有一股直率的民族情结,那难以奏效。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常识。

但是,有些人懂外语,也在书法圈子,又怎么样呢?又能为书法事业的弘扬做些什么贡献呢?这一反问,就可以对学不学外语这一问题,给予一个辨证的观察。外语考试的要求,本身没有毛病,但“一刀切”的办法,在实际上确也存在弊端。这种考试,把一些精英拒之门外,在职称名分等问题上令他们做难,他们本来是可以做更大贡献的,只是没有他(她)的机会。学外语,多掌握一种工具和技能,不是坏事,至于到底能从中催化和衍生出多少知识和学问来,还要看个人的造化。学问有真假之分,外语证书也有致用和门面之别。个人的埋怨是无济于事的,趁早不如“省口气吹吹自己碗里的热粥”(keep one’s breath to cool one’s porridge)。审时度势,也是常识。

书法的知识和内容(书法的认识连载三)(5)

十、现实观

(一)名实之辩

名与实的关系,不外乎四种基本情况:有名有实者;有名无实者;无名有实者;无名无实者。有名有实者,值得钦羡;有名无实者或无名有实者,很遗憾;无名无实者,很可怜。

“实”,一般指“实际水平”。若进一步引申为“实惠”的话,就更耐人寻味。有了名气,离实惠还远吗?所以,人好利,也好名,搞艺术的人,尤其如是。《孟子·离娄下》云:“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吕氏春秋·审分》云:“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管子·九守》云:“循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有“名”,要看得的是什么名、怎样得的。“当”,则为理智,则为合“情”。

《孙子》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奇取而正守,是兵法之良谋。举例言之:某书家,字写的不怎么样,先想各种办法出了名,然后再用功练字也不迟。名家,一定是享有大名的人。既已是名家,再怎么褒扬似乎也不为过,只是大家都来锦上添花,多一句少一句也就无关紧要了。况且,很多名家的优秀品质,非无资格的平庸者所可赞颂。好在名家当中大多有雅量,不好为人师,亦不压抑后学,所以我们偶尔也能听到一些真实而有意义的声音。

一个名家,可以影响和带动一片。书法活动,之所以能达到今天的轰轰烈烈,拥有如此众多的爱好者,与近二十年来“书法热”的不降温有关系,与名家树立的地位、形象和表率作用分割不开。今天,书法家更是得天独厚、任重道远。民族丰腴的文化沉淀尤其是无以数计的传世珍品,为书法艺术得以代代传续提供了笃实的条件。真正沉浸其中,一来会不断汲取营养而壮大自我,二来会不断发现自身的诸端缺憾。历代的书法名家当中,不乏识见之士,是他们创造并引领我们走进瑰奇非常的书法艺术世界,虽然他们当时从事的活动远非只限于书法。

“学,然后知不足”,知耻近乎勇,前辈大书家们,大都学有专长,于书学更是潜心修养;他们不以书法家而自居、而炫耀,不愿意熏熏然于名利场、乐滋滋于门前车马喧阗。翻一翻他们留给我们的著作、文章、墨迹,就能体会到其名副其实的来之不易。今天书法名家的价值,也要放在一个大的参照系中去观察,既有历史纵向的,也有当代横向的。看跟谁比,倘若自视过高,以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吃老本,那也就辜负了时代的厚望。

孙过庭《书谱》所言“人书俱老”,不是一个谁都可以企及的高境界,并非人一老,其书也就自然而然地“老”了。“老”,意即成熟、老到、圆通,此时的使笔用墨,已然不斤斤于某些技巧和套路,随意挥写,但涉笔成趣,虽不拘束于规矩,但能左右逢源。此时表现出的“生拙”,不是不会、不能、不熟练,而是保持一种敏锐的创作状态——一种对艺术感受的灵敏度,一旦这种灵敏度降低了,也就搞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了。

真正的大师,终归以“实”取胜,虽然未必有当世之名,但可以身谢道隆,为后人久仰。

书法的知识和内容(书法的认识连载三)(6)

(二)雅俗共赏

《老子》(第四十一章)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面对同样一件作品,即便它很高雅,不同的观赏者其反应也是不同的。

曲高和寡,是艺术实践中令人遗憾的事情。不过,因为“和寡”而降低格调,也大不应该。那么,在“雅”与“俗”间架构一座桥梁,使它们相“通”,或者说,开辟一块中间地带,使雅俗共处,则是一相艰难的任务。诚如《中庸》所云“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不艰难,不足以显示手段的高明。

俗的东西,能够刺激人的感官;雅的东西,最终触动人的灵魂。高层次的攀登,必首先经过浅层次。雅俗共赏的作品,其“雅”除了要抒发文化内涵和个性修养之外,还要研究诸如读者心理、审美科学、市场经济等很多看似“俗”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必要的。艺术实践者,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读者,双方是需要协调的。创作者想到自己、讲究个性,但也要想到别人、照顾读者的需求,否则,别人不接受,无论如何也只能算是失败。交易的成功,是买卖双方的互相“迁就”,那种“迁就”,是多么微妙。

能雅俗共赏的艺术家,肯定是大师。

书法的知识和内容(书法的认识连载三)(7)

(三)价值观念

对于艺术家而言,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达到现实与浪漫的结合,是多么不容易。以书法家而言,热爱书法艺术是其精神的寄托,但也不排除相当多的人只是为了谋生。经济价值,最终改变书家的生存方式,所以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往往向作品价钱的方向迁移。

强调价值观,以经济价值衡量艺术品,从长远来看,“大浪淘沙”,对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是利多弊少的。工艺品与艺术品的区分,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工艺,与技术范畴接近,与艺术相距较远。在一根头发丝上写三百首唐诗,够难度,可以说工艺水平很高,但不能说艺术水平很高。事实上,市场是把艺术品和工艺品区别对待的。比如,皮沙发和钢丝床,即便做得再精美,也是工艺品,用旧了就是一堆破烂;而紫檀椅子、红木家具,属于艺术品,越用越好,越来越值钱。再如,街上刻戳子的店铺,用刀子刻橡胶或者木料,笔画可以刻得很规整,这些手艺活,把齐白石或者吴昌硕叫来,大概也不行;但是齐白石、吴昌硕在石头上用刻刀刻出的痕迹,却是正儿八经的艺术,而前者的手艺活,除了临时使用,一般人是不会收藏的。能保值增值,是艺术品在审美魅力之外的附加物,此则更是远远超越实用价值的,如墨块(见图59),本是实用,但同时具备了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艺术品的存在规律证明,长远利益可以体现最终价值。真正的艺术品何以不朽?其道理无疑会给艺术家以巨大的启示。

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需要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是不允许粗制滥造或者假冒伪劣的。几乎所有的行业工作者,都需要资格证书、许可证,可是,艺术品的制作和经营,为什么就不需要许可证呢?难道只因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吗?艺术品,一旦由书斋进入市场,就已经是商品,就理应遵循商品营销的规矩。当然,我们可以等着客观规律来完成“优胜劣汰”,不过,那样的一个自然过程,也许将使我们失去太多。

为了谋生或者致富,有些艺术品的生产者和经销商们,时刻惦记着自家的市场和经济效益,根本不顾国家的市场和社会效益。比如书画艺术品市场,低俗伪劣的东西随处可见,仿造名家的作品更是熟视无睹,其价格廉贱得可怜。——如此这般,岂止是在损害少数个人艺术家的利益,而是在毁掉整个美术品市场,是在断送我们的这门国粹。在国内,一个健康而规范的艺术品营销体制还远未建立起来,更遑谈发展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占据国际市场等等大事情。艺术品的生产竟然没有许可证,于是,谁都可以当艺术家,谁都可以制造艺术品,艺术品可以没有品位和档次;于是,飘忽不定的文艺思潮可以把很多艺术家摇晃得方寸大乱,面对经济现实可以随时集体无意识起来、“浑茫”(混忙)起来;于是,“真善美”的最高标准可以被彻底浮夸化,美育可以堕落为丑育。丑怪易,美观难;低俗易,雅致难。单看艺术品的难度和格调、有无水准与水准高低,就足可判断它的制作者们的资格问题和价值观念。

艺术品固然不易划分等级,固然不好判定合格还是不合格,但这一点也不排除高雅意识、精品意识和经典意识的存在和要求,丝毫也不阻碍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自省、自律、自策。

书法的知识和内容(书法的认识连载三)(8)

(四)对书法艺术的认知

对书法艺术的认知,不能只停留在书法本身的层面,要最终落到现实的地面上,才算“到位”。正如对待“名”与“利”与“幸福”与“命运”等等问题时应有的态度一样,能“理以解之”才不枉费工夫。对书法的认知,外行没有机会深研,停留在表象上可以谅解。对于书法家而言,技法方面的专业知识一般不成问题,但是,对这种艺术的理解,倘若只停留在物质的、机械的浅层阶段,而忽略其精神内涵,无疑是缺憾。事实上,由于个人主观的以及社会客观的等综合因素的综合制约,对书法艺术的认知会复杂起来。认识无止境,对谁都一样。

本章谈到的一些内容,都是与艺术认知有关的一些问题,当然主要是针对书法艺术的,比如风格问题、功性问题、书文问题、读者问题、批评观问题、传统问题、现代问题、现实问题、工具问题等等。这些东西,也许看上去像一些题外话,离书法本身已经遥远,但是可以相信,这些话题从侧面更加接近书法的本质,更有利于读者体会现实艺术活动中的很多现象。“有得有失”,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过程,都必须承担这样的“风险”,不管我们愿意与否。《老子》第五章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毋须再赘言了。

起初,对于书法的印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再经由了表层而结构而内涵之后,认识会相对的清晰许多。书法,作为众多文化现象中的一种,管理和操纵它的终归还是人,所以一定的模糊与不确定总会不时存在着,但这时的认识已经是上升了一个层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