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酷暑,29岁的李笑来在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租了个房子,把自己整天整宿地关在屋子里,食物填满冰箱,一周不出门,就为了准备TOEFL和GRE考试,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新东方创业团队成熟度怎么样?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东方创业团队成熟度怎么样(想创业就来新东方)

新东方创业团队成熟度怎么样

2001年酷暑,29岁的李笑来在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租了个房子,把自己整天整宿地关在屋子里,食物填满冰箱,一周不出门,就为了准备TOEFL和GRE考试。

不久前他刚从韩国全南大学留学归来。这次准备英语考试不是为了再去留学,而是为了就业。他要去一个“高效且稳定赚钱”的地方——去新东方当老师。

这个出路是他的发小罗永浩给参谋的。那段时间是李笑来人生中最缺钱的时候了。四年前父亲重病,把他之前在沈阳倒腾电脑配件、开网吧赚的钱都给归零了,还负了不少债。

罗永浩的劝说比别人更有说服力,不仅仅因为他们从小相识,还在于他和李笑来的人生有太多的重合点,一起搞过电脑配件批发,都去过韩国学习。罗永浩拿着之前别人劝他的话激李笑来,“如果一个民办教师年薪百万不算有前途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2001年的年薪百万可不比现在,那时候的北京房价才五千一平,李笑来听了立马就心动了。

罗永浩没骗李笑来,后来在新东方拿着百万年薪的李笑来还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托福核心词汇21天突破》,现在销了170多万本,给他贴上了畅销书作者的标签。

“俞敏洪见我都要打招呼”,“看到不爽的人可以使劲骂”,还有很多仰慕他的女学生。在新东方的七年,李笑来可以说是名利双收了。

罗永浩也不逊色,在新东方当老师让他意外收获了一批忠实的“罗粉”,这批罗粉里面除了他的学生,还有在网上听了“老罗语录”的人。那是罗永浩上课时的段子录音,不少内容在现在听来也颇为精彩。

在当时的新东方教师九条招聘标准里,罗永浩符合七条,尤其是 “较强的幽默感,上课能生动活泼”和“具备现代思想和鼓动能力,能引导学员为前途奋斗”,上过传销课的罗永浩可以说把这两条发挥到了极致。

跟他们同时期当老师的,还有一个叫李丰的小伙子后来也成了名人。2000年,李丰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毕业以后回国,和北大的老同学做了环保相关的创业,忙活一年就赚了三万块。散伙后,李丰决定还是先去新东方待一段时间。

后来创业的新东方老师们,都怀念新世纪之初的那七年,说这是他们在新东方最黄金的年代。

再后来的现在,罗永浩创办了手机公司、李笑来成了币圈首富、李丰则是风险投资新贵。除了他们三个,新东方还孕育了各种神人,后来先后创业。这一长串名单有唐宁、胡敏、陈向东、包凡一、刘畅、李哲、印建坤、马薇薇等等200多人。

新东方,一个以外语培训为主的教育机构,忽然成为了创业者们的黄埔军校。

教主俞敏洪

俞敏洪如何创办新东方的故事早就传遍大江南北。

这是一个草根追求梦想,并最后收获了财富自由的美好故事。一如后来加入新东方的人们所憧憬的那样。

1980年,一位来自江苏农村,名叫俞敏洪的年轻人,高考了第三次终于上了北大。他方言口音严重英语发音怪异,还患了传染病停学一年。

好不容易熬到毕业,他发现“混得好”的同学都出国留学了,“不如人”的他只能留校任教。俞敏洪也想出国,无奈没有申请到全额奖学金,只能出去偷偷兼职校外培训攒学费,结果还被学校发现记了大过。

转折发生在1993年,已经从北大辞职的俞敏洪决定自立门户,他在北京西三旗的一个平房里设立了一间英语培训教室。这个培训机构就成为了后来鼎鼎大名的新东方。

那一年,21岁的罗永浩还在韩国销售壮阳药和一些不具名的保健品。李笑来第二次高考失利错失了北大,在长春大学读会计,混日子,英语四级考试刚过及格线。

在那一年,国家教委宣布继续“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进一步放宽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改进公费出国留学的选派工作,动员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

踩上了时代浪潮,俞敏洪的这个英语培训班火了。两年内,新东方的学生增长到了一万五千人,多到俞敏洪自己都有点难以置信。

于是,他把出国留学的老同学徐小平和王强拉回来一起搞英语培训。而他自己,却再也不想留学的事儿了,因为他发现这些留洋的老同学们其实混得还不如他。

这三个合伙人,采用了类似西周时期的诸侯分封制,每个人各管一部分业务,利润自留。但就和分封制的弊端一样,最终终将被中央集权所取代,三个人分崩离析,这是后话。

1993年到2000年,是新东方蓬勃发展的七年,出生草莽,被时代的浪潮推着走。尤其是徐小平和王强加入后,七年时间新东方的学生人数从3500人次到25万人次,增加了70倍。从1995年到1999年,学生每年增长人数都超过100%。

新东方培训的火爆,也催生了一个神奇的群体——新东方老师。

就像前几年,香港名校最优秀的毕业生们都愿意放下自己的专业去卖保险;2000年前后,牛人们都愿意去新东方当老师。

我要来新东方当老师

在罗永浩之前,新东方的名师宋昊是假冒俞敏洪的大学室友,敲开了新东方的大门;钱永强则直接把俞敏洪堵在车门口,要求来新东方上课。而罗永浩自己是给俞敏洪写了一封上万字的求职信,换来了面试的机会。

这些奇人之所以挤破了头也要去新东方,是因为教主俞敏洪设计了几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条件。

第一招就是远高于市场水平的薪水。当时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不是新东方招到了牛人,而是开出了招牛人的工资。

俞敏洪敢给出高薪招牛人的底气,在于当时新东方一个班能有近500个学生。高收入催生高利润,高利润吸引更多的牛人来新东方做老师。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当时的新东方毛利率在60%至80%之间。

新东方的名师税前年薪可以达到百万。在十多年前,打工能拿这么高收入,恐怕只有外企的职业经理人们可以匹敌。

第二招就是英雄不问出处。无论你是不是英文专业,是不是做过老师,只要上课有激情有煽动力,还能讲出好段子,你就有大展宏图的机会。某些程度上,激情和段子可能比英语能力更能打动俞敏洪。

高薪加低门槛,任何职业放现在也要成为被应聘者挤破头的爆款。凭借这两点,当时的新东方迅速笼络了一批千奇百怪的能人。

新东方第一次面试的内容包括5分钟即兴演说。讲段子是必备能力,新东方老师备课时,会把整节课要说的话一字字写下来,一遍遍练习,有时候还会记下别人好的段子,上课再讲一遍,主角通常都是俞敏洪。

2005年,后来是新东方最有争议的老师之一的周思成,从湖南兼职一年的一家长沙当地的外语培训机构离职,看到“新东方进驻长沙”的广告,打算去试试看。

试讲完毕以后,当时的面试官施柯和杨斌,这两位都是现在新东方的副总裁,为周思成这堂课到底讲的有多烂吵了45分钟以后,收了他做老师。后来周思成成为了新东方、乃至教师届最会跳舞的英语老师。

这件事情挑战了罗永浩的底线。2011年,他在微博上指着周思成跳舞的视频骂,说新东方变成了一个只重视学生评价,不重视教学质量的机构。

但其实,在课堂上跳舞和说段子并没有多么不同。在老罗任教期间,也不止一个学生和他喊道,不上课了,我们直接扯淡说段子吧。

还有一次新东方优秀员工评选上,一个分校的校长突然发现,另一个分校评出来的优秀教师,居然是自己开除过的老师。

一味低门槛,学生评价至上,新东方教师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显现出来,这也是新东方在上市前极速扩张的产物。

但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对新东方的老师们却是天大的好时机。诸多能人异士被笼络于此,为之后的新东方创业帮打下伏笔。

失控

前面说到,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的分封制,各管一摊,利润进各自的腰包里,是个个人主义色彩浓重的模式,这个模式在公司规模化运营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问题。

2001年底,李笑来入职新东方,他并不知道新东方内部刚刚结束过一场旷日持久管理纷争,结局是徐小平和王强先后递交了辞职信,表示要离开管理层。

1995年至2000年是新东方的高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新业务出现,分散的管理体制已经没有办法规模化管理这个公司,内耗越来越严重。

教师可以个人主义,可以百花齐放,但是管理不行,一个公司既要有多个声音存在,但最后执行起来的,只能是一个统一的方案。

2000年,当时还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做所长王明夫,每次见到俞敏洪,都在苦苦相劝。他认为这个全中国最大规模的民办教育机构,远远不止50亿的市值,“要转型,要投资控股”,他觉得俞敏洪是可以称为教育界的马云、乔布斯的人。

包括俞敏洪本人在内,新东方的高管们听到五十亿都惊了。在当年五月就注册了公司,做了架构,整合资源,为了以后上市。但关键的问题来了,股份什么分配、控制权怎么分配?

在这之前,这些教书匠几乎对公司没有任何概念,大家各司其职也自得其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他们之前的默契。本质来说,他们和罗永浩、李笑来、李丰这些老师之间的利益分配结构上,没有太大区别。

教的好的,还有机会直接升为新东方的高管。比如李丰,由于教得好得到俞敏洪认可,去带领团队创办“泡泡少儿英语”,后来他还担任了新东方多个关键部门的高管。

但元老们要坐下来划地盘,分山头的时候,矛盾来了。大家都不愿意随意交出自己的那部分权力,俞敏洪也不愿意,他觉得,他是创始人,理应对公司有更多的掌控权。结果是俞敏洪在新东方董事长和总裁的位置上,上上下下。

工作也很难开展,徐小平想上一个雅思项目,找俞敏洪谈了一年半才谈下来。俞敏洪下的命令大家也不执行,“完全可以不管,甚至可以做相反的事情。”

当时的新东方还有很多俞敏洪的家族成员,包括他的妈妈、老婆、老婆的姐夫。俞敏洪的老婆曾对他说,如果让她走,她就自杀给他看。

俞敏洪是单亲家庭长大,妈妈在他创业初期给予很多帮助,但改革必须先从“去家族化”开始。王强是这件事情的绝对推行者,当俞敏洪的妈妈在办公室骂俞敏洪骂到他下跪,王强则帮助俞敏洪把原则最后落实,只要犯规,不管是妈妈还是老婆,一律开除。

2001年8月28日晚,新东方紧急召开了一个董事会,这实际上是股东们对俞敏洪的不满发泄会。有一年半的时间,俞敏洪连股东会和董事会的会场都进不去,大家觉得他不擅长管理。

后来那段时间,股东们轮流管人,俞敏洪夹着书包去教书,结果,这些个人主义都很浓重的股东们发现,管人这不是人干的事。

“事实证明,管这样一个在变化中间的、利益不断调整的机构是不太好管的。”后来,股东们终于把俞敏洪又请了回去。

妥协的结果,是俞敏洪终于推行了现代化的股份制管理模式。俞敏洪作为创始人占股45%,徐小平和王强各占股10%。

到了2006年上市,新东方走出失控期,王强和徐小平先后从公司离开,俞敏洪终于掌重新握了对这家公司的控制权。他的个人身价也立马蹿上18亿。

同一年,罗永浩离开了新东方,这里,不再是个适合个人英雄的地方。

每三个创业者就有一个来自新东方

罗永浩结束了他最后一次给人打工的经历。自己出来单干,搞了个牛博网。

走的时候,他还很失望的说,原来以为新东方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一起工作的地方,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商业机构。

当时的老罗还很年轻,没理解清楚其实只有先赚到钱,才有可能养的活一群理想主义者。

2016年,已经创业做了锤子手机的罗永浩和锤子前CTO钱晨吃了一顿散伙饭,席间接到了一个资方愿意出资帮助锤子的电话,罗永浩感慨地跟钱晨说,“你可以退休了,但我还得坚持。”

钱晨走了以后,那个投资人后来还是反悔了。最危险的时候,锤子账上的资金不超过1000万元。

为了让锤子科技活下去,罗永浩求了很多人,还跑去好兄弟唐岩那里开直播想赚点补贴下自己的理想主义公司。那段时间除了钱晨,公司元老里的李剑叶、罗子雄也先后走了。

2016年罗永浩发布了一款非常不像他风格的锤子手机M。曾经一位锤子高管看到这款手机后,指着边框和屏幕的缝隙说,这怎么会发生在锤子身上?发布会后,罗永浩在一个小型饭局上说,要先活下去,才可以去完成他心里面最想做出来的产品。

不知道那个时候,他会不会有一点理解以前的俞敏洪。

李笑来比罗永浩聪明一点,一如高中时期,他的成绩也一直比罗永浩要高许多。等新东方上市以后,李笑来在高点抛售了新东方的股票,又换成了苹果的股票。第一次财富自由,算是实现了。

和罗永浩干上了实业不同,李笑来成了知识付费践行者,后来又进入了币圈,引来诸多争议。

相比之下,李丰更稳妥一些,他在新东方不仅做老师,还做管理,离职了以后,又去IDG学投资,升华了一下自己的下一个七年。

陆陆续续新东方出来创业的人,有200多个。俞敏洪也认可这个说法,他说在新东方工作过的人里,有200多位后来都做出了不错的公司。

但与其说是新东方培养了他们的创业精神,不如说,这些个性张扬的人们本来就不是抱着安分打工的心态来到的新东方。

新东方上市以后,越来越规模化的管理和制度,已经不容许太多的个人主义夹杂其中。

2007年以后,新东方开始重视自己的人力资源,内部设立了总裁培训班、校长培训计划、成熟老师培训班,一些业务都要走流程,每个高管都要合理管理,这里不需要太多的个性,需要的是效率——上课的效率、营收的效率。

如果新东方里有人讲话口气变得傲慢、严厉,俞敏洪会不满,他觉得对任何人都必须是客气公平的说话,“对任何人飞扬跋扈的那种态度立刻就要制止。”新东方已经不需要和业务无关的个性来招揽吸引学生。

2007年,苹果推出了iPhone。2008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突破六亿,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2009年,李开复回国办了创新工场,把“天使基金 孵化器”这一套搬到中国。紧接着微博和微信诞生,移动互联网全民创业的时代就这么到来了。

新东方人的离职潮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开始的,从2006年开始一直到2012年,新东方的高管都走了一大半。“移动互联网创业的人里面,每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跟新东方有关。”一个教育行业的人戏称。

再后来,没有人关注新东方本身还在做哪些课程。整个在线教育行业的春天来了,2013年,新开办的教育网站曾以日均2.6家的速度诞生。英语培训的霸主,早就不是新东方。2017年,仅创办了四年的好未来,市值超越了创办了二十四年的新东方。

作为第一代中国合伙人创业的范本,新东方的时代算是过去了。

衣钵

新东方曾被人开玩笑地拿来和邪教做对比。因为他们有很多“相似点”。

有“红宝书”作为固定教义、有一个精神偶像“俞敏洪”、有严密的组织和固定活动时间、导致人精神恍惚只会背红宝书、人群发展迅速、很难规劝放弃、首脑人物大敛钱财。

俞敏洪曾在演讲里提到自己很喜欢《人类简史》的一句话,“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口才、演讲和煽动能力是新东方带给这些创业者们远超于英语能力的技能。

李笑来后来在博客里写,这是他学到的最重要的能力,而英语能力只是这个职业的基础能力。仰仗着演讲才能,“半路出家”的李笑来才能够拼得过其他科班出身的高手。

马薇薇回顾做新东方讲师的这段经历,“这个职业训练看起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商业训练,可它支撑了世界上大多数产业的运作。”

有意思的是,你把“邪教新东方”和罗永浩、李笑来一对比,似乎也对得上号。通过《我的奋斗》、《和时间做朋友》,他们俩人都得到了自己的一众信徒,并跟随自己多年。

你要劝一个锤粉不要用锤子手机了,对方就认定你是锤黑然后拉黑你。

聪明的罗振宇发现了这个规律,搞了《罗辑思维》,弄了得到搞知识付费,每年进行跨年演讲,赚的盆满钵满。

2009年,马薇薇从新东方离职以后,去了《奇葩说》做辩论,和马东一起搞了米未传媒,做起了语言节目的内容付费。”

李丰把口才用在了其他地方。IDG合伙人章苏阳评价李丰,批评一个项目一针见血,说到体无完肤。自己创办锋瑞以后,冲锋陷阵,说服一些人跳出公司出来创业。

当然,煽动能力用多了,稍有不慎也容易招来反噬。

罗永浩为了让公司赚钱活下去,发布了一款长得像iPhone的手机,违背了他过去的一系列豪言。结果被一堆粉丝质疑锤子忘了自己的初心,老罗变成了一个黑心商人。

李丰也有人骂,说他只会给自己个人做包装,吹的比投的好。

最惨的是李笑来,不知道怎么证明自己不是个骗子。录音事件把他又一次推到舆论漩涡,大家说他是个割韭菜的庄家。

连教主俞敏洪看到了,都匆忙在微博发声明撇清关系,“现在不少网文把新东方和币圈联系起来,甚至直指新东方是中国韭菜收割机的蓝翔!”“但新东方和我本人从来没有买过任何XX币,也没有投资过任何币圈的公司。”

当然,俞敏洪自己也被人扒出糗事。当年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之前,俞敏洪极力否认这部电影跟自己还有新东方的关系。但后来电影大热,中国梦正能量爆棚。见风向突变,俞敏洪又跳出来承认这部电影确实是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蹭满热度,结果那年新东方报名人数创下新高。

口才好,善于向公众演讲,善于煽动情绪,这是新东方系创业者掌握的强大武器。

但《蜘蛛侠》里有句英文台词说得好“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意思是你能力越大,肩负的责任也就越大。众目睽睽之下,你说过的话和你真正在做的事如果出现了偏差,总会被吃瓜群众盯上。

煽动人的骗子,还是鼓舞人的英雄,不过一念之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