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在上世纪可是个稀罕人的宝贝,儿子结婚闺女出嫁那是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毕竟它是面子和地位的象征。

在今天看来自行车已经是可以轻而易举得到的,那你知道有人曾为得到一辆自行车用万斤粮食来换吗?或许听起来不可思议,事实上不但发生了,而且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常大。

19世纪60年代自行车出现

18世纪90年代法国人发明了一辆完全靠人力行走的木制自行车,到1842年苏格兰铁匠才发明了我们今天见到的第一辆脚踏自行车,工业革命之后自行车开始在欧洲大量生产销售,直到清朝同治七年(1862年)自行车第一次到达上海,但同治并不是第一个骑上自行车的中国人,而是他的堂兄弟光绪皇帝。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1)

光绪皇帝继位时年龄尚小,很多事情不能独立决断,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利的欲望,彰显自己的地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控了朝中大权。这就让光绪皇帝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架子,但这并没有阻止一些达官显贵去讨好他,从中谋取一些私利,知道光绪皇帝是孩子心性免不了贪玩,所以就拿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哄他开心,这其中就有刚进入中国的自行车。

据传,光绪皇帝对自行车甚是喜爱,甚至为了学好车,把祖辈几百年来都没觉得碍事的门槛锯掉了。

可见他也是不顾后果一心要学好自行车,但是慈禧太后却觉得这洋玩意儿有失皇帝的身份,不够稳重,并不是很愿意让他骑自行车,再加上后来光绪皇帝因为骑车时不慎摔倒,心里有了阴影,就再也没有碰过自行车了,不过这并没有阻碍皇室其他成员学车,也没有妨碍自行车在我国发展。尤其是处于被侵略状态的清政府,在完全没有自主权的情况下,致使列强看到自行车在中国 市场上的光明前景,大量向中国倾销。

民国时期自行车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自行车虽然还是属于奢侈品的行列,但是它已经开始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活跃起来了,我们纵观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看到所熟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已经频繁有了自行车的影子。但是这些自行车都有共同的特征——来自欧洲,被国人称为西洋货,时至今日,有很多地方还把自行车称呼为“洋车”

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而中华民族也开启了全面的抵抗,不过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深入,自行车大量倾销到中国境内,五花八门的外来自行车增多,人们的购买力并没有因此上升,因此又生出了新的产业——自行车租赁行。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2)

民国时期的自行车属于洋货,大部分价格比较昂贵,一般的农民阶层根本无法承担起一辆自行车的价格。

作家流沙河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一辆一百五十块大洋的自行车是一个壮年劳动力三年的工钱,是鲁迅笔下骆驼祥子不休不眠一年工钱的5倍。所以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购买一辆自行车是过于奢侈了。但是自行车又以节省时间和劳力的方式方便着人们的生活,所以花最便宜的钱用最贵的东西——租赁自行车也就成为了当时的流行。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3)

不过,在这一时期随着道路上自行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关于自行车的管理制度也随之产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自行车上的铃铛在这之前已经形成了,不过为了进一步规范自行车的使用,自行车也像现在的机动车一样加入了政府部门的管理范畴。

据相关史料记载,1928年后,北京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工作由市公用局管理,并规定“自行车要车件应求完备,车上应安置手铃,一车不准两人共乘,前后轮至少须装设一制动器,其制动力以能于车下坡时制止车之下行为标准,于日落后黎明前行驶,须于车前悬白光灯一盏,车后装置红色反光石一块。”

对于没有严格遵守相关交通条例的,街上的巡警发现之后可以对其进行罚款和拘留。这样严格的制度虽然苛刻但也彰显了政府对人们生命安全的负责。

新中国成立后造出第一辆自行车

新中国成立之后,加之20世纪40年代上海成立的自行车厂影响,人们意识到仰人鼻息的生活会让自己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失去主动权,所以卯足了劲要干出一番事业,创造出一辆完全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品牌。

但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并没有让人们的生活条件瞬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废待兴各方面都缺乏都不足,百姓的吃饭穿衣方面都不能得到充分保障,更何况是在自行车制造方面投入人力和财力了,但不改变就不可能翻身,所以面对面对材料不足,工艺不达标的艰难困境,负责研究自行车的技术人员一遍遍去改良去实践,最终生产出了一辆国产轻便飞快的自行车——飞鸽。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4)

飞鸽自行车集结了老一辈的心血和付出,记录了很多家庭成长的点滴故事,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精神。1950年天津自行车厂的工人奔着自行车制造而努力,对车轴进行了精度加工,减少了它自身的阻力,改变了以往笨重的样子,用起来既轻便又快,所以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也表达了人们对得来不易的和平的珍惜。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5)

20世纪50年代末,在政府的支持下,最先开辟通商口岸的上海合并了多家自行车小厂,最终组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凤凰牌自行车厂的前身),并于1970年研制出凤凰牌自行车,之后的一年,上海自行车厂开始投入生产永久牌自行车。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6)

永久牌和凤凰牌这两种类型的车子外观设计精细美观,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尤其是凤凰因为寓意美好,在永久走红后迅速占领了消费市场。有人为了买一辆凤凰自行车省吃俭用一年,甚至三年等,还有人为买永久自行车愿意用万斤粮食来换,足见它的重要性与风靡程度。

因此这其中的凤凰牌自行车也被当时的外媒称为:在中国买一辆自行车就像买一辆奔驰一样,难度确实有点大。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7)

青年婚礼的见证者

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是青年结婚时必须的标配,它在所有的嫁妆彩礼中占据的位置非常重要。

这一点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还是从我们今天看到的年代影视剧来说,自行车可是人们心中奢侈品的首选。

年轻男子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家里的长辈都会张罗着买一辆永久或者凤凰牌的自行车,一到迎娶新人时,男方就会骑着车把上戴着红花、车后载着新媳妇的自行车,轻快的从看热闹的人群经过。结婚本来就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这拉风的表现又会换来周围群众的一声赞叹,让一对新人倍有面子,这也是排场。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8)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这个时代都能买一辆自行车,毕竟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对于很多农民家庭来说需要付出一年左右的工钱了,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所以有结婚的青年买不起自行车,也会使用当时最常用的马车来接新娘回家,或者直接借一辆自行车装点一下,给自己和对象一个面子。

在这个物资短缺,生活水平不高,买东西需要凭票的年代,自行车票也并不是很容易得到,即使凑齐了自行车票也会因自行车供应紧张而买不到自行车,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很多人都有了艰难苦涩的回忆。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9)

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奶奶,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生活过得并不富裕,有时也会遇到吃了这顿为下一顿发愁的生活,所以父母在女孩们不到18周岁就开始操心嫁娶的事情,毕竟闺女出嫁之后,家里的口粮不但会有所节省,就连闺女的聘礼也可以维持一段生活。过惯了苦日子的奶奶并不想遵从父母的意思嫁给一个和自己家庭条件相平的人,所以总是会把目光放到家里有自行车人的身上,而漫长的等待之后,总算是碰到了符合条件的爷爷,不过结婚之后,奶奶才发现自行车是有,可为了买自行车,家里的家当算是全完了。

时至今日在回忆过往的生活,奶奶是感慨的但并不后悔,毕竟这辆自行车见证了他们的婚礼,也见证了他们生活的点滴。

万斤粮食换一辆自行车

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承包到户的形式鼓励人民加油干解决基本生活需求,这样的改革方式改变了人们吃大锅饭,有些人弄虚作假的的种植方式,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最先实行改革的安徽凤阳县的粮食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之后,这一成功的经营方式开始被更多的地方借鉴。1981年湖北省应城县借鉴这一成功的改革经验之后,很多生产大户在交了公粮之后还留有很多存量,这一点无疑说明人们在满足自己基本温饱问题之后,有了可支配的物资。

而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杨小运就是改革开放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农村改革的佼佼者之一。

1976年改革开放的前夕,年仅19岁的他成为了生产队的队长,担负起了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生活,完成国家任务的责任。

在改革开放40周年采访中,杨小运也回忆起了这一段经历:1979年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实行分产到组,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以前一年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并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所以又改变了生产的方式,实行分田到户,土地充分掌握在农民自己的手中,多劳多得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光是夏粮的产量就完成了国家的订购任务,家家都有余粮。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10)

杨小运家里当时有20多亩的耕地,除了上交的粮食以及留存的口粮种子等,还剩万斤粮食,他当时开玩笑和领导说:我再交万斤粮食,能不能给我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购买指标。

当时物资紧缺,很多东西都需要凭票购买,即使有钱也可能没有货,他自己都觉得买自行车是不可能的并没有当真。然而这样的一句话吸引了领导的注意力,引发了多家报刊的报道和关注,谁也没有想到,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杨小运,会为了一辆永久牌的自行车而用万斤粮食来交换。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11)

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领导也理解了农民的心理诉求,经过协商,最终决定多生产200辆自行车,给交万斤粮食的大户购买自行车的权力。一时之间,很多人加入了购买自行车的行列,而这一消费模式也很快增加了国库的粮食保有量。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经过技术人员多年努力自行车的外观设计和性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自行车的品牌也逐渐多了起来,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人们也不用再担心买不到自行车或者买不起自行车的问题了,至此自行车才真正成为大众的日常代步工具。

自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

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自行车开始多起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辆这样的代步工具,而我国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13)

自行车从最初的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到代替人力拖拉重量级的货物,再到无人问津,再到锻炼工具,再到竞技工具,也就用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而促使自行车发生重大改变的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发挥在那的作用,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必然的结果之一。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汽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自行车的印象,开始把汽车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但是交通工具的改变并没有阻止自行车的发展。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14)

进入21世纪之后,汽车等燃油工具的大量普及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多的不便,所以国家开始提倡绿色出行,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投放共享单车,不仅解决了环境和交通拥堵问题,也给工作繁忙的上班族一个锻炼身体体的机会,自行车也越来也成为大众交通工具,越来越成为为争光的竞技产品,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我国的运动员鲍珊菊就在自行车女子团体竞赛中获得冠军,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凤凰山地车历史(关于自行车的记忆)(15)

过去自行车是奢侈品,是高门大户才能得到的玩具,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触不可及的。不过今天随着自行车的不断发展,它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得到的产品,并且也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对于这些过去人们很珍贵的自行车,我们应该更加的珍惜而不是随意的践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