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

【修身】

修身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非常尊崇的信条。它以自我完善为前提,在可能的情况下,达到出世显身手的目的。实际上,修身就是要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之前给自己充足电。一切都准备好了,机会可能就不期而遇了。

可见,修身对于实现理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轼《问答录》中记载: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起游杭州寺院。苏东坡见大殿上观世音菩萨手持念珠,便问佛印观世音手持念珠有什么用,佛印随口答道:“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正想难为一下佛印,便问:“他本来就观音,自诵其号,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佛印不慌不忙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与其向别人寻求帮助,还不如自己好好提高修养,也许这更适用。

如何修身以实现理想?本节具体列举了一些内容,强调在修身过程中应该注意:经常自我反省,检查是否有的地方没做或没有做好,等等;寻找参照物,正如同照镜子一样,检验自己做得是否合适,是否有前进或提高的空间;注意一些忌讳事项,使自己在扮演的角色中起到应该起的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

【齐家】

齐家暨通过治理家庭,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进而实现平定天下的宏伟目标,是两千多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理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家庭观念与等级制度、宗法制度一道,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儒家“礼”的核心内容就是“正”,也就是“位置正”。家庭内部成员都处在该处的位置上,共同遵守道德规范,言行都恰当,既不错位也不越位,家庭秩序井然,自然就不会有矛盾发生。家庭如此,社会亦如此!社会秩序井然,天下安定。既然有利于统治者,那当然就会被重视。因此,儒家提倡的家庭内部的道德观念被提到很高的位置以引起重视。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成员各在其位,各尽其道。儒家通过这种礼法的约束,明确成员职能所在,为统治者开了一帖良药。

实际上这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联系的立足点,齐家都做不到,社会必然混乱不堪。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

【治国平天下】

人才,是各个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在冷兵器时代尤其如此。古代中国,也不例外。得到国家、得到天下,如此宏伟的理想,若没有称心如意的真才实学的人才辅助,根本不了能实现。

回顾历史,不乏这样那样的人才。他们或才思敏捷,或技艺高超,或胆识超人,等等。

那么治理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我们也注意到帝王等对于笼络人才的决心、野心,也注意到他们对人才求之若渴的心情。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私自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很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洋洋地说道:“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确实是这样,人才都归自己了,还愁天下不能为自己所有吗?

可是,即使是对于人才的取用,统治者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统治者注重德,有的则强调才而忽略其德之如何。从传统来看,注重才是事实,但统治者一般同时会将人才之“德”纳入考量范围。也正是这一主流导向,让知识分子在成长过程中特别强调自我在德行方面的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