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生校园生活的差别(在美高校园被排挤)(1)

本期关键词:歧视和自我认同

中美学生校园生活的差别(在美高校园被排挤)(2)

今天的主人公Michelle,曾经是上海公办初中的学霸,14岁只身前往美国读高中,在马萨诸塞州仅有13名华人的Berkshire school,Michelle不断努力,也遇到种种挑战:

她成功竞选学生组织的领导人,但作为“外来人士”被美国同学“歧视”、排挤。最终她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成功发出自己的声音。

她曾想摆脱“华人标签”,快速融入美国同学圈子;但渐渐长大时,她发现自我身份认同和自信心更加重要。为什么要逼着自己变成一个美国人呢?

Michelle的经历,也许您或您的孩子也曾遇到。但愿她的分享,可以为我们每个人打开一扇窗!

中美学生校园生活的差别(在美高校园被排挤)(3)

优秀的你,会在美国被歧视吗?

是的,有可能。

种族歧视问题在美国由来已久,一直没有完全解决。这两年,就曾出现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张贴歧视华人言论的公告、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宿舍楼的中文学生名牌被撕等事件,还曾有留学生因此抑郁自杀。

中美学生校园生活的差别(在美高校园被排挤)(4)

Michelle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从小跳漂亮的中国民族舞,谈优美的古典钢琴。

然而,这样出众的女孩在美国高中校园,却遇到种种挑战。

她竞选学生社团的领导,一路都很顺利,但获胜后开会时,她发现8个人里面有7个是美国人,只有她一个中国人。另外7个人,并不把她的意见当回事,甚至根本无视她在说话。

她第一次觉得自己被孤立了。该退出呢,还是去理论一番?

Michelle想到了去找学校的亚裔老师,询问他的意见。老师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情绪,当面沟通解决。Michelle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同学们沟通,没想到获得了进展。

她发现在美国,当你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被动的沉默和听话的时候,可以为自己获得一片天地。

中美学生校园生活的差别(在美高校园被排挤)(5)

遇到排挤,怎么办?

然而,仅仅发出声音并不够。

Michelle说,美国的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那些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同学,对中国文化有一些“固有印象”,比如亚洲人是沉默的、顺从的、缺乏创意的。

平时和美国同学们一起聊天并没什么问题,就好像以前去英美旅行,常常觉得那里的人很开朗、乐于助人、很友善。

但是一旦彼此产生了竞争关系,情况就变了!当你成了美国社会的一部分,还做的比你的美国同学好的时候,她们可能不能理解,无法接受。怎么能让一个亚洲人来改变格局呢?

在采访中,我们和Michelle探讨了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面对美国校园的“歧视”?

在海外,其实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排挤”,但有些事情背后真正的原因可能跟“种族”没有关系,而是因为,你和某些人成了竞争对手。

西方人比较直接,她想跟你竞争一件东西的时候,可能让从小客气委婉的你不舒服。而且,她们从小被教育人人平等,不大会因为你做了领导,就对你客气服从。相反,她们会质疑“凭什么是你”?甚至有些人会不断挑战你,证明“你是个弱智领导”,应该被换下去!

所以,当你被攻击时,首先要想明白,她们这样对你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你是中国人,还是因为你抢了她想要的位置?

她们也许攻击你的华人身份,但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你坐了她想坐的位置,出了她想出的风头,但她没找到其他什么可以攻击你的,只能拿你的身份说事儿。

当你明白背后的原因,不必太难过。毕竟,看上你位置的人只有少数。要知道,没有竞争和嫉妒是反人性的。这世界并不存在绝对友善的地方。

而真正的种族歧视也存在,却并不一定来自你的朋友和你在乎的人,而是更广大的社区。做好心理准备,看到世界的阴暗面,会更有底气去面对!

中美学生校园生活的差别(在美高校园被排挤)(6)

我是属于世界的中国人

“我要努力做个美国人!”

这是很多小留学生到了美国的“小目标”。她们并不是从此不爱国了,而是孤身一人,初到异国他乡,迫切的希望得到周围大环境的认同。害怕被孤立、被误解、被排挤。

有些家庭甚至发生亲子关系危机,孩子跟父母联系减少,有的把父母都拉黑了。父母会觉得很伤心,“为什么孩子到了美国就变了?距离果然影响亲子关系!”

实际上,真正影响亲子关系的,并不是距离,而是孩子内心的纠结。

中美学生校园生活的差别(在美高校园被排挤)(7)

当他们来到美国,发现自己的很多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跟周围的大环境不太一样,她会怀疑是不是自己有问题?为什么“我是这样的?“为什么学校最受欢迎的人跟我不一样?”

当她们怀疑自己时,同时会质疑原生家庭,质疑爸爸妈妈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是你们把我养成了这样,你们的意见对我现在的生活没有任何帮助;你们根本不了解美国,和你们多说话浪费了我的时间。”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这个阶段,请爸爸妈妈一定要冷静。孩子正在彷徨和纠结,她并不是不爱你们,而是她遇到了人生的一个坎,她在和自己的内心“打架”,需要时间自己寻找一条路。

懂事能干的Michelle也曾有过这样的阶段。为了避免歧视,她努力变得像一个美国人:不说中文,不跟中国同学混,尽量玩到白人圈儿里。

然而这种模糊的自我认同,让她觉得很难受。

“我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我变得跟美国人一样啊?” “我不认同一些事,难道只有美国同学的做法才是对的?”

一年之后,Michelle渐渐觉得没有必要。还不如学习别人好的东西,同时发扬自己的长处。

比如,她从小学的是中国民族舞。到了美国的高中,老师建议她尝试西方的现代舞。

中美学生校园生活的差别(在美高校园被排挤)(8)

Michelle接受老师的建议,突破舒适区,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她爱上了现代舞,看到了艺术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同时,她更加发现中国民族舞的独特性。在年底的晚会上面,她为美国的同学们跳了一只《孔雀舞》,据说迷倒一片。

中美学生校园生活的差别(在美高校园被排挤)(9)

现在的她,既有中国朋友,也有美国朋友,成了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人。

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很不容易,对父母也是不小的挑战。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身份认同”的困惑期,请爸爸妈妈们给她们一些时间。长辈的包容和支持,是陌生世界最温暖的爱;而争吵和干预,只会把亲情越推越远。

相信你的孩子!她的世界,在你我想象不到的明天。

往期精彩文章:

「盘点」美国留学需要哪些成绩?

遭遇种族歧视!这项规定禁止中国留学生参加大学选举

为什么美国学费这么贵,我依然选择去美国读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