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知道的人很多。这是指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是由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斗争中最重要的一次武装起义。战斗异常激烈,牺牲者达100多人,后来被收殓的烈士遗骸有72具,集中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在历史上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孙中山对这次起义评价很高:“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本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如此重要的战斗,使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闻名天下,名垂青史。但很多人不知道,在七十二烈士中,有一位湛江人,他就是庞雄,原籍为吴川上蒙村(今属湛江市坡头区)。七十二烈士的墓园“烈士就义表”石碑,刻着其姓名、生平和就义经过。吴川人庞雄,年仅21岁,职业军人,攻督署后,至四月初一英勇就义。
庞雄留下的唯一遗像
庞雄是湛江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用鲜血和生命唤醒民众,换来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功昭日月。
1890年庞雄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小时候聪明伶俐,博闻强记,读书成绩很好,尤其写得一手好字,受到乡亲们的赞赏。
16岁时,庞雄父亲去世,家里一下子贫困了,他曾辍学当过工人、店员。在工作之余,庞雄还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对清廷腐败无能,对外丧权辱国,对内专制残酷,感到十分不满。
怀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庞雄决定参军,19岁应募入伍,在广东新军当炮兵,“昕夕操练,不辞劳瘁”,不久,他被提升为下级军官。在军中,他接近革命党人,阅读革命书报,拥护孙中山的共和思想,于1909年冬,加入同盟会。
1910年,庞雄参加广州新军起义,英勇杀敌,失败后,他为了躲避清廷追捕,潜走香港,后又东渡日本。经过南洋各地时,庞雄写文稿宣传革命,在华侨中发展组织。
后来庞雄回国,本来他计划在吴川梅菉开药店作掩护,建立高雷廉琼联络机关,因为资金不足未实施。同年11月,他再赴日本,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为筹集革命经费,日夜奔劳。
上蒙村庞雄纪念馆中的烈士简介
1911年初,革命党人黄兴遵照孙中山指示,密谋策划广州起义。庞雄回到香港,协助黄兴做起义准备工作,负责统筹部秘书。因革命党人大多是外省人,不懂粤语,庞雄就当翻译。农历三月,庞雄到了广州,马上投入紧张的前期起义工作。
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起义爆发。庞雄本是文书及翻译,不用参战,但他救国救民心切,主动请缨,加入先锋队,随敢死队员攻打两广督署,勇不可挡。他左肋受伤,不下火线,越战越勇,击毙清兵数名,因弹尽无援,起义失败。
四月初一,庞雄不幸被捕,清水师提督李准看他是个人才,企图诱其投降,被庞雄义正言辞当场痛骂一顿。审讯中,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厉声怒斥清吏,“吾视死如归,立志已久,只恨一死未足以尽责!”
临刑前,庞雄坦然无惧,慷慨就义。1928年,国民政府追认庞雄为陆军团长。
位于湛江市坡头区上蒙村的庞雄烈士纪念馆
庞雄殉难时,年仅21岁,未婚,由于他在外乡多年,家乡也没留什么遗物,照片也没有一张。后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清宫档案中发现庞雄照片,并出版在《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中,这才成为了庞雄唯一的照片。
我们近日来到坡头区的上蒙村,看到“庞雄烈士纪念馆”中,挂着这张遗像,供后人参观景仰。我们也看到,虽然庞雄为推翻满清做出了重要贡献,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在民间却知名度很小,甚至很多湛江人都不知道这位英雄,实在遗憾。
而上蒙村的这座纪念馆也比较简陋,是由村里的旧祠堂改造而成,据说正在申请区文物保护单位,还未最终批下来。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唯一湛江人——庞雄的纪念馆,将其改建扩建,成为当地的人文景点,为湛江增光添彩。(本文获湛江民间历史学家骆国和老师原创授权)
破旧的纪念馆是村里的旧祠堂
民俗历史,风土人情,美食特产,欢迎关注“湛江纵横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