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领头的卡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俄国油画人物作品欣赏?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俄国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俄罗斯经典油画系列)

俄国油画人物作品欣赏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领头的卡宁

卡宁身旁助手

拉利卡

要点导读:

1. 脱掉“怜悯的外衣”,才能真正地看到民众的内核。我们的观感总是被贫穷,怜悯所冲击,但列宾自己却说,他只是如实的反映了每个主人公和平凡俄罗斯大众的内在性格,去寻找美,并没有关心所谓的社会地位与日常贫苦生活。(这让我想起了电影《二十二》导演的一段话,这部电影并不是去可怜慰安妇,而只是如实反映她们自己,与列宾观点异曲同工,住:导演这句话这并非原句,只是作者转译理解)

2.为了画这幅画,1870年列宾亲自去伏尔加河畔,深入当地纤夫的生活住所,画中的主人公纤夫们都是列宾在真实的访查生活中遇见的人,在草稿中也留下了一些主人公的姓名,例如,打头的失业神父-卡宁(Канин),中间最年轻孩子-拉利卡(Ларька)

3. 细节处的真功夫,纤夫的面部表情,右脚向前,左脚向后的统一步伐,以及他们所拉船的桅杆上的俄罗斯国旗颜色被颠倒(正常是白蓝红,但画中是红蓝白),远方轰隆的汽船,浅滩堤坝上的废弃鱼篓等等,这些细节令人玩味,却又细致到融入进观感却不易察觉;

4. 只有真正热爱俄罗斯大众的艺术家,文学家才会真正领会这种普通俄罗斯大众的内在美,陀思妥耶夫斯基,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都不吝对列宾的赞美之词,但这幅画却不被皇家艺术学校的高层以及高官赏识;

5. 最终买下这幅画的是亚历山大二世的第三个儿子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大洛维奇所买去,成为俄罗斯皇室的收藏品;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我们谈起俄罗斯油画艺术,谈起列宾时,总能脱口而出的名字。一幅画因为被大众所熟知,很难说出新意,但也正是被大家所熟知,也就会形成很多固有的想当然的偏差,今天的画家与油画的故事就从理所当然的偏差说起。

画家与油画的故事:

当我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被纤夫贫苦的生活,虽然肮脏但又极具特色的面部表情以及身体语言所震感,不禁感慨,列宾真实匠心独运,用这种贫苦来反映当时社会压迫,沙皇统治腐朽等等。这是我们典型的思路,好,却也不好,好的是唤起了我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怜悯,坏的是让我们忽视了列宾真正表达并非唤起我们的同情,而是让我们去发现贫苦大众内在与外在的美。

正如列宾在自己的回忆录《如烟往事》中写道:“应该开诚布公的说,我完全没有去反映他们生活里的问题以及他们纤夫与雇主所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与合约。我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只是为了让我的作品更加的严谨,说真的,我甚至忘记了他们讲述的与雇主之间的细节琐事。我并没有去关心这个,我只是随着他们一起走,亲身经历,这就是《故事》,这就是《作品》,建立在他们形象上的故事和作品,上帝啊,他们长时间的带着破布一样的头巾,但最主要的是他们脸上的色彩!”

列宾在开始创作这幅画的时候还是皇家美术学院的29岁学生,最初对纤夫产生兴趣也缘于他和同伴一起去涅瓦河畔写生(1868),被纤夫破烂的衣服,黝黑的皮肤,以及他们劳作时巨大的能量所震撼,随后在1870年时便前往伏尔加河流域写生,体验纤夫的生活,在那里也结识了真实的纤夫,并把他们的性格与内在如实地反映在了画中。

画中故事:

画中总共描绘了11位纤夫的形象,最夺人眼球的无疑是领头的三位和画面最中间的年轻小伙。位于领头部位,裹着灰色头巾,满脸络腮胡子的老者,他在现实中名叫卡宁(Канин),是一位被开除教职的神父。

列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卡宁的脸让我感到兴奋,没有比卡宁更适合做我这幅画主人公的纤夫了... 他带有一种东方的古典的些许特点,看他的眼睛,多么深邃的眼神,眉毛,额头,略带攻击性,宽广智慧的额头”。卡宁无疑是这队纤夫人马的头领,而他身旁的两位帮手,一位同样带有年纪的老者,头部略带倾斜,似乎是在观察队伍的行进情况,步伐是否统一,卡宁的另一侧则是身体倾斜更重的中年人,带有敌意的眼神,如野兽一般的严峻表情,但都如同左右护法完美的与领头的卡宁而呼应。与之相反的是画幅中间年轻小伙的形象,名叫拉利卡(Ларька),与其他面色黝黑的纤夫相比,拉利卡脸色红润白净,不安的左右张望,充满了少年般的纯真与对生活的不解,虽然浮躁,但也仿佛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与激情。其余的纤夫也是各有特色,形态各异。

除纤夫之外,还有几个有意思的点,首先是纤夫所拉的船桅杆上有一面国旗,国旗的颜色却不对,正常应该是从上至下白-蓝-红,而画中所描绘的正好相反,成了红-蓝-白,笔者并没有找到列宾自己的解释,据笔者自己来看,纤夫拉着的帆船,就像是俄罗斯民众在沉重的拖着这个国家,船上所谓的船长虽有掌舵之责却并不是拖动船前行的主力,反转的国旗似是风吹所致,其实不论是国家政权如何随风偏转,拉着这个国家前进的都是普通群众。

除此之外,面对画作,画幅右侧一辆冒着烟的轮船正在远去,工业革命的冲击下,这些纤夫也将会失去自己的工作,变的前途未卜,未来又会走向何处呢?

油画和那个时代的故事

艺术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就像一座桥梁,带着伟大画家的思想,带着他们的迷茫,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穿越百年与我们相遇,就像是一座连接两个遥远时空的通道,站在现在看过去,或是收到启迪,或是享受愉悦,但过去的人总会有些不幸,一个人的伟大需要后人来评定,相对应的,愚昧也只能让后人嘲笑。

就像这幅画刚刚向大众展示时,那些如今被嘲笑抨击这幅画的皇家美院的教授们,列宾的纤夫形象与他们所秉持的艺术应该是宗教性的理念相冲突,一位名叫费多尔.布鲁尼的院士就称这些纤夫是“是对艺术的极大侮辱”。

画作面世之后,被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第三个儿子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大洛维奇大公所购买。后来在维也纳参加展览时,一位政府的高官并不知道此画已被皇室收藏,出口嘲讽列宾,只有傻大款才会去买这些满是醉鬼,乡巴佬的画作。

时至今日,那些批评都成了笑柄,而伟大的头脑之间的相互赞赏却成了美谈,就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克拉姆斯柯依就不吝赞美之词,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没有理由不去爱上他们,爱上这些生活无保障的人,无法安然的离开,无法不去想,…这群纤夫常常走入我的梦境,15年后也清晰可见”, “纤夫,真实的纤夫,无法用更多词汇,他们没有一个在向观众嘶喊-快看,我多么不幸,你们欠我们多少!”

后记:

从查取资料,到文章落笔,一般都会需要两天的时候,有时候我在想,写的这些文章似乎无关紧要,究竟能对我的生活产生多少影响,会对他人有多少助益,会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也会有时松动的决心。但似乎更多的是让自己忙碌着多了解一些,看事情通透一些,待人也能宽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