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巨宏学写一件事之前,要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记的事情很多观察的过程就是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获得具体材料的过程观察的对象主要是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与人和事有关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除了直接经历的生活外,我们还可以从读书、看报、听广播、看影视中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将这些所见所闻的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一种积累形式,长期积累,不但可以使自己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可以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平时多读一些叙事性短篇,特别是名家名篇学习别人作品中的长处,诸如语言、结构、写作技巧等平时多练笔,可以有意思地模仿别人作品的结构和技法,当然,不能抄袭文章内容动笔前,先打腹稿,进行整体构思,然后列出写作提纲,将选好的材料加入提纲之中最后根据提纲打草稿,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老师教我们做一件小事作文?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老师教我们做一件小事作文(张校长教你学写记一件事2)

老师教我们做一件小事作文

张巨宏

学写一件事之前,要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记的事情很多。观察的过程就是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获得具体材料的过程。观察的对象主要是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与人和事有关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除了直接经历的生活外,我们还可以从读书、看报、听广播、看影视中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将这些所见所闻的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一种积累形式,长期积累,不但可以使自己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可以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平时多读一些叙事性短篇,特别是名家名篇。学习别人作品中的长处,诸如语言、结构、写作技巧等。平时多练笔,可以有意思地模仿别人作品的结构和技法,当然,不能抄袭文章内容。动笔前,先打腹稿,进行整体构思,然后列出写作提纲,将选好的材料加入提纲之中。最后根据提纲打草稿。

下面这几篇文章或许会给你一些启示。

[例文一]

学当小保姆

许玉清

暑假的一天,姨姐有急事要远行,问我能不能为她照顾两周岁的欣欣。我闲着没事,便一口答应,心想带小孩子还不容易。

事非经过不知难,实际的情况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欣欣实在太顽皮:踢球差点打翻“地主爷爷”(指“痰盂”);吃蛋糕变“小丑”;学画画四处乱涂;撕碎纸片撒“雪花”……。更可怕的是,趁我不注意时,从床上爬到窗户上,还要往外爬。“欣欣,乖,落来啦(粤语:下来吧。)!”我吓得一身冷汗,急得叫了起来。“落来啦,落来啦!”欣欣眯着眼睛笑着学我说的话。我急,她却乐。真拿她没办法。

好不容易骗得她下来,她又嚷着要拉屎。急得我抱着她从三楼冲到一楼的厕所,汗流满面,而她却嘻嘻地摇头说:“屙不出(拉不出)。”我一肚子气,索性不理她。

不一会儿,她又说要拉屎,小脸憋得通红。我以为她又嚷着玩,没有理睬她。没料到她真拉了。满地板都是,裤子全湿了。我手忙脚乱地收拾,她却高兴得又跑又跳。我真想打她一顿,可又举不起手掌。面对可气又可爱的小欣欣,我竞束手无策。唉!没想到带小孩竟这么难。

眼看她一刻不停地乱爬乱跑,随时都会闯祸,我只好使出“杀手锏”吓唬她:“啊!狼妈妈来啦!狼妈妈来吃小孩啦!”边装模作样地怪叫,边装出恐惧的样子。欣欣这才吓住了,忙扑到我身上,一动也不敢动了。这才叫她安静了一会儿。

吵吵闹闹,终于过了一个难熬的上午,吃完饭,欣欣就睡着了。趁她熟睡时,我思考着下午的对策。看来,用“哄”、“吓”、“打”的办法带小孩,是当不好“小保姆”的。能不能仿效幼儿园的老师,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进行教育诱导呢?

“呵——”欣欣打个呵欠,醒了。一起床,我就问:“欣欣,喜欢听故事吗?”“喜欢!”她催着我讲。于是,我就讲了一个《三个和尚》的故事,欣欣瞪大眼睛,听得入了神。

我又教她唱儿歌、跳舞,还给她背上书包,戴上红领巾“上学去”,教她学讲英语,一个下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欣欣玩得很高兴,一次也没胡闹过。我的诱导生效了!

我终于成功地当了一天“小保姆”,当姨姐来领欣欣时,欣欣表演了我教她的小节目,还说:“清姐姐真好,明天我还要来。bye-bye!”我亲吻着小欣欣,心里乐得开了花。

感悟:

稚气未脱的“我”,面对一个淘气可爱的小娃娃,怎样度过一天?小作者从实践体验中生发感想,顺序写来,形象、真实、可信。带孩子——想来极容易的事做起来竟这么难。“我”,从上午的手足无措到下午的动脑筋相机诱导获得成功,谁说只是学会了带娃娃?分明是对“我”的一次智力和能力的检测。

本文小作者是按时间和事情发生的顺序如实写来。同样的题材,还可以不按时间顺序,而把可写的素材捏合起来,围绕某个中心经提炼后加以记叙表达。试试看,是否也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例文二]

一把折扇的故事

袁 琳

六年级毕业班的节奏就是那么紧张,刚七点,同学们都提前来到学校,温习功课。忽然,一股浓郁的香气向我袭来。原来是李燕——我的同位在扇扇子。我习惯地向她一笑,又埋入书本。她拉拉我,悄声地说:“我父亲从威尼斯回来,给我买了一把香扇,很贵呀!你可别对别人说呀!”我点点头,一会儿,她又把这话告诉许多朋友。其实,她早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事呢!

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她所希望的。下午晚自习老师走后,班里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围在李燕身边,七嘴八舌地说:“快把那洋扇子给我看看!”“也给我瞧瞧!”李燕神气地拿出扇子。“刷”地打开,放在桌子上。这的确是一把好扇子。我不禁从心底赞叹。几十瓣组成折扇的软木上却雕满花草和图画。把这几十幅图画连起来,不正是一个童话故事吗?多么精致,多么小巧。

同学们赞不绝口,“呀,真漂亮!”周乐英目不转睛地看着折扇,像要把这扇子记一辈子。吴刚志羡慕地说:“不愧是外国货。多漂亮,多珍奇!”

称赞的话接踵而来。“真香!”徐志强贪婪地闻着那香气。“就是嘛!”大家附和着又一句一句夸上了。

“那当然了!”李燕自豪地说,“在威尼斯,到处都卖这种扇子,可贵了!”

“能给我仔细看看吗?”祁尚请求着。李燕犹豫了一下,然后,慷慨大方地说:“小心些,给你!”祁尚仔细地翻来覆去地看。忽然,她发现了什么,饶有兴趣地念:“出口产品Made in China. Suzhou.”(中国苏州制造)同学们先是惊讶,继而哈哈大笑,李燕一把夺过扇子,扇柄上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映入眼帘,看完,拿起书包夺门而去,大家也一哄而散。

教室里只有我了。我想着这一把折扇,不禁思潮翻滚:一把中国折扇,飘洋过海,又回归故土,被视为“洋货”,一下身价百倍,受人青睐。为什么人们这么羡慕外国呢?

感悟:

一把折扇的故事,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文章叙事完整,六要素齐备,按顺序娓娓道来,却又不是在记“流水帐”。文章始终围绕中心,抓住事件的重要环节进行叙述,很好地突出了中心。最后的议论,揭示了主题,是画龙点睛之笔。这种写法,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例文三]

书,静静地躺着……

王浏晨

偶然,在阁楼上意外地发现了那套找不到也不敢找的书。我惊诧了,喜悦与悲哀一起涌来。我低头看了一眼那套书,书已很旧了,在一个阴暗而又潮湿的角落里静静地躺着。

初三时,瞒着父母用几个月攒下的零花钱去书店购了一套《六个梦》。回家后为了以防万一还将它藏到了床底下……。

不久后的一天,在教室里与同学聊天,恰好谈起了琼瑶的小说。“她写的看来看去都是一个调,都腻了。”一位同学这样说。“不,我并不这样认为。”我立刻提出反对意见:“那套《六个梦》就不是这样。虽然讲的都是民国初年的事,但有的是需要对爱作出选择;有的是需要冲破封建的枷锁。爱原本就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亚当和夏娃在……”话还未说完,同学的脸色都倏地一变,我这才意识到班主任已经早已站在身边。

于是又得大作自我批评;于是又得在班里当着众多同学的面宣读检讨书;于是又得边听那段真的听腻了的“陈腔滥调”边点头称是;于是这才意识到在学校里忌讳在谈话中谈到这个“爱”字……

这次是抓住了真凭实据,自当严惩不贷。结论是“散播不健康思想”,结果是“叫你家长来,不来你别上课”。

那套书自是毫无疑问地被父母没收了,且我一直不知他们如何处理。每当我向父母提起,他们总是说看书要如交友般谨慎,况且现在当以学业为重,此类书籍还是不看为妙云云。因此我提及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因而它还是散乱地躺在这个阴暗潮湿的角落里。

又低头看了一眼那套书:有的扉页已残缺;有的上面积满了灰尘;有的已因潮湿而变得肿胀不堪。

我想将它们取出,跟其他书籍放在一起。但手刚触及,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又缩了回来。

书,静静地躺着;人,痴痴地望着。

“唉”!我轻轻叹了一口气——是叹惜。

再次低头看了一眼那套书,回身取了一只塑料借袋,小心地将书装进去,又轻轻地放回原处。突然又意识到了什么将它们往高处不滴雨的地方挪了挪,还在上面覆上了一张报纸。

书,还是静静地躺着;人依然痴痴地望着。

“唉”!我又轻轻叹了一口气——是无奈。

感悟:

怎样对待课外阅读,这一个严肃的问题,在作者的笔下对于课外书写得那样委婉缠绵,也许正是因为读了琼瑶小说的缘故吧!到底该怎么办?似乎理不清,说不明。家长、老师、学生也许都有自己的答案。沟通一下吧,结论就会水落石出。

[例文四]

读报引起的回忆

赵士诚

作业已经完成了。吃过晚饭,我顺手拿来一张当天的晚报,突然,读到一篇题为《看病先须“看”医生,没有“红包”遭“冷眼”》的文章。文章的大意是:台湾大学医学院内盛行收红包,部分医师视病人是否送足红包而决定采取何种医疗措施。

“彻头彻尾的‘势利眼’!”我自言自语地骂了一句。医生,这是何等崇高的称呼!当病人怀着生的渴望,将生命托付给医生时,他是多么希冀医生能伸出一双温暖的手,然而换来的竟是一张“冷脸”!多么令人心悸!

但是,那样的事情毕竟发生在海的那一边。在海的这一边,同为医生,却少了许多“势利”和“冷眼”。我家是有过一次亲历的——

四年前,爷爷年逾七旬了,身体一向不好,可他还是每天坚持去公园锻炼。有一天,爷爷被一辆摩托车撞了昏倒在地,先被热心肠的过路人送往村医院,后来又转送华侨医院。我们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在当天晚上去广州探望住院的爷爷。

到了广州,我们才知道爷爷脑溢血,必须尽快动手术,可又怕爷爷人老体衰受不了。经过近一天的考虑,院方决定让一位脑外科的教授亲自主刀。我们这才放下心来,爸爸代表家属在手术单上签字。

大约过了半小时,只见一位头发稀疏的老医生急匆匆地赶到了病房,一边走一边穿着白大褂,一边不停地问身旁的护士:“病人现在怎么样?血压多少?心律正常吗?几岁?”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这位可敬的教授自己也在患病,而且正在休养中,是医院为了抢救爷爷派专车把教授接来的。

此时,爸爸也说不出感激的话,只是恳求教授:“一定要救救老人,钱再多我们花!”教授似乎没有听见爸爸的话,转身对护士说:“准备手术!”

很快,两位护士把仍在昏迷中的爷爷推进了手术室,关上了门,随后手术室门外的灯亮了。我们守在手术室门口,坐立不安,焦急地踱来踱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心里的石头却越来越重了,我想:动手术排除脑内积血,必须凿开头骨,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可如果不动手术不出几天,爷爷就会因脑积血过多而死亡。

后来我才知道,按理,家属应该先办理住院手续,支付手术费和其他费用。可是,由于一心只想到爷爷的病,爸爸、妈妈和我仍然坐在手术室门外,静静地不说话,谁也没有想到过去付钱,而同样的,医院里谁也没来催我们去付钱。

秒针缓慢地转动着,我仿佛听见了手术室那清脆的金属械碰击的声音,仿佛看见了教授那额头上渗出的颗颗晶莹的汗珠。

过了不知多长时间,忽然乳白色的手术门悄然无声地推开了,里面走出了身穿手术服的教授,他那略显疲惫的神色掩饰不住喜悦,爸爸快步迎上前去,还没开口,教授先激动地说:“手术成功了!”这时,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多了。

这是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幕。虽然已经过去四年多了,每当想起这一幕,我的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爷爷的得救,是医院的先进的医疗设施吗,是的!是教授的精湛的外科手术吗,是的!是白衣天使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吗,更是的。

感悟:

由读报引出一件往事的回忆,由“势利眼”衬出“白衣天使”的崇高;对比手法的运用和篇末简洁的议论,自然地完成了本文的主题。

回忆性记叙文,大多是睹物忆旧,触景思故。由一条新闻报道而忆及一件亲历的往事,由现实自然地转入过去。这种写法,少了一点矫情,多了一点自然,很值得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