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极简史 | 说不尽的“压岁钱”
又是一年春节到。
古有俗语“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春节想必是每个孩子一年中最期待的节日了。除了有新衣服、好吃的、好玩的,还能收红包。
在儿时的记忆里,压岁钱是整个春节假期的重头戏。春节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祝福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健康成长。在我国,这一习俗由来已久,那么,压岁钱是怎么来的,古代的压岁钱是什么样子呢?
路雪 摄
压岁钱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名叫“祟”,每逢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便会吓得哭起来,随后就开始发烧、讲呓语。几天后热病退去,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
一次除夕夜,有一对夫妇用红线串了八枚铜钱让孩子玩。孩子玩累后把铜钱随手放到枕边睡着了。因为害怕“祟”夜里会来,夫妇俩不敢合眼,点着灯火坐在床边守着。
果然,半夜时分,“祟”溜了进来。正当它想把手伸向孩子时,放在孩子枕边的那串铜钱突然发出了道道闪光,把“祟”吓走了。
此后人们开始在除夕夜用红线串上八枚铜钱置于小儿枕边,这就是“压祟钱”。在这里,“压”具有压制邪祟的涵义。后来,“压祟钱”也慢慢地变成了现在所说的“压岁钱”。
历史中的压岁钱
压岁钱最开始并不是真的货币,而是造型别致、寓意吉祥的“花钱”。
“亥生”生肖花钱
压岁钱的源头,一般认为是西汉的“压胜钱”,或称厌(读音同压)胜钱。这种钱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饰物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正面大多铸有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 “天下太平” “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到唐代时,在春节这一天,皇家宫廷流行着相互赠送压岁钱的习俗,因唐朝的春节是在立春日,所以当时称这种习俗为春日散钱。在民间,当时也流行着长辈为新生儿发散“洗儿钱”的传统,为新生儿带去避邪康健的护身符。
唐朝的洗儿钱,外形比宋朝的压胜钱更像流通的钱币,而且正面的文字,也会使用类似“开元通宝” “顺元通宝”等流通货币上的文字。
宋代“龟鹤齐寿”花钱
宋元之后,春节被定为正月初一。春日散钱的习俗从宫里传到了民间,逐渐演变成了春节前后长辈为孩子们发放压岁钱的习俗。
在这个时期,压岁钱逐渐从单纯辟邪祈福的厌胜钱币变为流通货币。
关于当时压岁钱的样子,清代富察敦崇曾在《燕京岁时记》里这样描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由此可见,当时的压岁钱大都是成串编织在一起,并加入彩绳、丝带等元素,已经带有一定的装饰性。
清代 十二生肖背八卦花钱
明清时期,压岁钱风俗更加浓厚丰富。除了压岁钱,还延伸出了压岁盘、压岁果子等多种压岁形式。
进入民国后,铜元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每逢大年初一,长辈会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义“长命百岁”,作为给晚辈的压岁钱。殷实的人家还在红纸里包上一枚银元,象征着“财源茂盛” “一本万利”。用红纸包压岁钱也代表了人们期盼新的一年能够红红火火、喜事临门的心愿。
民国时期的货币路雪 摄
现在,钞票是主要的流通货币,人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儿孙,因为“联”与“连”谐音,寓意“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作为一种古老的节日传统与民间文化,压岁钱的习俗已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是家庭成员之间表达关爱与祝福的方式。如今的压岁钱已经和辟邪去灾没有太大的联系了,但其中所寄托的吉祥祝福、美好寓意是不变的。
来源:阿勒泰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