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讲“人人即佛”,意为每个人都“本自具足”,只是因为被三千红尘各种“障”所蒙蔽了“智慧”,而处于“无明”的痛苦之中。

佛法修心的意义在于:导引人们拨开迷雾见真章,找到离苦得乐的究竟法门,从而澄明自性里的佛性,最终达到“大自在”的极乐境界。

《妖猫传》就是这样一部娓娓阐释佛法的剧。

几个红尘众生的代表,通过各自不同的经历和觉悟,达到不同的生命境界,获得不同程度的苦乐体验。

这剧是一面镜子,里面可以照出任一众生,在从痛苦到达彼岸极乐这条漫漫长道上,各自所处的位置。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1)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一. 关于玄宗——三毒俱全俗之大俗

佛经讲:人有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剧中的玄宗皇帝,在凡尘中身份尊贵无比,形象光芒万丈,是人间的王,但实际上,他又是最无明,最痛苦,造业最深的那一个。

(1)皇权是遮蔽他慧眼最大的障

玄宗皇帝是一个噬权如命的封建帝王。尤其在他的晚年时代,非常膨胀。

他自诩是“宇宙之王,天真赤子,凌驾于一切之上”。

他沉湎于自己的“极乐之乐”,享受“驾驭一切的快乐”。

此种膨胀,在剧中的表现之一,是对“地位第二”杨贵妃的控制和驾驭。

所谓大唐盛世,所谓盛世宠妃,都不过是他的作品而已。

他把国家治理得强盛富饶,臣民幸福安康,四海升平,他拥有最美丽的女人和最完美的爱情。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熠熠生辉。他需要一些证明,来彰显巨大的成就。

于是他把她推上神坛,封她“大唐荣耀的象征”的人设标签,让她像仙女一样在空中翩翩起舞,让人们顶礼膜拜。这一切,他翻手可得,覆手可毁,让他极度满足,极度舒适。

当然,只有贵妃舞秋千必是不够的,那只不过是正餐前的甜点而已——他的文治武功,浩浩汤汤,岂是一则代言广告可以宣传清楚的?

于是他为她举办倾尽奢华的“极乐之宴”生日趴,花萼相辉,金玉呈祥,酒池肉林,鼓乐吹笙,让众臣民们在此肆饮狂欢,尽享人间极乐。

然而这一场壕气冲天、穷奢极欲的国宴,其实质不过是以贵妃之名,体现了他的大唐盛世,那才是他最极致的体面。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2)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2)他对贵妃造下极深的业

玄宗皇帝对贵妃有爱情吗?我想是有的。但如果参照物是他的大唐江山,那么这爱情,便不足道哉,甚至沦为玩物。

我们看看他对这个女人都做了什么。

① 他给她的屁股下面架起一堆熊熊烈火

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所谓“捧得越高摔得越惨”的道理,我们一介草民知道,他玄宗皇帝不可能不知道。

但他仍然这样逆天地做了。他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旺盛的欲望,把她捧上神坛,给她冠上“大唐荣耀的象征”的人设,假借为她过生日的名义,举办奢华颓靡的“极乐之宴”。

这一切,如果有人以为是杨贵妃个人值得这样的铺排,那就错了,值得这样大肆铺排的不是她,而是那盛世繁华的大唐江山。

只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顺势把她加上了熊熊的火炉。

他对她,何尝有一丝的怜悯恻隐之心?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3)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③ 他是杀死贵妃的刽子手

兵变伊始,皇帝就已经敏锐地看清了局势:贵妃生路已无,因为三军不会答应。但他不能赐贵妃死,因为他不能背负背叛爱情的罪名。

所以,他在第一时间和黄鹤密商:结果是,贵妃得死,但是得死的巧妙。所以他俩配合,为她演了一场戏“感人至深(恶心巴哈)的苦情”戏。

让她接受尸解大法,还假惺惺地为她践行。他说:

“玉环,我绝不会让黄鹤对你这么做。”

“玉环,我很想把我的头颅放在那个盘子上让高力士端出去。可那样,就违背了我们白头偕老的誓言。”

可实际上,践行的酒里,放了致命的蛊毒。

以致造成她在棺木里苏醒,最后在黑暗、恐惧和绝望中缓缓死去。

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却不过是——保全他的颜面,让她怀着对他的爱和重逢的喜悦去死。

他曾给过她极致的“爱”,但到最后却连坦率的勇气都没有。他“爱极了她”,却对她造下最深的业。

总结:如果说他的文治武功是人间功德的话,那么凌驾于这之上的其他,则便成了他的心魔。他贪恋于至高无上的皇权,痴迷于掌控一切的快感,并由此生出嗔恨之心,三毒俱全,成了阻碍他获得般若智慧最大的障。这一障,可能只缺个临门一脚,他过了则成佛,过不了便成魔。

皇帝在此剧中,代表的是无明众生之中,心魔最重的蒙昧者,还处在水深火热的红尘痛苦之中。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4)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二、关于贵妃——冷静自持有所勘破

贵妃堪称是此剧中最大的亮点。然而这个亮点,并非全因她惊艳四座的美貌,和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也因为她是此剧中难得的具有一定慧根,有所勘破的奇女子。

对于皇帝将她推上“大唐荣耀的象征”的人设神坛,她是坦然接受的。但同时,她荡秋千的身影又是那般的孤独和落寞。

他为她举办盛大的生日趴,她是欢喜的,并希望以此挥洒出她心中真正的大唐气象。但自始至终,她又是冷静而自持的。毫无一丝傲慢或者跋扈的表现,相反甚至几乎很少笑,常常一副忧郁的样子。

她对白龙惺惺相惜坦白自己的身世,以化解他的尴尬和愤怒,她是慈悲的。

她对李白的造次是宽容的,对他的才华是欣赏的。

她对阿部的爱坦然以待,她是有点通透的。

她在皇帝和安禄山同台秀的时候,可以冥冥中一眼望到自己悲惨的结局,她是聪慧的。

她在马嵬驿兵变时,明知皇帝给他的是一场死亡骗局,却仍坦然地接受了,她是纯真的。

显然的,把一场国难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一个女人的身上,是幼稚而可笑的,是那个男权社会对女性最大的恶意。

应该说,即使皇帝不给她那一场骗局,她也必会自请赴死以化解危局。

因为她深深的明白:

“我若随你走了,那下一个就是皇上。”

她是爱皇帝的。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爱。她的爱和他的爱全然不同。她没有能力为他带去世俗的利益,但可以为他去死。

总结:在这个意义上,贵妃比皇帝的觉悟,高了不知道几个段位。她已经达到了有所勘破的初阶境界。她虽然也有烦恼,但显然要轻解许多。

历史上的贵妃,曾有过短暂的在寺庙修行的经历,这也许是剧中对她如此设定的原因之一。在此剧中,她代表的是婆娑众生里,具有一定慧根的,有所了悟的那一部分。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5)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6)

忧郁,落寞,冷静,自持,高不胜寒

三、关于李白——清醒觉悟谪仙境界

不得不说,李白的表现分外惊艳。这惊艳,同样不在于他的才华,也不在于他的狂傲,而在于他对此剧的数次点睛之功,在于他的的觉悟。

当高力士请他写诗时,他故意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怼他:“我只为皇上脱靴。”

他回怼道:“娘娘说了,极乐之宴无有尊卑上下之分,我找个官大的一试,就试出是假的了。”

高力士让他写美人,他说:“没有美人。”

后来写了那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在杨贵妃向他致谢时,他却坦诚:“那首诗不是给你的。”

贵妃瞬间明了,并回他:“李白,大唐有你才是真的了不起!”

这就是聪明人之间的对话——言简意赅,不费劲儿。

这首诗的正确解释是:绝世美人不在人间,只在仙界。

在剧中,李白始终处于酒醉的状态,但实则,他才是少有的真正清醒之人。对权力,对世俗,他有着清醒的认识。

总结:李白其人,历史上本有“谪仙”的称号,这也许是剧中对他如此设定的原因。

在该剧中,他是代表可以识破幻象,基本可以看透世界本质的清明境界。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7)

酒仙诗仙,清明李白

四、关于空海、丹龙(惠果大师)、白龙和白居易

惠果大师(丹龙)和空海,在剧中一个是有道高僧,一个是佛弟子,对他的标准自应和凡人不同。

惠果大师,剧中引用的仍是历史上原型,他身为佛教高僧,国寺主持,修为自然是凡俗人等所难以了解的高深。在剧中,他数次化身街头摊贩,融入红尘市井,用幻术等启迪、点化世人。他是普度众生的现世佛,只可惜蒙昧的人们对他所传达的般若智慧,自是理解程度各不相同。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8)

上可居庙堂接受朝拜,下可在草莽点化众生。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9)

西安青龙寺惠果大师传法空海像

空海便是受他点拨的受益者之一。因为他的一路点拨,空海逐渐明白了幻术中也有真相的道理,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新阶段,并逐渐接近“无上密”的修行法门,为他以后修成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大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10)

空海求法青龙寺

在剧中,白龙的形象代表的是皇帝的对照面。白龙痴恋杨贵妃,期间为了救她的尸身,他舍弃了自己的肉身,寄灵魂于黑猫体内,执着地陪伴她的尸身三十年,并执着将仇恨记了几十年,最终一一报还。他的爱,是时间最美好的少年纯爱,美好、干净、纯粹。好在是,最终,他在挚友丹龙,也就是惠果大师的点化下,一朝顿悟。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他的形象写照。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11)

美好少年纯爱担当,一朝顿悟放下执着。

至于白居易,这里本无需提及,但他毕竟有主角光环,所以还是破费几笔吧。在红尘浊世、芸芸众生之中,他自有佛性不假,但是和李白的境界相比,则还有些距离,他还需要继续修行和悟道。

五、关于“极乐之宴”

《妖猫传》改编自日本日本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所谓“极乐之宴”,不过是一场“鬼宴”。既是“鬼宴”,自然都是妖魔鬼怪的盛宴,自然是一场虚幻。这也是盛宴中大量应用“鬼才”黄鹤的幻术表演的原因。

佛曰: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不只是无双美貌的贵妃,不只是“极乐之宴”,甚至是盛极一时的开元盛世,帝王之爱,权利、地位、荣耀等等,本质上都不过是历史的一个片段、生命的一场虚幻罢了。

正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有些事情,你当真了,就错了。你不当真了,就灵台清明而“自在”了。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12)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13)

从妖猫传看佛家三境(一部阐释佛法的剧)(14)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六、关于“无上密”

对于佛教秘籍,个人自是见识有限不便置喙。但我们不妨尝试从另外的角度观照理解。

佛法讲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是人痛苦的根源。

佛法又讲“苦、集、灭、道”四圣谛。个人理解为凡人修行、离苦得乐的指路明灯。

“苦”为上述八苦,“集”为寻得、看透痛苦的根源,“灭”为拨开迷雾见真章的不惑境界,和停止造业的觉悟等,从而脱离痛苦的清明境界,“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槃的“大自在”最高境界。

而“无上密”,也许便是此“道”的最高境界的对照吧。

如此观照剧中人物,可见皇帝无疑还处在最低阶的痛苦阶段毫无觉悟,贵妃、李白、空海、白龙等应分别是有所觉悟的“灭”的不等阶段,惠果大师自然是最高境界,至于白居易,他仍处于无明之中罢了。《妖猫传》的现实意义,大概就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