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1991年,徐克搭档李连杰,在关德兴最后一部“黄飞鸿”电影《勇者无惧》上映的十年后,重启“黄飞鸿”这个大IP。
由徐克设计,李连杰塑造的青年版黄飞鸿,一改以往版本老成持重的宗师形象,显得帅气、谦卑又富有活力,给人耳目一新。
最终这版《黄飞鸿》上映后以2967万港元的成绩,杀入当年票房前十。
其后的两部续集,《黄飞鸿2:男儿当自强》票房4040万港元;《黄飞鸿3:狮王争霸》票房2746万港元,成绩皆不俗。
随着这三部曲的成功,香港影坛纷纷跟风效仿。
于是从1991年到1993年,香港电影圈刮起了一阵黄飞鸿旋风,其中就有五位知名导演……
1、
说跟风,这其中最早抢占先机的,便是“天下第一指”袁和平(袁八爷)。
因八爷,动作设计闻名圈内,向来是众多名导演最愿意合作的对象。
他也得以参与到许多“原作”的电影制作中,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源,让他能拍出许多“原作”以外的“外传”和“孪生兄弟”。
譬如参于李连杰《太极张三丰》之后,他又捧出吴京拍了同样太极题材《功夫小子闯情关》;
参与《霍元甲(2006)》之后,他拍了相似度极高的《苏乞儿(2010)》;
参与《卧虎藏龙》之后,他拍了狗尾续貂的《卧虎藏龙:青冥宝剑》;
参与《叶问3》之后,他拍了《叶问外传:张天志》。
1992年因参与《黄飞鸿2:男儿当自强》的拍摄,他得以拿到徐克的剧本,拍了系列外传《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1993)》。
这部作品集结了甄子丹、于荣光、曾思敏、任世官、袁信义等众多打星,从故事到动作设计都可圈可点,最终却只拿到618万港元票房,惨败。
八爷不信邪,同年他集结李连杰的师兄王珏、师妹王秀萍、国家一级武术教练陈永霞、甄子丹和熊欣欣,拍出了《英雄豪杰苏乞儿》。
电影将黄飞鸿和苏乞儿放到了一起,还特意找到吴孟达来饰演苏乞儿的父亲苏关仁,王珏的黄飞鸿扮相也与李连杰版一般无二,可惜观众并不买账,最终票房也只有701万。
张鑫炎导演是李连杰的伯乐,两人合作过《少林寺》和《少林小子》。
看到李连杰凭借《黄飞鸿》大火,他也有意拍摄“黄飞鸿”电影,但李连杰是请不动了,于是找到了李连杰的师兄王群,拍了《黄飞鸿之男儿当报国》。
王群版的黄飞鸿也是照搬了李连杰的造型,还有郭秀云演的十三姨,直接照搬了李连杰版的角色。
计春华和邱建国的加盟保证了动作戏的质量,但情节转折生硬,人物动机缺乏逻辑,台词又很污,整体表现尴尬,上映后仅拿到48万港元票房。
那个时期钱嘉乐和林正英有过多次合作,其中就包括了《黄飞鸿系列之一代宗师》,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李钊。
片名很长,其实它也叫《少年黄飞鸿》,是讲黄飞鸿从功夫小子到一代宗师的成长故事。
和《铁马骝(1993)》不同的是,这部作品中钱嘉乐扮演的黄飞鸿就是中心人物,故事和动作戏都不错,但格局很小,影响也不大,票房惨败。
永高电影拍了《黄飞鸿之鬼脚七》,导演是午马,主演是元彪。
其实客观来说影片有点“挂羊头卖狗肉”,因为片中根本就没有出现黄飞鸿,讲的是“鬼脚七”刘七的故事。
起点一开始就放低了,观众自然不买账,好在故事还算不错,元彪又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最终收获761万港元,但依旧赔惨。
龙祥影业则思路较宽,力捧杜少津拍大手笔“晚清风云”三部曲,主角也不再是黄飞鸿,而是广东十虎中的铁桥三梁坤。
可惜故事没写好,又明显有模仿“黄飞鸿”系列之嫌,杜少津又缺乏号召力,上映后票房成绩惨不忍睹。
其中《白莲邪神》上映不到1周,仅拿到64万港元票房;《武状元铁桥三》拿到43万;《壮士断臂》更是只有17万。
别人都跟风,“跟风大师”罗维当然也不落人后,和洪金宝合力打造《一刀倾城》,虽讲的是大刀王五,却是黄飞鸿效仿之作,电影花了血本,却仅收198万港元票房。
罗维名下的万里电影,也因为这部电影负债累累,终于破产,罗维也从此告别电影圈。
2、
这些跟风作品或打着“黄飞鸿”旗号,或模仿其形,却都铩羽而归,原因有很多方面。
一是那些跟风电影从整体格局到故事情节上,都难以达到“黄飞鸿”系列的高度。
徐克让黄飞鸿这个传奇人物置身于晚清动荡不安的时代洪流中,不惜重金打造清末愚昧与落后的社会景象。
包容与学习,反思与奋进一直是电影的中心主题,这个起点就比同类型电影高出一大截。
二是李连杰塑造的黄飞鸿形象已经被普遍接受,观众很难再接纳另一个扮演者或模仿者。
如“黄飞鸿”系列的后两部《王者之风》和《龙城歼霸》主演换成了赵文卓,票房成绩便出现滑坡式缩水;
而王晶的《铁鸡斗蜈蚣》因为有李连杰,也拿到1818万港元票房;存片《龙行天下》打上“黄飞鸿”标签,还有810万港元收入,可见李连杰的巨大号召力。
三是电影作为艺术创作需要具备自身的特色,一味跟风只会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比如李力持也跟风拍了《黄飞鸿笑传》和《黄飞鸿对黄飞鸿》,却没有走功夫武侠路线,而是剑走偏锋,拍出恶搞版的黄飞鸿故事,结果两部作品都拿到了1000万以上票房(前者1980万港元,后者1056万港元),反而成为当年跟风作品最佳。
四是恶性竞争导致市场出现饱和。
特别是1993年出现了一个“黄飞鸿”电影高峰,众多新作题材撞衫,令观众产生逆反心理,成了影迷喉咙里咽不下的一根刺,反而影响了整体的票房成绩。
3、
因“黄飞鸿”系列电影带出的晚清功夫电影风潮,席卷整个香港电影市场,在1993年达至顶峰,其后也因为市场的原因渐渐归于平淡。
徐克的“黄飞鸿”也只拍到第5部作品便难以为继,此后他将没能拍出来的故事都投到荧屏上,拍出了电视剧《黄飞鸿新传》。
直到1997年,李连杰赴好莱坞发展之前为了完成心愿,和徐克重归于好,联合洪金宝拍出了《黄飞鸿之西域雄狮》。
电影拿到了惊人的3027万港元票房,进一步印证了只有“李连杰徐克”组合才能拍出卖座的“黄飞鸿”电影的定律。
然而90年代的“黄飞鸿”电影,却由这部作品划上了一个句号。
时至今日虽然这个IP仍被一再重启,却都是粗制滥造的作品,就算有赵文卓苦苦支撑,也已经难以达到以前的高度了。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热血丹心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