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诡异的一本书全书只有5页(这可能是最危险的一本书)(1)

作者萨曼·拉什迪和《撒旦诗篇》

在出版史上,从来没有一本书像《撒旦诗篇》,夺去那么多人命,引爆那么大的国际危机,有那么多颗炸弹,为了一本书,而被扔向书店。自从1988年,它在英国问世以后,所引发的“事件”从欧美、印度到日本,数百人在骚乱中丧生。其中有译者、出版者、烧书者,还有更多完全不相干的人。悬赏追杀作者的奖金被一再提高,竟然高达3百万美元。激进团体还坚称,追杀令依然有效,至今从未改口。

今天,《撒旦诗篇》已成为言论自由的代名词。不管是要讨论后冷战世界秩序、文明之冲突,还是要探讨回教基本教义派的兴起茁壮,都不能不提到《撒旦诗篇》。

在“911”事件之前,也只有《撒旦诗篇》事件,足以左右世人视听,从此主观认定,西方代表正义和理性,回教则等于恐怖主义。

对照本书的内容,这样的简单二分法真是讽刺至极。因为,本书所针砭的当代弊病之一,就是当我们遇到异文化时,往往出于无知,而加以妖魔化。

小说中的叙事者「我」不是别人,正是魔鬼。 被恐怖份子劫持的喷射客机在空中爆炸,全机无人生还,除了两个主角。他们是两名早已失去信仰的回教徒,活活掉到英国海滩,从此展开各自的魔幻之旅。

其中一位吉百列,时梦时醒,梦中的他是天使吉百列,也就是《古兰经》中传达神谕的天使。梦中接受他天启的,有一位是宣扬“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的先知,有一位是以信仰之名,号召暴力向西方宣战的宗教领袖,还有一位,是宣称可以分开阿拉伯海的少女。有一度,梦中的吉百列惊觉,从自己口中流泄出的,有些并非古兰真言,却是魔鬼篇。

最诡异的一本书全书只有5页(这可能是最危险的一本书)(2)

另一位主角萨拉丁,空难生还后即容貌大变,头上脚下长出羊角羊蹄,一如传说中的魔鬼模样。好不容易恢复人相,心中却已满怀仇恨。于是,他也说出连串的撒旦诗篇。

作者的笔法虚虚实实,写下这本诡趣横生的小说,以两名主角的蜕变与重生为主轴,探讨我们所处的后现代世界以及人类心灵的人性与魔性。

故事本身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在很多宗教中,被魔鬼引诱而无心犯错是一个时常出现的主题,连耶稣基督也不可幸免。但作为封印先知的默罕默德,是被伊斯兰教尊为”不可犯错的“,而因为他的所有启示都是直接从真主通过大天使吉卜利勒直接传授,也是”不可能错误的“,所以,”撒旦诗篇“实际上是在质疑伊斯兰教的最基本信念——如果默罕默德犯了这个错误,那么他的其他启示难道不会有假,如果真主任由魔鬼作乱,那么真主难道还是全知全能么?任何信教者在面对这类问题时,都会心智凌乱的。

最诡异的一本书全书只有5页(这可能是最危险的一本书)(3)

萨曼·拉什迪于1948年在印度出生,后在英国长大,现居住在纽约。他的小说代表作有:1981年获英国布克奖的《午夜的孩子》、1989年初出版并引起轩然大波的《撒旦诗篇》和1996年的《摩尔人最后的叹息》等。

1988年年初,作家萨曼·拉什迪正处于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他没有理由不感觉良好,这个出身于印度穆斯林家庭,成长于英国西方社会,毕业于剑桥的男子,已经成为了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午夜的孩子》获得了1981年布克奖,他的上一部作品《羞耻》成了国际畅销书。金钱,名誉,地位,外加一个新婚妻子,还有一部刚刚杀青的小说,能有的全有了。

最诡异的一本书全书只有5页(这可能是最危险的一本书)(4)

年轻时的拉什迪,在获奖的晚会上,还兴致勃勃地开起了“吐槽”模式,黑了一把印度政府和英国外交部,颇有如今的段子手之风。

然而1988年9月以后,情况急转直下。他的新作《撒旦诗篇》引爆了全世界穆斯林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和抗议集会,他本人也被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下达“伊斯兰教令”追杀,不得不被英国政府保护隐藏起来,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英国和伊朗因为他,中断了刚刚恢复的外交关系,德黑兰、纽约、伦敦和孟买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自由派穆斯林神职人员,日本译者被极端分子谋杀,数百人死于欧洲、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的骚乱中,直到今天,“杀死拉什迪”的呼声仍时不时回荡在穆斯林社会之中。

最诡异的一本书全书只有5页(这可能是最危险的一本书)(5)

今天的我们,很容易嗅出该事件所传达出的危险信号,毕竟近年来,西方和穆斯林世界在描写伊斯兰教和伊斯兰人物上冲突不断,从荷兰导演迪奥·梵·高因电影《屈服》被刺杀,到法国《查理周刊》因发表“先知漫画”而遭血洗,这些惨剧不过是变种版的”《撒旦诗篇》事件“。但在80年代末,群众对此事的关注度恐怕很难与后”911“的人们相提并论,因为仅仅就在追杀令发布几个月之后,柏林墙倒了,冷战结束了,全世界都沉浸在”自由民主胜利“的欢庆之中,没人还会注意一本书的命运和一个作家的生死。

最诡异的一本书全书只有5页(这可能是最危险的一本书)(6)

但如今再回过头来,所有的一切细节重新有了意义。和以上两起纯粹的恐怖袭击不同,”《撒旦诗篇》事件“中,事件双方都有了充分表达自己声音的机会,其思想交锋之频繁和激烈,远胜过单向度的恐怖仇杀。而事件跨度之深远,几乎可以串联起整个冷战结束至911时间前西方与穆斯林社会的关系史,因此更具有普遍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和反思两种文明的绝佳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