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群星(相亲相爱一家人)(1)

□兰自涛

从事新闻写作三十多年,打过交道的媒体和编辑记者数不胜数,但其中让我感到最亲切的,莫过于川农报和众多编辑老师。

说起我和川农报的缘分,时光得倒流到1992年。那年,刚满16岁的我来到离家几十公里外的一所村小做了一名孩子王。村小地处偏僻,每天一放学就留下我空守一份寂寞,校长便拿来一大摞报纸让我消磨时光。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川农报相识了。记得那时候川农报长期在中缝刊登一些作者的写作心得,读久了,看多了,我内心自然也就萌生了学写新闻的念头。我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校长的支持,我开始把一些自己写的校园新闻“发表”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当时也曾满怀信心地四处投稿,可是一直是石沉大海。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这与自己的写作功底太差有原因,于是又开始自修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边读报,一边学习,一边写“豆腐块”,我在川农报的引领下走上了新闻之路。渐渐地,我所采写的新闻陆续见诸本地报端,电台里也接二连三地广播“本台通讯员兰自涛报道”,我很快成了小镇有名的“土记者”。没过几年,我就被调进了城区的一所学校,区委宣传部也把我作为骨干通讯员重点培养。

1998年,我应聘到《内江日报》做了一名专业记者,写农村题材稿件的机会就多了。当年8月,高梁镇一位老农为了响应“火化”不顾家人反对立下“八不遗嘱”,我意识到这样的稿件很适合川农报,便赶紧采写了一篇通讯寄过去。果不其然,川农报在8月29日第二版以《彭吉武的遗嘱》为题刊发了。此后,因为新闻工作成绩突出,区委宣传部把我“挖”过去从事新闻外宣工作,我采写的《山里的故事爷爷》等不少稿件都相继在川农报发表。

2005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川农报通联部老师的电话,邀请我到成都参加川农报的工作年会。在那次年会上,我正式被报社聘请为特约通讯员,并终于见到了长期电话联系的编辑老师,更结识了一大批驰名全省的通讯员,我第一次融入了川农报这个大家庭。在以后写稿的那些日子里,我不断认真钻研川农报的办报方针和栏目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写稿件,很快成了川农报的“发稿大户”,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特约通讯员。

从此,我真正把自己作为川农报的一员。每到报纸发行季,都尽心尽力地推广川农报;每有编辑记者来区采访,都热情地做好后勤服务保障;每到工作年会,都认真负责地建言献策。我的朋友圈逐年不断地扩大,编辑老师们不仅经常向我约稿,还经常电话指导改稿,报社领导每次到区上联系工作,都在区领导面前赞扬我能说会写……在川农报的引领下,我开始不断地成长进步。因为工作成绩显著,我先后被评为省委宣传系统先进个人、全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全区十大杰出青年,从一名普通职员提拔为科级领导干部,然后又从事业单位领导调任行政机关领导,我深深地感受到,没有川农报的培养和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七十年春华秋实,三十载风雨同舟。这30年来,是川农报引领我走上“笔耕路”,改变了我的命运,见证着我的成长。我深信,相亲相爱一家人,在这有生之年,我和川农报的亲情友情将永远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