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志不在高(攻城不怕坚英雄永不忘)(1)

《攻城》 油画 1948年 胡一川

自古英雄志不在高(攻城不怕坚英雄永不忘)(2)

《攻城》 12.85×17.8cm 木刻版画 胡一川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自古英雄志不在高(攻城不怕坚英雄永不忘)(3)

《攻城》 36.2×50.1cm 水粉 胡一川 (胡一川研究所藏)

革命美术家胡一川创作了大量油画作品。那么,他的第一幅油画作品是什么呢?那就是创作于1948年的《攻城》。这也标志着其艺术创作生涯从“版画”到“油画”的重要转折。1949年3月14日胡一川在日记中写道:“自《攻城》创作完成后我对于油画的创作欲更加强烈了。”可见,革命历史题材油画《攻城》的创作点燃了他对油画艺术的激情。在这之前,受限于现实物质条件与革命宣传需要,胡一川“为社会而艺术”毅然选择了版画创作。

油画《攻城》面世之前胡一川分别于1946年创作了套色木刻《攻城》,于1947-1948年创作了宣传画《攻城》。通过几种创作形式来表现“前进的战士勇于攻城并解放苦难的中国”。我们可以窥见上世纪40年代的胡一川怀揣满腔的革命热血,以艺术家的敏锐洞察力考察并挖掘这一极富感染力的时代主题。诚如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想在旧历新年以前无论如何要刻一幅套色木刻出来,是描写‘八路军攻城’。”(1946年1月18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4日,胡一川带着当时怀有身孕的妻子黄君珊离开延安,年底加入华北联合大学任教员。1947年7月,胡一川奔赴新的战场,到冀中等地战火硝烟中考察,收集鲜活素材,创作大量速写、宣传画,《攻城》系列作品应运而生。

油画《攻城》于1948年8月24日华大开学时举办的美术展览会首次展出,后不久辽沈战役打响。

据了解,油画《攻城》于1949年在北京、上海参加展览后不知所踪,目前只留存黑白照片。但无论从照片、宣传画抑或是木刻中,都不难发现其整体画面气势雄伟、声势浩大、硝烟弥漫的场景烘托出紧张激烈的气氛。在构图上胡一川将视觉最突出的光源放在前景的士兵身上,上方的爆炸光源作为画面场景的补光出现,凸显空间纵深感,画面上的壮烈场景将不畏险阻的战斗精神和动魄惊心的战斗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取材于真实战场的经典美术作品,《攻城》体现出胡一川在创作中追求宏大叙事的同时,高度重视对艺术叙事性的选择,他怀着强烈的使命感,用画笔图绘历史,用丰富的视觉形象镌刻革命精神,突显英雄主义气概,展现出美术家的匠心独运。

烽火硝烟虽已远去,但革命英雄不容忘记。以美术画卷回顾历史,以文艺创作致敬英雄。主题性美术创作《攻城》理应成为我们当下铭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的生动教材。

卢秀峰 (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胡一川(1910-2000):著名木刻版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福建永定人。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参加“一八艺社”,是受到鲁迅影响的第一代新兴木刻版画家。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解放区曾组织鲁艺木刻工作团深入敌后,1942年受邀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组建中央美术学院,任党总支书记。1953年受国家文化部委派,南下武昌筹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迁校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任院长,至1983年,长期担任广州美术学院主要领导职务。曾获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等奖励,代表作品有木刻版画《到前线去》《牛犋变工队》,油画《开镣》《挖地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