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人均gdp(人均GDP领跑浙江杭州高新区)(1)

人均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的是每个人平均创造的社会财富(价值)。

杭州高新区(滨江)一向被誉为浙江省的经济“特长生”,特长在哪里?人均GDP同样是一个解读维度——2021年,“国际滨”人均GDP达到38.5万元,以绝对优势位居全省第一,达到了浙江省人均GDP(11.3万元)的3倍多,全国人均GDP(8.09万元)的近5倍。

为何高新区(滨江)的人均GDP能走在全省前列?又能给当下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带来哪些启示?

杭州 人均gdp(人均GDP领跑浙江杭州高新区)(2)

徐青青 摄

“蛋糕”是怎么做大的

人均GDP的计算方式,是在核算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除以常住人口。

对于高新区(滨江)这样的人口净流入城区来说,要保持人均GDP稳居高位,“分子”就要尽可能做大。

去年高新区(滨江)的GDP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达到了2022.6亿元,以不到全省0.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2.7%的GDP。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数字经济集群发展优势。

上世纪90年代,杭州高新区就踏上了“互联网 ”产业发展的“赛道”,驰骋30年不换道,形成了一条从电子元器件设计到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网络安全的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在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先后诞生了阿里巴巴、网易(杭州)等一批“重量级”数字经济企业,筑起了电子商务、数字安防、通信设备、大数据等产业高地。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释放出了强大的“乘数效应”。眼下,该区正掀起一波波新“智”造浪潮,网易严选等“聚能工厂”,大华、新华三等“链主工厂”,国自机器人等示范性“智能工厂”等如春笋般不断涌现,“滨江造”的机械电子、智能装备、控制系统等产品畅销国内外。

“软硬件”协同发展,为高新区(滨江)注入了强劲动能。去年,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1596.2亿元,同比增长16%,占GDP的78.9%。和国内一些靠储备资源“造富”的城市不同,高新区(滨江)的发展模式更具有可持续性、高增长性,更能体现高质量发展。

除数字经济外,高新区(滨江)还瞄准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切入新赛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命健康产业,有望成为下一个千亿级产业。围绕“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命健康科创高地”的目标,“国际滨”不但发布了针对性的产业政策,还成立了工作专班,加速企业引进培育、优化产业生态、推进项目落地,力争到2025年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

杭州 人均gdp(人均GDP领跑浙江杭州高新区)(3)

王一嘉 摄

离橄榄型社会有多远

共同富裕,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

浙江正在谋划编制“扩中”“提低”行动方案,方案目标是推动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单从人均GDP看,高新区(滨江)38.5万元,按同年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算,接近6万美元,已经远超发达国家的门槛。

不过,放在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下,高新区(滨江)的发展成色几何?离橄榄型社会结构还有多远?我们还需从中探寻更多维度。

比如,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主要用来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

去年,高新区(滨江)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5.9万元/人,远超浙江省的19.0万元/人、全国的14.63万元/人。不仅如此,该区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71.4万元/人,新产品产值率高达50.6%。这从侧面印证了高新区(滨江)人均GDP的高不是“虚高”,而是创新驱动下的劳动效率高。

另一组数据,也可以说明高新区(滨江)是一个勤劳奋斗的城市。去年,该区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6498元,已经超过了北京的75002元,几乎比肩上海的78027元。且这一指标中,工资性收入占到68.2%,再次印证了高新区(滨江)的“创富”特质。

聚焦橄榄型社会结构,浙江省提出了量化目标,核心指标就是到2025年,浙江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群体比例要达到80%,20万元至60万元群体比例要达到45%。

眼下,高新区(滨江)也正在研究制定“扩中”“提低”方案,计划以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完善“产学研用金、财政介美云”十联动双创生态为抓手,目标到2025年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群体比例达到86%,20万元至60万元群体比例达到51%。

杭州 人均gdp(人均GDP领跑浙江杭州高新区)(4)

如何发挥引擎作用

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杭州高新区(滨江)作为全省人均GDP最高的区县市,经济能级更高,如何发挥引擎作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3月,高新区(滨江)与萧山区“牵手”成立了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合作园3个板块均位于萧山区,总面积13.48平方公里,将锚定杭州先进制造大项目、产业链关键制造环节的跨区域落地。

这不是高新区(滨江)首次跨区域合作。早在2019年,高新区(滨江)与富阳就开始共建特别合作区,如今该园区内,15个新制造业项目正在稳步开展,为两地协同共富探索积累经验。

这一次与萧山的合作承担着全新的使命:为全省高科技产业化探索一个全新的协同发展模式。

杭州高新区(滨江)与萧山共建特别合作园,正式开启了“一区多园”的重大战略部署。

不过,高新区(滨江)的“一区多园”模式有些特别,它不是“总部 基地”,而是“总园 分园”。这一模式指导下的区域协同创新,不是产业梯次转移,而是各个分园都要形成既较为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创新生态,变成区域创新的“黄埔军校”。

按照这一模式,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将构建起一个市域内闭环的“研发总部 合作园核心制造 周边配套制造”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生态,既能够将“国际滨”的创新优势成倍放大,又能够破解萧山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

放在省市的视角看,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也有望成为杭州打造产业兴盛的新天堂、浙江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引擎。

特别合作园揭牌的几天前,紫光股份投资的云尖信息总部项目在未来产业社区开工,年产值达70亿元。在杭州高新区发展多年的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说,之所以提前布局,就是看中特别合作园会增强杭州和浙江数字经济的“硬核制造”,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顺应区域协同大势,杭州高新区(滨江)已成立特别合作园管理局,将负责牵头制定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以及产业项目的梳理和准入,实现统一管理和服务,接下来还将探索有利于企业跨区发展、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在产业对接、人才招引、金融扶持等关键领域,给予企业全方位服务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