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2015-12-11 08:05:47

康熙经典综艺节目(康熙走了)(1)

康熙来了

【海外网编者按】

日前,由蔡康永、小S主持的《康熙来了》正式宣布停播,这档播出近12年、超2600集的长寿节目的离开,引起一片哗然。有媒体评价《康熙来了》的停播,代表台湾综艺节目“一个时代的落幕”。

以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台湾娱乐文化不仅是台湾人的记忆,也受到大陆一代人的喜爱。早期的大陆许多综艺节目的发展都深受台湾娱乐文化的影响。但近几年来,台湾综艺节目在两岸三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式微,更鲜有出色的作品出现。究竟背后原因几何?这些年台湾综艺节目又有哪些变化?今天,海外网小编综合各家之言,分析台湾综艺文化将何去何从。

--------------------------------

前些年,曾有台湾知名艺人放话称:“大陆综艺至少落后台湾近20年。”但就在短短数年间,这一说法已经彻底打破。《康熙来了》暗淡收场之际,《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在台湾中天电视台实现“逆袭”,掀起收视风暴。

不容讳言,过去这十多年,当大陆的各种影视节目与新媒体经营形态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候,台湾演艺圈几乎是“不动如山”,《康熙来了》一路走来始终如一,连上节目的嘉宾酬劳1500元新台币也是十多年不变,恰好是一个鲜明的见证。

现状:节目类型窄化 创意濒临枯竭

台湾综艺节目近年来的发展,开始困囿于一味追求感官上的“不寻常”,在话题的选择和节目的内容尺度上越来越“没有节操”:素颜卸妆、夫妻吵架、检查明星包包、让明星互相揭短等内容的设置,让节目创意走向末路。南方日报记者在台湾的社交网站上看到一位观众的抱怨:“当大陆的综艺节目在‘追梦’的核心主题下开发各种新节目的时候,台湾的节目还一直在揭露个人隐私、调侃私生活的老路子上绕圈。”

谈话节目一度成为“先锋”,让台湾的综艺凭借“舌灿莲花”独树一帜。但随着综艺市场的越做越大,节目数量的激增,台湾综艺制作却趋于保守,资源非常集中地流向收视保障——谈话类节目。据统计,除《康熙来了》之外,《SS小燕之夜》《国光帮帮忙》等逾10档话题性聊天节目挤爆台湾电视黄金档,耍宝、逗趣的“台式”综艺式谈话腔调,在《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等节目的紧逼之下,尽显疲态。何炅、谢娜、汪涵和孟非等名嘴机智、自嘲的主持风格,为观众提供了多元的“口味”选择。

“制作单位习惯于在景棚内做对话,十年如一日,满足于这种不多花钱但性价比高的节目形态和低俗的话题重复,越来越疲于改变,台湾综艺节目的道路确实越做越窄。”在台湾知名节目制片人陈致远眼中,老节目缺乏创新,整个行业的氛围不佳,是让台湾综艺陷入桎梏的“致命伤”。

无奈:资金匮乏,有心无力

对于台湾综艺模式的式微,知名娱乐评论人、媒体人朱白并不感到意外。“一方面电视台优势不再,内地视频网站播出这样一档台湾综艺节目的点击率也远不如本土制作的‘跑男’和‘爸爸’;另一方面,一些新媒体具有更强势的制作优势和财力,吸引了不少优质电视人。”

针对“台湾综艺模式”的式微,资本、版权、人才、氛围、创意等方面的原因都曾被频繁的提及。其中,创意思维的固化成为最大的阻碍。对此,早就有人不客气地预言,“台湾综艺模式”的成功是带有局限性的,因为它始终没有跳出对日本综艺节目模式的模仿。当更加多元、进化的综艺玩法出现时,它在创意上的单一性就愈发凸显,面临淘汰危机。

台湾知名节目制片人陈致远表示,台湾电视人对此并非没有察觉,而是有心无力。台湾的电视综艺节目不是不想创新,而是因为资金匮乏,困住了创意的步伐。“对于台湾电视综艺制作单位来说,根本没有预算跟国外购买版权或者开发新节目,所以就只能停滞在现有的状态原地踏步。说白了,没有钱,怎么能变出好玩的创意然后付诸现实?”

未来:不能安于“小确幸”

在综艺节目的制作水平和影响力上,台湾和大陆已悄悄交换了位置。过去几年一直强势兴起的大陆综合文化实力,正刺激着安于现状的台湾“小确幸”。面对这样的变化,如果还是选择视而不见或者拒绝承认的话,台湾的文化实力只会进一步没落下去。

台湾综艺最后将何去何从,有人建议发展之路应该是“娱乐加人文”,也有人寄希望于前一阵子已经“三读”通过的“广电法”,今后会“适度”开放置入行销。但否会开放,还需等待。

而在电视圈,留下的人,都在各谋出路。像张小燕、小S、陶晶莹这些人,继续留守台湾,来大陆更多是广告代言。而更多人瞄准了大陆无限发展的空间,吴宗宪、欧弟、阿雅,连新晋主持陈汉典都陆续来了。近些年来,赴大陆“淘金”的台湾综艺主持人达30多人。

不过在大陆发展,台湾主持人和艺人也要面临很大的挑战。像欧弟那样经过长期耕耘,成为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主心骨的并不多见。西进大陆的台湾综艺咖,未必就能转危为安。而且台湾综艺咖来得多了,大陆观众也挑剔了。甚至由于文化不同,许多在台湾很好笑的“咖”到大陆就不好笑了。(整理/王书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