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4月10日并非一个特殊日子

而历史上却有一个4月10日意义重大

历史上与屈原结局相近的人(历史上的4月10日与改革家屈原)(1)

公元前278年4月1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及改革家屈原投江殉国。

屈原留给国人的印象,更多的是诗人,且由于其投江的悲怆生命轨迹,又与祖国传统的端午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除了浪漫,其性格当中并不缺乏务实的品质,这一品质使他当时作为一位著名的改革家而存在,楚地在怀王时期的改革,便是以这位先人为主要主持者与参与者拉开序幕的。这是楚国的草宪变法。

历史上与屈原结局相近的人(历史上的4月10日与改革家屈原)(2)

变法对于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古中国诸侯而言是常事,基本思路无外乎通过变革旧制度,使封国从内部富强顺利延伸到外部崛起,以凸显本国在诸侯之中的竞争优势。在整个过程中,沿用的主要是法家思想,重视制度的建构与维护,有意通过增加违法成本的设计而敦促臣民自觉维护新制度。作为楚地的重臣,屈原也奉了怀王之命,主持了楚地的改革。

在此之前,秦之商鞅已经沿用法家思想,并用身家性命换来了秦地的繁荣昌盛。屈原因袭了前人的思想,也在耕织、屯田、守战上下了功夫,修订了一些平时与战时的法令。模仿了齐国招贤纳士的壮举,屈原也建议怀王建立一套能够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新制度来引进人才,这些其实在当时各诸侯改革的进程中都是大同小异。

历史上与屈原结局相近的人(历史上的4月10日与改革家屈原)(3)

草宪变法的另一重头戏,是用律法的形式进行政治方面的改革,如除壅蔽正视听,就是去除繁琐的情况逐级向上反映制度,建立一种快捷途径让各种利于国家决策的有用信息极速到达最高决策者那里,提高了决策效率和精度,这便使国家决策被利益集团出于私欲或其他动机所误导的机率降低。

此外,屈原以史为鉴,对权力的配置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指出历史上由于权力配置的不科学性导致国家治理的混乱甚至衰败的先例比比皆是,因此,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以法限权和君臣之间的权力重心调整。例如,他便向怀王提出,虽然怀王贵为国君,但违法同样要受律法的责难,这是区别于儒家“刑不上大夫”思想的法家思想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屈原还大胆地向怀王建议,权力的配置应该把重心稍向臣属倾斜,即治理国家的权力更大地交由重臣来把握,因为君王是因世袭而成为统治者,其在治理国家方面未必比臣属更专业。

历史上与屈原结局相近的人(历史上的4月10日与改革家屈原)(4)

怀王对屈原的变法总体来说是支持的,楚国也因此欣欣向荣一时,只是后来因为与秦国大同小异的缘由,屈原的变法也遭到极大的阻力,其本人发生的命运悲剧我们也都知道,这也成就了祖国的端午纪念节日。屈原作为一代文学家应该为后人所熟知,其作为一代呕心沥血的改革家同样值得后人纪念。

来源:黄埔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