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宜龙 李宗宽 王雪娜 吉小平
9月29日,省委宣传部举行“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发布会洛阳专场。洛阳市相关负责同志围绕加快“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这一主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洛阳市牢记嘱托、奋勇争先,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成就。
发布会上,洛阳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骁就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回答记者提问。
杨骁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洛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洛阳十三朝古都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深度挖掘旅游文化资源,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交互式传播”,以打好“黄河文化”“盛世隋唐”“伏牛山水”“国花牡丹”“工业遗产”五张牌为抓手,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全面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倾力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助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洛阳先后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中国夜游名城和冬游名城,成功加入世界旅游联盟。
目前,洛阳已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51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02家,城市书房205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十年间,洛阳国家A级景区数量由26家增加至63家;全市接待游客从2012年的0.77亿增加至2019年的1.42亿人次,增加84.4%;旅游收入从2012年的420.75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1321.02亿元,增加213.96%。
坚持保护性利用,重塑古都风貌。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引领,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文化研究传播等工作,五大都城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现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89项、市级240项,建成非遗展示馆34个、传习所29个。加快推进天街贯通提升工程、九洲池、玄武门、永泰门等项目建设,逐步恢复古都历史中轴线气象,重塑洛阳古都肌理和风貌。
强化颠覆性创意,建设文创高地。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创“城市IP”和“内容平台”合作的“洛阳模式”,《风起洛阳》《登场了!洛阳》火曝全网。省文旅文创融合创新基地落户洛阳,剧本娱乐总部经济园区建设加速推进,一批新锐文创企业脱颖而出。推动“博物馆 文创”,相继开发了“丝路文化”“运河文化”“牡丹文化”等五大系列自主文创产品,“洛阳礼物”文创设计突破1000款。
突出沉浸式体验,丰富新兴业态。持续提升景区沉浸式体验水平,“无上龙门”、“知道·老君山”、梦唐阁等项目吸引游客争相体验。《请君只看洛阳城—寻城记》《神都洛阳品君子之道》分别入选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佳案例,文旅研学基地达到68家。大力发展乡村旅居产业,打造“伏牛山居”“黄河人家”等系列精品民宿,星空帐篷、草坪音乐节等“露营生活”逐步产业化,乡村旅游3A级景区达50家以上,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镇(村)75个,带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3万余人,2021年接待乡村游客近6000万人次,综合收入205亿元。
聚焦年轻化消费,增强发展活力。紧跟青年需求、深耕青年市场,搭建文旅消费新场景,建成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家、省级7家,推出“古都夜八点,相约洛阳城”等系列活动,年票景区由43家增加至55家。以国风为符号、潮流为坐标,推出“唐宫乐宴”“无字梵行”等“国风隋唐”系列活动,引发青年打卡热潮。
注重交互式传播,打造“网红洛阳”。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为主、交互传播,《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作品火爆出圈;举办“豫见快手·嗨在洛阳”河南(洛阳)快手网红文旅大会、“抖in洛阳—城市美好生活节”等系列活动;先后承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亚太旅游协会探险旅游大会、中国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洛阳文化旅游论坛、央视中秋晚会等大型国际、国内活动,“两节一会一论坛”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杨骁表示,下一步洛阳将持续深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赋能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