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之最》剧照
1905电影网专稿豆瓣开分9.2,观看人数超4万人,目前仍保持8.7高分,《无罪之最》火了。
这部悬疑新剧的导演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看不见的客人》《海市蜃楼》导演奥里奥尔·保罗,这两部作品都曾登陆国内院线,前一部豆瓣评分8.8,后一部7.7,质量过硬。
这位西班牙悬疑大导此次转战网飞平台,第一次自编自导迷你剧,又创造出口碑爆款。两小时的电影体量已经无法承载保罗对悬疑叙事的野心,《无罪之最》一共8集,每集大约1小时,相当于是一部8小时的电影,足以让他大展身手。
保罗的前作往往都有扎实的素材基础,《看不见的客人》《海市蜃楼》都是源于社会新闻,《无罪之作》改编自著名作家哈兰·科本的同名小说。
悬疑题材的影视作品常常会被贴上“烧脑”标签,“烧脑”一词已被滥用,以至于现在一旦用“烧脑”来做推荐,观众往往不太相信。但《无罪之最》不是如此,它的确“烧脑”,也不仅止于“烧脑”。
01.
如何烧脑?
如何拍出精彩的悬疑故事?导演保罗总是坚持一个创作秘诀:开场前五分钟就要抛出核心事件问题,开门见山,直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从电影来到剧集,《无罪之最》也贯彻执行了这一点——男主角马特在夜店狂欢,因为一场意外争执打群架,失手误杀男孩丹尼。
开篇戏刚好五分钟,接下来的剧情进展也非常迅速,一组不到5分钟的蒙太奇镜头段落一一交代马特的后续故事。
他因过失杀人罪被判入狱四年,对丹尼的父母始终深怀愧疚:他在狱中被欺压,促使他奋发锻炼,父母因车祸离世,短暂外出的一天遇上真爱奥利维亚...
出狱后,他在律师哥哥的帮助下,努力打拼出一番事业,成了律所老板,哥哥却意外离世,他也再度遇上奥利维亚.,娶她为妻,奥利维亚也很快有了身孕。
十分钟拍完这么多事,信息量已经够多了,但这一切只是前戏。奥利维亚要去柏林出差,马特却收到一个陌生男子发来的奥利维亚在酒店赤裸熟睡的手机小视频,另一个陌生男子也在跟踪马特,甚至开车冲撞、掏枪威胁他。
以“丹尼之死”为引子,第一集就铺设下重重疑点:奥利维亚出轨了吗?两个陌生男子是谁?这一切是丹尼的死还是他在狱中的一件神秘往事所引发的?
带着一堆疑问进入第二集,诡谲的是,马特和这场案件竟然消失不见,转而开始讲述一个女警察洛雷娜的成长故事,并立马聚焦到她调查修女玛利亚的坠楼案件。
第一集的悬念才做铺垫,又有了全新的人物和情节线索。以为修女坠楼案只是旁枝末节,看到第二集结尾,一场精心埋藏的绝妙伏笔才见了分晓。
修女是自杀还是谋杀?在洛雷娜的深入调查后,发现修女存在假身份。另一边,特罪科也在密切关注案情,却命令洛雷娜不要跨足干涉。
坚持己见的洛雷娜没有放弃,她又发现修女在生前与马特哥哥家有通话记录,而当天只有马特在哥哥家照顾小孩,嫌疑指向马特。
于是洛雷娜去往马特哥哥家,按下门铃。同时,马特在家接到了录下视频的陌生男子的严格指令,铃响开门,两人对视。两条故事线最终交汇于一体,这场悬疑大戏此刻才算真正开幕。
草蛇灰线布下迷局,疑团的雪球也越滚越大,直到第五集,整个局面以及涉及到的人、事、物才算渐渐明朗,观众离事实真相也越来越近。
《无罪之最》的“烧脑”程度,不是如《穆赫兰道》《双峰》般直到结尾仍陷入迷雾的难懂级别,而是如果不带上脑子,没有跟上节奏,就很难看清发生的一切。这就是这部悬疑佳剧的魅力。
保罗拍完《看不见的客人》后曾邀请观众提前看片,其中有95%的观众无法猜出结局。《无罪之最》也是如此,或许一部分机智的观众能猜测到谁是凶手,却很难窥见完整真相。
因为每一集的故事都在接替浮动,叙事结构是多线交叉,发生的案情不止一件,且出场人物繁多,互有联结,在解谜之前仿佛每一个局中人都有深不可测的嫌疑举动,对于脸盲的观众更增加了观剧门槛——得记下数十个角色身份和他们冗长的名字。
这是一个必须跟随编剧的指引,才能走出的叙事迷宫。一边解决前一集遗留下的疑问,一边又在每一集的结尾制造新的悬念,而所有指向最终答案的线索则悄悄隐藏在每一集的细节中。
如果看了前两集再跳到最后一集,的确能直抵幕后黑手的面目,但也会错过一条设置在中间过程的关键主线,没有这条情节线严丝合缝的串联,这盘拼图不可能拼接成功。
原来,不仅玛利亚有假身份,奥利维亚也伪装了身份,她们曾经同为夜店女郎,还有一个共同好友姬米,一同受迫于夜店老板的淫威,并协助他为权贵阶层开设的皮肉生意,其中涉及的27号人物录像带,与特罪科派遣的卧底泰奥有着密切关系。
正是这一盘录像带引发了往后数年的这一连串危机,将所有利益相关者聚集到了一起。
《看不见的客人》用43次反转持续创造悬念,《无罪之最》则有所不同。这个剧作从两场案件合并出发,但不走本格推理,解谜的核心也不在事件反转,而是围绕在人物本身。“遮蔽身份”是本剧在故事创作上的最大特色,也是此次创造“烧脑”的秘籍。
每个人都有放在台面上的身份,也有隐藏起来的身份,背后包裹着谎言与动机。我们先是看见海面上的冰山,当海水里的另一角也显露而出,就能冲破迷雾,抵达真相。
在拍摄技法上,多次使用了“遮蔽完整场景”的障眼法,比如在同一个场景镜头中,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拍出马特与狱中人厮打,引起悬念,之后才拍出事件的全貌。
换言之,只交代一部分有效信息,完整准确的信息则一直遮蔽到揭晓的那刻,如此吸引观众紧随其后,在揭开谜底的那刻也制造出巨大的惊喜感。
保罗曾表示,他喜欢干扰观众的视听,引导观众向某个方向进行猜想。这种“叙述性诡计”的技巧在《无罪之最》中有很多,不断影响观众的判断和思考。
在第一集中,马特父母和哥哥的陆续死亡、丹尼的母亲把马特当成儿子、奥利维亚孕检时跟医生说的悄悄话以及她出差不知道酒店行程等等细节,都会令观众产生无限联想,其中有些是关键笔触,有些则是故意设置的干扰信息。
而最根本的是,《无罪之最》里的人物、场景和情节设置都建立在基于合理的现实逻辑上,把握住这一点,就先说服住了观众,有了充分的信服力,才有了编织“烧脑”的空间和可能。
02.
“烧脑”背后
过程是“烧脑”的,结果是“清醒”的。尽管《无罪之最》很多剧情细节存在漏洞和不足,比如目睹犯罪现场的丹尼父亲能立马指示凶手、特罪科的泰奥拿到录像带后不立即销毁,又在一群警察的锁定下轻易开枪自杀等。但瑕不掩瑜,并不妨碍这部悬疑剧的闪光之处。
保罗曾说,他在创作时会先想好开头和结尾,“中间所有的故事情节就相当于一座桥,往里面去填充内容。”《无罪之最》中间的这些内容,不止有悬念技巧,更重要的是有触及人心的情感,有强悍的文本表达支撑。
一般人物的前史都不会在正片中出现,但本剧在每一集都会拍出一个关键人物的前史故事,相当于把人物小传全盘托出,他们的个性和遭遇塑造出来的社会人格,成为故事里的重要部分。
这些关于人物前史的蒙太奇段落都是以“你”为主语做旁白,这一用法同样罕见,不同于第一人称的主观和第三人称的客观视点,以第二人称来讲述,既接近人物的真实一面,又保持一点距离,存有一丝悬念感。
《无罪之最》以另辟蹊径的方式将心理学融入到悬疑叙事里。
如对女警洛雷娜的刻画,她之所以独立坚强,是因为在童年时目睹过父亲的自杀,经历过与母亲对她的抛弃。后来因身高矮了4cm差点无法当警察,她坚持穿高跟鞋,在破案成功升职后,才在父亲的坟前,穿上了运动鞋。
这些细致手笔让人物变得更加丰满立体,而不沦为穿针引线的工具人。
几乎剧中的所有“有罪之人”,本意都是为了追求幸福,他们对美好生活都有着理想化的想象,却阴差阳错落入了罪与罚的修罗场。
奥利维亚隐瞒自己不堪的过去,是为了与马特过上新生活。特罪科探长泰奥不惜一切代价追寻不雅录像带,是为了女儿和自己美满的家庭。姬米对昔日好友奥利维亚反目成仇,是因为被挚爱背叛,内心崩溃后的非理性行为。
这也是该剧集在人设上的优点,除了夜店老大汉尼拔这一绝对反派,主要人物都没有陷入脸谱化,不刻板对立区分好人和坏人。他们都有难言之隐,都有无可奈何。
在当下抬头的女性主义浪潮中,这也是一部讴歌女性群体的作品。它批判男权社会与上层阶级存在的肮脏与龌龊,赞颂女性之间的情谊与互助。
尤其是奥利维亚、姬米与修女玛利亚的姐妹情,她们一同设法逃脱汉尼拔的魔掌,玛利亚留下遗书为奥利维亚摆脱刑事责任,之后姬米捆绑陷害奥利维亚,警察开枪时奥利维亚仍为她挡子弹......
不过,《无罪之最》没有陷入极端化的女权表达,没有一棍子棒打男性之恶。相对他人,男主角马特是这场乱局的无辜者,特罪科的女领导也会包庇手下。应该说,它要讲的是人性里的良善与罪恶,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分性别。
剧中有句台词描述马特:“你会放下过去的一切,你会考虑你能成为的一切,你会决定用尽全力,去拥抱新的生活,直到你感觉自己拥有了你想要的一切,你为之奋斗多年的一切,然后你就会知道,你不需要任何其他东西,就能感到快乐,也许你只是把某些事情埋在了心底。”
我们摆脱不了过去,过去最终总会重新找上门来,而自我欺骗与对亲密之人的不信任,更会将过去连同现在推向深渊,这也是《无罪之最》想说的话。
悬疑烧脑背后,你在剧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