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荣
来源 | eResearch杨荣团队
原标题 | 【中信建投银行杨荣】“银行资产管理”系列深度之九:《结构性存款的“前世今生” ——替补保本理财》
主要内容
一、结构性存款概述
(一)结构性存款又叫收益增值产品,从定义上来看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股票篮子价格)、商品价格(石油、黄金等)、信用、指数(股价指数、商品价格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金融产品。
(二)根据挂钩标的资产的不同,结构性存款可以分为利率挂钩型(一般与LIBOR利率挂钩)、汇率挂钩型(可挂钩人民币汇率或外币汇率)、股票挂钩型(可挂钩个股、股指或特定股票组合)、商品挂钩型(一般与黄金、原油、农产品等挂钩)和信用挂钩型(挂钩于某一信用实体的信用事件)。
(三)今年一季度,结构性存款产品相当火热,其利率也由此前的3%左右上调到4.3%左右,是普通定期存款利率的2倍以上。
一、结构性存款概述
(一)本质
结构性存款又叫收益增值产品,从定义上来看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股票篮子价格)、商品价格(石油、黄金等)、信用、指数(股价指数、商品价格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金融产品。
之所以叫“结构性”主要是因为结构性存款一般是将这些存款分成两个大部分,本质上即“存款 期权”的资产组合。第一部分,一般占比最大的一部分资金和普通存款一样运用在银行信贷或者固定收益类等低风险产品,保证基本的安全和收益。另外一部分用于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品。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存款所产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则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挂钩,因此在基础收益之上获得了较高投资报酬率的可能。
结构性存款风险较低,通常在银行风险评级为一级或二级,整体风险低于非保本类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有五档,由低到高依次是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对应有些银行的表达方式则是R1至R5)。除了低风险(R1),剩下四个等级均不保本不保息。在比较常见的理财产品里,除了结构性存款是低风险,其他产品基本都是较低风险及以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性存款和结构性理财虽然同为结构性产品,但其风险却截然不同。一般的结构性存款属于存款类产品,尽管可能达不到最高预期收益率,但保本问题不大;而结构性理财则属于理财产品,虽然预期收益率动辄高达6%甚至7%,但其风险其实是来源于金融市场趋势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具有相较结构性存款更高的风险。
(二)特点
结构性存款合约中,银行需要让客户明确存款投向和风险,不同的结构性存款挂钩什么产品,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对未来行情的判断进行选择。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结构性产品包括门槛较低的标准化产品和门槛较高的定制化产品,客户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银行协商定制,未来挂钩产品的走势达到触发条件,结构性存款就达到预期收益,是真正的“预期收益型产品”。
结构性存款是计入“客户存款”, 计入“客户存款”就意味着银行拿到这笔钱以后先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然后才能用来配置资产。表内的保本理财受到表内监管,不能从事高风险的投资;而表外的非保本理财因为不受监管,可以配置高收益的债券、非标等。因此,结构性存款主要是像普通存款一样一部分缴纳准备金,计入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一部分用来放贷,计入贷款及垫款,计入表内的资产还需要计提风险资本和拔备。因为存贷比限制可能还剩下一些用来购买利率债等低风险的产品,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者持有至到期投资。
结构性存款涉及银行和非银机构之间的合作,直接考验的就是非银机构的投研能力。嵌入结构性产品中“高风险高收益”部分的投资需要对宏观经济和挂钩产品(股票指数、利率、汇率、大宗商品)等的涨跌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不仅包括择券,还包括择时(结构性存款是有固定期限的),这些都将直接决定银行产品的收益情况与获客能力。
(三)分类
结构性存款可以根据“低风险低收益 高风险高收益”结构的不同分成三类,根据 “低风险低收益”资产占比从高到低分别是:最低收益保证型,本金保证型,部分本金保证型。
根据挂钩标的资产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利率挂钩型(一般与LIBOR利率挂钩)、汇率挂钩型(可挂钩人民币汇率或外币汇率)、股票挂钩型(可挂钩个股、股指或特定股票组合)、商品挂钩型(一般与黄金、原油、农产品等挂钩)和信用挂钩型(挂钩于某一信用实体的信用事件)。
(四)发展历程
国外金融机构的结构化产品发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起步相对较晚,于本世纪开始发展,但至今也有将近20年的发展历史。从90年代末开始,无论是外币还是人民币存款利率均处于低位,银行正是在吸收储蓄的压力下,开始推行结构性存款。2002年9月,光大银行首先开始推行结构性存款业务,2003年,外资银行开始推出一些外汇结构性存款,随后工农中建四大行相继推出了汇利通、汇利丰、汇聚宝、汇得盈等结构性存款产品,主要是以美元为基准货币,但收益率一般高达美元存款利率的3-5倍。2004年开始结构性存款已形成蓬勃发展之势,多种结构性存款产品逐步涌现,结构性存款的挂钩标的也快速扩充,2005年12月,银监会正式允许获得衍生品业务许可证的中资及外资银行发行股票类挂钩产品和商品挂钩产品,境内的主要内、外资银行立刻掀起了新一轮发行股票挂钩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浪潮。此后,以人民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性存款产品也相继出现,尽管就产品结构而言,以人民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性存款产品与以外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大同小异,但正是由于以人民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到来,使得国内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市场的交易量和影响力都有所放大,结构性存款也不再只是外资银行和国有大型银行的专属产品,而惠及到中小银行。
(五)示例
以股票挂钩型结构性存款为例,假设一款结构性存款合约由以下两个条款构成:
1、3年期、年利率为6%(连续复利)的定期存款,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期初客户需存入835.27元(人民币,下同);
2、3年期平值欧式看涨期权,标的资产为一篮子股票,执行价格为1000元,期权费为164.73元。
则三年后到期时,客户所得支付如下:
1、定期存款提供的固定支付:客户最终将得到元;
2、看涨期权提供的不确定支付:
(1)若到期时,股票篮子市值上涨为元(),则银行将向客户支付元。这种情况下,客户获得的总支付为元;
(2)若到期时,股票篮子市值不变或下跌,则客户不会获得支付。在这种情况下,客户获得的总支付为元。
综上所述,客户最后获得的总支付要么为1000元要么为P元(),注意到客户期初投入资金总额为元。故通过该结构性存款合约,客户可在保证本金不遭受损失的情况下,获得赢取高额回报的机会。
(六)现行收益水平
今年一季度,结构性存款产品相当火热,其利率也由此前的3%左右上调到4.3%左右,是普通定期存款利率的2倍以上。
以工商银行杭州分行为例,该行目前每周平均发三款结构性存款,期限三个月、半年、一年不等,每期的收益在2.5至3.9%范围内。
(七)对比:保本型理财产品
目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保本和非保本两大类。保本和非保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银行和客户之间的权责分配问题,其中保本理财因为有银行兜底,所以是表内业务,非保本本质上是在代人理财,所以算表外的资产管理业务。保本理财计入表内,具体包括“客户存款”、“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 “其他负债”三项。其被视同存款管理,相应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的缴纳范围,相关资产应按银监会规定计提资本和拨备。非保本理财不计入表内。而结构性存款是计入“客户存款”,因此结构性存款并不属于非保本理财产品,但是其与传统的保本理财产品还是存在差别。
对于保本理财产品,银行在实务操作中,是通过期限错配,配置高收益的资产,将新募集的资金甚至自营资金刚兑给到期的客户,以实现流动性,这样的银行理财在客户眼中本质上就是一笔利息更高的定期存款。所以,保本理财产品的主要特征为: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账目不能一一对应,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期限不匹配,仅以后期投资者的投资资金向前期投资者兑付投资本金和收益。
去年年底,随着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下发,关于“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的规定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这对银行表内理财,也即保本理财业务造成较大冲击。但并不意味着保守投资者的需求不能再被满足。资管新规规定,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这也意味着,目前保本理财还有一定的空间。目前市场上保本理财产品依然不少,但结构性存款有取代保本理财产品的趋势。事实上,自2017年年底资管新规意见稿下发,收益可观、安全保本的结构性存款便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被业界看作是保本型理财的绝佳替代品。
打破刚兑,是更好地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并不意味着实际的风险在提升。原本的“刚兑”环境下,资管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底层资产会有多层嵌套,也意味着实际投资方向并不明朗。虽然表面上看投资者可以保本,但是因为资金管理方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资产来配置产品,也可以用多重嵌套来隐藏投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积累资管产品的风险。而资管新规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投资行为显性化。打破“刚兑”,更是为了明确投资者与管理者各自的权利与责任。“刚兑”环境下,很多投资者不关心所投产品的底层资产、资管主体,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但今后,所有的投资产品都能清晰地查到它的资料,可以明确判断产品的风险程度,是否值得去投资。从这点上来看,结构性存款取代保本理财产品将带来整体风险的下降。
二、国内银行业结构性存款现状
(一)规模高速持续扩张
从央行公布的2017年金融机构信贷统计的数据也可以看出,2016年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的结构性存款总量同比还是负增长,到了2017年底,整个结构性存款的总量已经同比上涨了48%。其中四大商业银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涨幅突出,同比涨幅高达85.60%。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在17年下半年有较为迅猛的增速。结构性存款从17年2月前的近乎零增长发展到18年3月近乎50%的增速。
随之,自年初以来中资全国性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持续攀升,成“保本”新宠。截至3月末,规模共计达到87958.84亿元,比2月末增加4335.44亿元,环比增幅5.2%。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五大行、国开行和邮储行)结构性存款合计32403.41亿元,比2月末增加2245.91亿元,环比增幅7.4%;其中,个人结构性存款为18936.49亿元,比2月末增加2082.22亿元,环比增幅12%。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资产总量小于2万亿)结构性存款合计55555.43亿元,比2月增加2089.53亿元,环比增幅3.9%;其中,个人结构性存款为18994.33亿元,比2月末增加1638.14亿元,环比增幅9.4%。与去年末不到7万亿元的规模相比,今年一季度有超过1.8万亿的结构性存款流入银行,平均每天有200亿,季度规模增量创新高。而且当季的新增规模已超过去年全年增幅。
(二)假结构产品泛滥于市
目前,市场大部分结构性存款为真结构,即采用“存款 期权”,客户通过让渡部分利息收入来博取较高收益的可能。但是,变相的违规套利行为仍不乏少数,即所谓的“假结构性存款”。银行为期权组合设置了不可能执行的行权条件,使其一定能够按照较高利率兑付。它没有实质性的结构性操作,由于银行只需要支付交易对手方期权费,因此到期日只损失期权费,其余部分并未投向衍生品市场,是刚性兑付的产品。
在实践中,一是商业银行将内部转移价格提高,再让利给客户,本质上而言,客户获得了无风险的较高利息收益;二是通过假分层的固收产品,如设置一个100%会实现某固定利率的触发条件,把原本存在风险和概率问题的收益稳定成固定收益。这两种均违背了结构性存款的本质,是一种变相的违规套利操作。
三、结构性存款规模迅速扩张的原因
目前市场上各家银行推出的结构性存款的产品结构都大同小异:将本金投资于本行的定期存款,将定期存款的全部或部分利息投资于期权市场,以获得投资收益。期权类似赌博,你赌标的物的价格在某个时间点上,或者某个时间段内的数值、区间或者趋势。赌对了,期权行权,客户获得额外的浮动收益;赌错了,期权不行权,损失的也只是充当期权费的利息,并不影响客户本金。
因此,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你得到一个保本,有时保部分收益(当银行只把部分利息拿出来投资于期权市场时),额外还有浮动收益的“结构性”存款产品。
整体上说,结构性存款为客户提供了一个更安全但又相对高收益的投资选择,为银行提供了一种相对合规的并有一定吸引力的揽存方式,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也正是因此,才会受到银行和客户的热捧,在17年和18年有如此迅速的规模增长。
具体而言,结构性存款规模迅速扩张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客户的需求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理财客户发现市面上的理财产品可靠程度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银行理财打破刚兑,从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开始转向净值型产品
银行理财之所以被广大理财客户所接受,成为各资管子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主体,主要的原因除了银行信用背书外,就是银行理财长期以来的刚性兑付和预期收益率机制。虽然从合规角度,银行将理财划分为“保本理财”和“非保本理财”,但由于之前银行理财的资金池运作和期限错配的形式,风险也在逐步累积。
而另一方面,虽然资管新规的发布让银行坐立不安,但其实很多银行很早便主动开始了净值化的转型。招行自2015年开始用净值型产品替代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截止2018年,净值型产品余额占其总产品余额的75%以上,而其新发行的理财产品更是实现了100%净值型。虽然目前银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大部分还是所谓“假净值”(非标资产仍使用成本法估值),但随着银行资管子公司的落地,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的逐步到位,未来子公司对标基金公司,发行真正的采用市值法估值的净值型产品将是必然的趋势。
因此,丧失了刚性兑付和预期收益率的银行理财,未来将和公募基金一样,盈亏取决于产品投资情况,不再是客户以前所信任的无风险产品了。
2、互联网金融平台问题频出
2016年12月20日,蚂蚁金服旗下的理财平台招财宝发布公告称,该平台发布的“企业贷”产品违约,借款人为侨兴集团,无法兑现的产品金额共计3.12亿元。据调查,该产品投资的是侨兴集团发起的私募债,由粤股交推荐,还得到了浙商财险的保证保险和广发银行的保函,最终在招财宝挂牌,看上去双重担保措施非常安全,但最后被爆出广发假保函案件,几方各自推脱迟迟不履行兑付义务。虽然说招财宝可以说自己只是撮合平台,并不承担提供产品和担保的义务,但是作为受众面多为非专业人士的大众互联网金融平台,把风险极高的私募债作为定期产品进行销售,不能说招财宝在整个事件中没有任何误导销售的责任。
此外,2017年12月7日,陆金所代销的“大同证券同吉9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发布延迟兑付公告,称未能在集合计划终止日收到借款人返回的投资本金和相关利息,导致无法按时为投资者兑付本金和收益,需要延迟兑付。该产品共涉及投资人118个,金额1.39亿元。
3、基金产品市场波谲云诡
2016年,定增基金大热,各家公私募基金、券商都扎堆涌入定增市场,一时间市场上定增基金无数。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底,仅公募定增基金的资产净值就达到了449.66亿元,而在2015年底,这个数字还只是65.34亿元,一年间仅公募定增基金规模就增长了6.88倍。
然而随着2017年股票市场的回落,定增基金遭遇业绩滑铁卢。截至2017年5月,亏损的定增基金多达28只,占当时可统计定增基金总数的62.22%。而由于减持新规的出台,规定股东在定增锁定期到期一年后最多只能卖出50%的定增仓位,导致定增基金到期后无法及时退出,给原本有资金规划的客户带来了严重的流动性的问题,定增基金又迅速遇冷。
同年大热的定开债基金也遭受惨败。16年二季度,各家基金公司曾密集发行一批一年期定期开放债券基金,有些定开债基金甚至一份难求。但到17年二季度,虽然已经临近到期,但同批28只定开债基中,仍有一多半产品处于亏损状态。
4、美元资产风险太高
2016年下半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并在12月28日达到6.9666的最高点。当时汇率破7的说法尘嚣日上,众多投资者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把家中的流动资金都换成了美元和港币屯在家里或者汇往海外。然而正是从那天开始,美元汇率一泻千里,截止2018年2月7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2254,较16年12月28日下跌近10%。
也正是因为以上四方面的原因,理财客户急需找到一个既不存在太高风险又可获得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而这正是结构性存款可以实现的。
(二)银行的需求
1、监管新规压力之下,银行急需找到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品
在资管新规落地,银行理财产品变净值型后,产品不再刚性兑付,盈亏取决于实际投资情况,对于客户来说,转型后的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不再有太大的差别。但与此同时,目前银行理财的存量客户仍多是追求刚性兑付和绝对收益的投资者。
因此,为了避免行内资产流失,银行在各类产品中选择银行理财的继任者。结构性存款,期限灵活,可以标明预期年化利率,且利率可突破监管窗口指导的上限,是为银行理财接盘的最合适的对象。多家银行今年以来全力推动结构性存款业务,提升存款规模,松绑贷存比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赶在资管新规落地之前把资金从必将流失的理财转回到表内,未雨绸缪避免资产流失,却也是一大考量。
2、贷存比高企,贷款额度紧张,银行揽储压力大
2017年,个人消费贷款成为银行最大放异彩的业务和营收增长点。利率市场化以来,银行的负债成本不断提高,高定价但风险相对可控的消费贷成为了银行的主力业务,配合“消费升级”的天时地利,银行消费贷规模猛增。从2017年中报上看,各家银行消费贷款的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多家银行突破千亿。其中,平安银行仅2017年半年消费金融余额便达2770.90亿元,同比增长255.49%;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1580.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0.66%。
可是,进入18年以来,随着监管对同业业务地大幅收紧,同业存款大量流失,同业理财也遭遇广泛赎回,银行资管部为了避免流动性风险,纷纷提高零售理财产品收益率,客户资金从存款转向理财,存款增长普遍乏力。
所以,一边是突飞猛进的消费贷,一边是无以为继的存款,贷款额度很快就被消耗殆尽。贷款是零售营收的命脉,且高水平的定价也能支撑高利率的负债,高息揽存是最直接的办法。可是,虽然利率已经市场化,但对利率上限的窗口指导仍然存在。而结构性存款,由于其最终利率是由投资收益而来,并不是银行主动上浮,因此不受到监管限制,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临危受命,担负起了换取贷款额度的重任。
3、保险开门红全线溃败,银行唯有大力揽储
保险开门红一直以来是银行财富管理开年的重头戏,通常早在前一年的10月份,各家银行便会开始选择产品,训练团队,全行动员,各家保险公司也会纷纷推出各种强势产品抢占开年市场,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对于保险产品的奖费资源也都会在一季度集中投放。
而2018年的开门红却异常冷清。由于监管从16年中开始便频频发布监管文件,相继对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快速返还型保险产品和万能险产品等以往开门红中的主打产品进行了叫停,并特意在18年开门红前组织开展了保险销售专项自查行动,下发了开门红保险销售的风险提示,整治保险开门红的意图相当明显。
受上述因素影响,各大寿险公司的开门红业绩可谓惨淡:根据保监会于2018年3月公布的《2018年1月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来看,整体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同比下降了25.55%,近半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较去年下降,而其中过去主要依靠快速返还型险种和万能险上量的保险公司的保费更是较去年同期拦腰下跌:和谐健康同比下降99.89%,安邦人寿同比下降98.24%,生命人寿同比下降47%,天安人寿同比下降45%。
对于银行来说,其实以往大规模的保险业绩都是在销售理财型保险时获得的。而当下,保险真正回归到长期保障的本源时,银行渠道的优势便慢慢消失,因此在过去几年间,银保渠道在寿险各渠道的占比中也是在不断下降。由此,在年初的财富管理的市场上,银行除了拉存款,并没有多少业务可做。
四、结构性存款的未来
(一)规模仍将持续扩张
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22.17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5%;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7.37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25%。若未来表内理财产品均向结构性存款进行转型,结构性存款规模还将翻倍。
(二)将促进银行与非银机构之间的合作
结构性存款之所以能够为客户带来超过普通定期存款的高收益,不管是在名义上还是实质上,主要还是靠期权,也即衍生品投资。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第七条的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与外汇、商品、能源和股权有关的衍生产品交易以及场内衍生产品交易,应当具有中国银监会批准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银监会批准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要求银行具有健全的内部制度、专门的衍生品交易团队、适当的交易场所和设备以及完善的衍生品交易系统等。因此,虽然大部分国有和股份制银行都已经具备了上述条件,并获得了银监颁发的衍生品交易资格,但对于大多数的城商行和农商行来说,建队伍、搭系统的成本远远高于获得资格之后能够带来的收益,因此截止目前,拥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不多。
目前市场上有几家具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银行正在开展接受没有资格的银行的委托投资业务,赚取手续费,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就是招商银行。
招行很早便开始与没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银行进行此类合作,到了今年,市场上大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均委托招行金融市场部进行衍生品的投资,具体交易流程如下:
委托银行发行一款结构性存款产品,并于产品成立日将前端手续费按照本金的一定比例支付给招行,产品开始运作。产品运作期间,招行需要定期向委托银行更新期权部分净值。产品到期日,委托银行将后端手续费和期权费支付给招行,招行将期权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返还给委托银行,再由委托银行与本金一起支付给客户,流程结束。
但是,没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银行将结构性存款的利息委托给有资格的银行进行投资是否合规暂时还没有定论。所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和非银机构进行合作,发挥其他非银金融机构的投研优势进行资产配置和投资决策。
合作模式可以是银行自己将本行的存款和合作的非银机构的期权等衍生品打包成“结构性存款”,向客户销售,收到存款后将存款部分入表,向非银支付期权费。这个过程中银行实际上是吸收了一笔普通存款和代销了一个期权产品,吸收的存款是表内负债。此时,银行出售的结构性存款本质上是银行的“普通存款 代销期权”,这么做银行本身不存在风险问题,只要在销售和风险测试过程中向客户说清楚产品的风险和触发条件等即可,风险全部由客户承担。
(三)结构性存款监管政策势在必行
在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后,在当前严监管背景下,监管当局拟限制部分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结构性存款的业务是可预期的。预计会有进一步的监管细则出台,未来监管可能会保留“真结构”严控“假结构”。
由于结构性存款相对于普通存款具有更高的风险,且结构性存款不同于普通存款,不受存款保险的保障,因此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监管将会显著严格于普通存款业务。
作者杨荣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英国杜伦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银行业首席,金融组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