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一些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某些类型的椎间盘突出存在自行吸收可能被证实,其不同于以往有关回纳或部分回纳的机制。有鉴于此,椎间盘突出的分型也出现了一些您的变化。
分型新进展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与形态分型方法较多。其中,陶甫将其分为成熟型、幼弱型和中间型。Spengler分成凸起型、突出型、游离型。Depalma分为后外侧方突出、椎间孔内突出、中央型突出。近来有许多新的分类方法。Macnab分类法:P型(Protrusion):单纯凸起;SE型(SubligamentousExtrusion):突出未穿破后纵韧带;TE型(Transligamentousextrus|on):突出穿破后纵韧带;S型(Seguestration):游离型突出。安达公分类法:I:突出不伴有切迹;II:突出伴有切迹;Ⅲ:突出未穿破后纵韧带;IV:突出穿破后纵韧带;v:游离型突出。
新分类方法的临床意义与自然吸收:MRI的追踪研究表明,椎间盘突出后,有可能经过一段时间产生自行吸收或缩小。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是这种奇迹多见于后纵韧带破裂的TE型、S型(Macnab法)或IV、v型(安达公法),时间在2~9个月不等。自然吸收的机制与炎症反应的吞噬吸收、免疫反应的溶解吸收以及脱水变性有关。后纵韧带是否完整是椎间盘突出后能否自行吸收或缩小的先决条件。P型、SE型因后纵韧带未被穿破,故在椎间盘局部不会产生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TE型、S型穿破后纵韧带后,椎间盘突出组织进入椎管内成为机体的抗原,可引起一系列的免疫炎性反应,并通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管新生、肉芽组织、巨噬细胞、白介素以及其他炎性细胞素的作用,逐渐产生自行吸收、消化或缩小的效应。然而,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TE、S型都会出现自然吸收或缩小的机遇,其影响因素和触发因素十分复杂(有关椎间盘突出物的吸收机制的详细介绍可参照以往文章: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并非是梦,重吸收机制在这里https://m.toutiaocdn.com/item/6741675320614584844/?app=news_article×tamp=1570081122&req_id=2019100313384101001404814006E20543&group_id=674167532061458444)。
目前,根据MRI确定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其对判断本病的预后转归、选择治疗方法,具有新的指导意义。
牵引推拿治疗腰突症的可能机制
有关腰突症的治疗手法主要有治骨手法(如旋转法、过伸法、扳腿法、屈膝旋转压法)和治筋手法(各式软组织推拿手法)。迄今为止牵引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主要有:①可使早期突出或多或少的回纳;②改变突出物与受压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但从为数不多的手法前后CT、MRI的对照来看,人们对手法能否回纳突出物仍然持有异议。按照以往的观点,TE、S型手法疗效差,多需手术治疗。郑效文曾对推拿无效的100例病人作了手术治疗,结果发现,其病理形态多为:死骨型、脱垂型、游离型、软骨型。然而无庸置疑,对初发的P型、SE型采用牵引手法治疗,可达到凸起还纳或使神经根在有限的三维空间内改变位置,从而减轻受压程度。对TE、S型采用手法治疗,其只能从变形、变位突出物与神经根的毗邻关系来产生疗效。但有时临床疗效并不稳定。其后效应是否与自然吸收机制有关,仍缺乏一定的研究。
随着MRI上对椎间盘自然吸收的陆续发现,以往忽视的问题势必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反思。近20年来,经牵引推拿治愈或有效、显效的患者,是否有椎间盘自然吸收机制的介入,已成为十分有趣的课题。有学者通过髓核造影发现,推拿手法可挤破髓核突出物。如果成立,那么手法是否为自然吸收创造了先决条件(例如使SE型转变为TE型),更有待于人们的深入研究。随着MRI的普及,应当有选择性地通过腰突症手法前后的MRI对照作前瞻性研究或长期追踪复查;并结合组织学、免疫组化,开展临床与实验观察,以冀在新的角度重新探索手法治疗腰突症的疗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