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一颗足够谦虚的心才能承载起梦想的重量。古往今来,往往谦虚的人不仅事业有所建树而且颇受赞誉。有这样一位学者,他是杨振宁的搭档,他们一起合作提出了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理论,但他却非常谦虚低调。
杨振宁曾这样评价他:“如果他为一件事贡献了70%,他会说他只有30%的贡献。”能得到杨老这样的评价,可见这是一位多么谦虚低调的学者。
杨振宁与米尔斯他也是一位科学家,他叫米尔斯,是俄亥俄大学的物理教授。
米尔斯和杨振宁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学术成果之一。这个世界上有四种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物理学的目标是找到一种能够解释这四种力量的理论。假使可以统一各种的力,我们就能真正发现宇宙的规律和秘密,控制虫洞、黑洞等,使我们不在局限于地球上,真正进入宇宙的时代。
如果说以前的物理学证明1 1等于2,那杨振宁就证明1 2等于3。杨振宁说,宇称不守恒的论文可能是十年以来最重要的文章,但杨米尔斯论文的是可以影响一个世纪的。
宇称不守恒是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的理论,其实已足够伟大。既然杨-米尔斯理论更胜一筹,为何不能再获得一个诺贝尔奖呢?
这是因为诺贝尔奖的原则是每个人在一个领域中只能获得一个诺奖。例如,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奖是凭借他的光电效应,但其实他最大的贡献是广义相对论,后来他也没再获得诺奖。
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拿了一个,相当于拿了一半。
有可能和米尔斯一起买吗?拿走一半就等于获得了诺贝尔奖?事实上,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因为米尔斯在1999年去世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超过一个人的诺贝尔奖,杨振宁就很难仅仅依靠杨米尔斯理论。所以为什么不趁米尔斯还活着的时候送一个呢?
低调的米尔斯
这与另一个问题有关。一般认为,杨-米尔斯的理论提出是以杨振宁为主。那么杨振宁有多厉害呢?
曾经有人问杨振宁为什么你们的合作者没有得奖。杨振宁说:他叫米尔斯,他没有得奖,他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原本杨振宁能再获一次诺奖,奈何他的这位搭档米尔斯太过低调。
1984年《测量领域》一文发表30年后,北京大学举办了一次研讨会。前后有人问他,米尔斯教授,你是怎么写这部非常重要的作品的。米尔斯回应说:“我的确在其中有所贡献,但主要还是杨振宁老师的功劳,他的贡献最大。”
杨振宁后来这么评价他的谦虚说:他不应该加上最后一句,说所有重要的思想都属于杨振宁。我想你知道有很多种人。有些人认为,如果他为一件事贡献了30%,他会告诉别人他作出了70%的贡献。而米尔斯,如果他作出了70%的贡献,他会说他只有30%的贡献;如果他作出30%的贡献,他会说他只有5%的贡献。
有人问他说,这样对你不好吗?杨振宁有些激动地说:“我认为在物理学界这样评价他是不公平的。有很多人会说,这是上个时代最后50年理论物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论文。但我认为不止于此,在过去的50年里,俄亥俄大学教授的论文没有任何一篇比这篇更为重要。即使物理、数学、天文学和生物学都加起来了,这也是最重要的。这不是我在这里吹的。但由于米尔斯的性格,他们没有意识到他值得他们给予的所有荣誉。应该给他,他们没有给。”
因为他的谦虚和低调,米尔斯最终没有得诺奖。杨振宁与米尔斯合著《杨-米尔斯理论》时,杨振宁32岁,米尔斯27岁。后来米尔斯成为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教授,但一直岌岌无名。
当代的物理大师而杨-米尔斯理论并不是杨振宁除了宇称不守恒理论之外唯一的成果。杨振宁是物理学界少有的、科学寿命很长的物理学家。他80多岁时还在发表论文。据统计,他在至少十个领域至少有十项贡献。
我们对顶尖的物理学家知之甚少。现在在网络上谈论物理学家时,他们只认识霍金,而谈论杨振宁时,他们总是纠结于别人的私生活,甚至还把他跟邓稼先等其他物理学家比较。事实上,杨振宁从事理论物理研究,是服务于全人类的。而在爱国问题上,他在国外时就为国内做过很多贡献。
有一次,莫伟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介绍了当时一些华侨华人的情况。他说:“有很多华侨。这些人不了解中国,很自私。莫伟说,据我所知,这些中国科学家中只有两个是完全无私的,只有这两个人全心全意希望中国好,这两个人就是李政道和杨振宁。莫伟还说,李杨二人一直不忘关注中国,处处为中国说好。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当听到抹黑中国的言论时,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坚决反对,甚至退出会议。”
而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地位其实已是泰山北斗级别。杨振宁的成绩有多高?2000年,《自然》杂志评选出了千年来最伟大的20位人类物理学家,他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其他人都生活在历史里: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等,杨老是唯一在世的物理学家。
量子学大师弗里曼·戴森曾这样评价杨老:他飞得很高,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这些小问题上度过了一生。当人们回顾20世纪物理学的主要成就时,他们会立刻说出量子力学相对论,还有杨振宁。
1994年,富兰克林奖章的颁奖典礼这样评价他与米尔斯的杨-米尔斯理论:“这一理论模型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相比较,必然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文/刘白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