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社会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随着网络和信息的飞速进步,许多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已经能够在短时间内无限缩短。
从北京到地球另一端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甚至只要点一下手指的功夫,就能够实现“实地游览”。
相信人们也在这样的发展当中感受到了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本获取国内外咨询需要通过书籍、报刊、电视栏目,现如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搜索引擎、各种APP和社交网络来获取海内外大量新闻。
当然,迅捷的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在飞速进入人们生活当中的信息当中,不免会混入一些不太优质的部分,如果不加以甄别,就很有可能被蒙蔽,甚至是在潜移默化当中被“洗脑”。比如最近一件在网络上十分知名的事件。
蒙蔽大众的“美景”一个#符号,加上一些关键字,就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掀起一阵舆论风暴,这就是网络带来的一种效应。被骂上热搜的上海“郁金香事件”,揭开了当代社会最荒诞的一幕。
2023年初春,气温上升,人们的生活也逐渐走出持续三年的阴霾。不少人心情大好,会走出家门去看一看。
此时,一则名为“#上海郁金香”的热词,成为了某APP上的热词。此词汇一经推出,短时间内就吸引了多达371万人的点击关注。
最早是一些网友号称上海武康路武康大厦门口的郁金香开放了,部分网友的配图和配文显得此处花朵美丽、建筑厚重,十分有风情。
于是不少网友也开始受到该新闻的影响,纷纷前往拍照“打卡”。然而很多人到了当地却发现,照片上武康大厦的门口空空如也,根本看不到花丛的身影。
寻找再三才在簇拥的人群之中发现一盆红色郁金香,伫立在路口。
花盆的背后,还有不少专业的人士,俯下身子,用手中的长镜头记录下花朵的美——原来这则火爆的热词,最早就是网友在这盆花面前,利用简单的摄影技巧,造成的一种假象。
不少网友在得知真相后表示:这不就是一盆花放在了武康路吗?甚至有网友表示要把那些“骗人”的博主“绳之以法”。
那么在我们莞尔一笑之后,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在这场“郁金香闹剧”的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一些事实呢?今日有“郁金香”,也许之后就有“牡丹”“月季”“康乃馨”。
从众心理与面具社交所谓从众心理(conformity),是人们比较了解的一个概念,在心理学范畴,指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随大流”,“乌合之众”也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趋势之下而出现的。
而另一个概念“面具社交”,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标签化”的一种自我实现——在各种网络化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的存在方式成为了虚幻的、脱离现实生活的,人们会以一些象征性的图片、简介甚至是“人设”而存在。
有的人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以一种“富人”的形象而存在,便会将自己的头像设置为豪车别墅;有的人希望自己会成为他人眼中的“文艺青年”,便会在个人动态当中晒出各种书籍截图;有的人想要突出自己“爱旅游”的形象,则会将自己在各大景点“打卡”的图片作为社交的主要资本。
二者相互结合,就导致诸如此次上海“郁金香”事件的产生:爆火的图片使得武康大厦成为了网友们趋之若鹜的美景,如果自己能够出现在这种“网红”场景,那么毫无疑问会受到一些社交关系的积极感受,甚至收获一些人的“崇拜”。
同时能够突出自己“打卡达人”的社交形象,两全其美。
但当一些人到达武康大厦之后发现并没有大片郁金香时,也许会感到失望。但为了保持之前人们所塑造出的这种“虚空美景”,人们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俯下身子,利用同样的拍摄技巧,为之前营造的美景“添砖加瓦”。
陆游在诗中表示“绝知此事要躬行”。圣贤书尚且如此,科技发达的网络更甚。网上的很多东西可以通过PS等技术手段处理,达到欺骗人们眼睛的效果。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在享受“网上冲浪”带来的便利生活的同时,更要擦亮双眼,不要被一些所谓“爆火”“网红”的现象所欺骗。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第一心理
,